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和合文化在台州① | 和合,一部写不完的大书

元萌/台州新闻客户端
2022-11-24 11:33
澎湃浙江 >
字号

【和合之源】

徐永恩  

“和合”是中国思想文化中被普遍认同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它纵向贯穿于整个中国文化发展的全过程,横摄于各个时代各家各派的思想文化中,因此它是中国思想文化中最完善、最具生命力的精髓之一。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讲究“和”“合”,由来已久。

如果说中原大地诸子百家从各自的立场见解出发解说“和”“合”,形成“和合”观念是“知”的话,那么远离中原的天台山上,儒道释同生共荣就是“行”。繁华的中原与荒僻的天台山遥相呼应,“知”与“行”合一。

台州和合之源,是藏匿于大山中和合支流。石梁镇的察岭,源自于汉太常高察隐居。桐柏仙山的道教渊源,肇始于周,王乔驾鹤飞升封桐柏真人,治五岳山水。葛玄隐此,有天台观居之。唐司马承祯受命重建桐柏观,开创天台仙派,“坐忘炼养”。宋张伯端创立南宗继之以“三教归一”。东汉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仙,演绎了一场人神和合的恋爱故事,表现了“人神合一”,即“天人合一”。而思乡返家,亦表现了家人和合。智者入天台“止观禅定”“三谛圆融”创立佛教天台宗,旨在“因缘和合”。祖庭国清寺是和合文化的重要节点。寒山拾得践行着人与自然、人际之间、自我身心之和合,被雍正帝敕封为“和合二圣”,成为中华和合文化的代表人物。济公无我利他、扶贫济困、打抱不平,人称“活佛”。朱熹天台访贤问学徐大受,演绎的是仕庶和合。三教并存的赤城山成为天台和合文化第一山,华顶则是和合文化的高峰。

儒道释鼎足于天台山兼收并蓄、包容和谐,创造出辉煌的和合文化,繁衍出佛宗道源、和合圣地。如今,和合文化正在建设现代化之城中彰显出历久弥新的魅力。

【和合,一部写不完的大书】

元萌

距今约1200多年前,在天台的寒石山里住着一位特别的诗人。他杖藜行歌,醒时作诗,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属于台州的和合之路。

这名诗人就是在天台隐居了70多年的寒山子,他与国清寺僧拾得并称“和合二圣”,时至今日仍是中华和合文化的象征,天台山也被视作中华和合文化圣地。

与余姚阳明文化、衢州南孔文化合称为浙江三大文化的台州和合文化,既是中华和合文化的鲜活样本,也是当代台州城市精神的文化源泉。

和合的源流如何演进,历史的注脚又会将我们引向何处?只需要翻开和合这部穿越古今的大书。

01

夏商周三代,先民在台州繁衍生息,当时此地主要是越人的聚集地;秦汉之际,越人不断外迁,中原移民开始流入。从那时起,多元文化的交融重铸,成了千百年来台州文化的主旋律。

到了明清时期,以儒释道三教圆融为精神内核,寒山、拾得“和合二圣”为民俗信仰象征,宗族聚合为儒学民间化实践方式的台州和合文化逐渐形成。在中华和合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台州和合文化是精髓所在。

和合文化虽然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提出的概念,但实际上,中华民族讲究和合,由来已久。“和”“合”二字早在甲骨文、金文上已单独出现,“和”指音声相和,“合”指上下唇相合。殷周时期,“和”与“合”表达的都是单一概念。

第一次对和合文化作系统性理论阐述的是西周末期思想家史伯,他以五行和合为理论基础,不仅界定了“和”的概念,而且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称得上是中华和合文化的奠基者。

春秋时期,“和”“合”从单一概念发展到“和合”连用,诸子百家的阐述起到了促进作用,和合的内涵不断加深,适用范围也逐渐扩大。

“和”“合”连用,初见于《国语·郑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意思是说,商契把“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道德规范加以融合施行,使百姓能够安身立命。

先秦诸子百家秉承各自立场,孔子执礼、荀子以法、孟子秉仁,初步形成了和合观,而远离中原的天台地区践行和合,将和合文化上升到了儒释道合一的高度。

三国吴时,天台山儒释道三教并现,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天台山第一个三教融会的历史时期。

儒释道三教不仅在天台并存,更在此地和合共生。以天台宗为代表的佛教和合思想、以南宗为代表的道教和合思想、以理学为代表的儒家和合思想,三者互鉴互融,共同构成了天台和合文化的有机整体。

东晋孙绰的《游天台山赋》可视作天台和合文化的开篇之作,“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皆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文中生动呈现了天台佛道并存的文化格局。

陈、隋之际,高僧智顗入天台山创立了法华宗,亦名天台宗。天台宗的核心,就是和合。

智顗运用圆融之法,和合南北,会融三教,主张“世法皆佛法”,将儒道二教作为方便法门纳入天台佛学之中。自此之后,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逐渐成为中国士大夫的共识。

隋唐时期,是天台山儒释道三教和合的鼎盛时期。司马承祯隐居天台桐柏山40多年,开创了道教天台仙派。

直至宋代,张伯端顺应时代思潮,首倡以道教“性命双修”理论会通三教,得出了“教虽分三,道乃归一”的结论,将儒家的“心”、佛家的“性”与道家的“道”相统一,集中体现了道教南宗的和合思想。

台州儒学中,最能反映和合思想的是晚清学者王棻的著作《台学统》。它既包含了汉学的训诂、词章,也涵盖了宋学的性理,体现了“不立门户、汉宋兼融”的台学特色,也集中反映了当时的儒家和合思想。

和合纵向贯穿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全过程,也横摄于各家各派的思想文化之中,成为了中国思想文化中极富生命力的精髓所在。而神山秀水、三教圆融的天台山,为和合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02

台州当地,常常能见到一幅“和合二仙”图,图中一人手持荷花相送,一人手捧圆盒相迎,形象憨态可掬。荷与盒又与“和合”同音,后人就常以荷花和圆盒来寓意和合美满。

历史上的寒山子,桦皮为冠,布裘破敝,木屐履地,拄着一根藜杖,在天台山的广阔天地间隐居为生。人们或许很难将历史上这样的苦行僧,与后世民俗文化中的和善可亲的形象联系在一起。

寒山其人,生卒年月、出生地均不详,因隐居天台寒石山而自号寒山。台州是寒山的第二故乡,相传他约30岁时入天台,隐居70多年,逾百岁过世。纵观寒山子的一生,由儒入道,又由道入佛,堪称和合文化的一个范例。

寒山子一生创作约600首诗歌,流传至今的只有300余首。他的诗作大多不拘格律,传达的是身心和合、天人和合、人际和合的独特意境。

隐居在“下危须策杖,上险捉藤攀”的寒岩山,寒山子过着与世隔绝、物我和合的日子。平日里独自栖居寒石洞中,“养命餐山果”,与身旁的山水对话,在岩石树干上写诗,生活虽然清苦,但也充满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趣。

寒山在独居期间,经常去国清寺问道、问禅,结识了拾得、丰干等人,在与他们的交往过程中,接受了佛禅思想,诗作深得禅宗三昧。他认为众生都有佛性,写诗指点世人,“佛说元平等,总有真如性。但自审思量,不用闲争竞”。

寒山与拾得亲如兄弟,他们一个是浪子,一个是弃儿,两人非亲非故,萍水相逢,却能以诚相待,患难与共。寒山“时访丰干道,仍来看拾公”,拾得也曾作诗表达二人情谊,“两人心相似,谁能徇俗情”。

寒山常被国清寺的僧人笑作痴人,但他毫不在乎,反倒写诗一首:“时人见寒山,各谓是风颠。貌不起人目,身唯布裘缠。我语他不会,他语我不言。为报往来者,可来向寒山。”

曾在科场失利,遭受亲人冷落,背井离乡的寒山,在天台山隐居的70多年时光中,最终达到了身心和合。雍正十一年(1733),雍正敕封寒山子为“妙觉普度和圣寒山大士”,拾得为“圆觉慈度合圣拾得大士”,“和合二圣”也成为了民间信仰与民间崇拜的象征。

 

03

近年来,我市致力于和合文化基因解码及文化标识建设工作,充分挖掘遍及城乡的和合文化元素,将和合文化基因串珠成链,让历史的脉络熠熠生辉。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最富生命力的文化内核与因子,就藏在和合这部写不完的大书之中。天台山作为和合文化的三大源头之一,也蕴含着文化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密码。

唐代天台宗东传日本,两宋时期寒山诗东传日本,元明清时期济公文化东传日本、东南亚地区,形成了天台山和合文化的三座高峰,源自于天台山的和合文化,也走出国门,惊艳了世界。

如今,我市在和合文化基因的提炼中,将和合文化分为和合之源、和合之义、和合之用、和合之路、和合之智、和合之美六大部分。其中的和合之源,荟萃了寒岩明岩、桃源坑、桐柏山、国清寺、赤城山、华顶山、济公故居等和合文化地标,每一个地标的背后,都是历史,都有故事。

如果说天台山是儒释道三教和合共生地,华顶山则是和合高峰,那么赤城山便是天台和合第一山。孙绰赋有“赤城霞起而建标”,从茅盈、魏夫人炼丹,昙猷在此地造寺,王羲之来访,赤城山称得上是天台三教共荣之地标。

在天台,刘阮遇仙的传说流传至今,讲述的是家人和合的经典故事。相传东汉时期,来自剡县的刘晨和阮肇,到天台山采药迷了路,在桃源坑遇到了仙女后结为夫妻。但思乡心切的他们,待了10天就要求还乡,没想到怎么也找不到家了。刘阮遇仙地,位于今白鹤镇桃源景区。

实现自我与道德合一、个人与社会和谐,活佛济公也是天台山儒释道三教和合的代表人物。置身于如今的济公故居,聆听流传了800多年的济公传说,似乎还能感悟到济公当年扶危济困、彰善惩恶的和合精神。

从和合之源到和合之用,和合这篇文章,大有可为。

随着和合文化基因解码工程的开展,到2023年,天台将形成关于和合文化较为成熟的研究、保护、传承与创新转化模式,与城市建设、文化旅游、文创产业等深度融合,实现历史的华丽转身。

参考书目:《天台山和合文化当代价值研究》《台州和合经典选注》《天台山和合文化通论》

【天台县街头镇:做足和合文章 促进乡村振兴】

元萌

行走在街头古镇,和合文化元素无处不在。这里曾是“和合二圣”寒山、拾得生活过的地方,也是天台山和合文化的发祥地。

如今的街头镇,将和合文化融入乡村振兴之中,擘画了文化润富、产业带富的图景,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和合之路。

01

古街里的寒山诗社

在街头古街上,有一间寒山诗社。诗社里的40余名成员,像历史上的寒山子一样,他们吟诗作对,遍访天台的神山秀水,创作出了无数具有和合意蕴与当地文化特色的作品。

寒山诗社的前身寒山文学社,成立于1981年,由于多方面原因2002年停止活动,30多年来出刊50多期,涌现出不少诗歌精品。就在前年,在街头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寒山诗社重回古街,将寒山诗歌与和合文化在这里继续弘扬下去。

不分寒暑,寒山诗社都会定期开展乡村采风活动,创作诗歌美文,记录乡村文化,并每年汇编成册;每到年底,会以和合文化及寒山诗为内容,自发为民众题写春联;建立寒山讲堂,让更多人感受到和合文化的博大精深。

“寒山诗的魅力,在于它的自然、不拘格律,在长期的隐逸生活中自成一派人生哲学。”寒山诗社社长丁荣富说,“我们研究了如今传世的300余首寒山诗,学习的不是诗人如何作诗,而是他如何实现天地人和合的境界。”

寒山其人,“非儒非道非释”,同时“亦儒亦道亦释”。他的一生,就是儒释道三教和合的鲜活范本。“寒山子是遵循天道、自然生长的典范,就像是一棵树,他用自己的人生实现了与自然的和合。”丁荣富说。

和合文化走出去,是实现当地文化振兴的关键一步。

两宋时期,寒山诗东传日本。上个世纪,寒山子成了美国年轻一代的精神领袖,寒山诗成了“旧金山文艺复兴”的经典之作。如今,寒山诗与和合文化走出天台山,走向世界,在海外掀起经久不衰的“寒山热”。寒山诗,代表的是一种文化自信。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推崇和合,崇拜寒山?丁荣富分析,主要在于人们观念的转变,受寒山诗中隐逸文化的启发,人们开始回到乡村,回到山林,而这一点与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不谋而合,“文化的振兴吸引资金、人才的回流,让更多的人愿意回归家乡、振兴家乡”。

如今,街头古街业态重兴,致力打造和合文化的标志地、示范地、传承地,深入挖掘寒山和合文化,开展和合文化“六进六创”活动。“以古街保护为契机,我们将古街各处戏台、祠堂、文化广场予以修复,确保传统格局与现代环境合一,打造寒山文化线的重要节点。”街头镇宣传负责人表示。

02

“和合风”民宿开遍后岸

来到街头镇后岸村,和合元素的壁画、题诗、雕塑等随处可见,俯拾即是。后岸村民的生活,处处皆是诗,也处处可见和合的影子。

时光倒流到10多年前,当地的村民几乎都以石矿开采为生。直到2011年,后岸村决定全面关停石矿,大力发展农村休闲旅游,建设美丽乡村,走上了人与自然和合发展之路。

如今的后岸村,农家乐与民宿遍地开花。截至目前,村内共有农家乐及民宿82家。“村集体+公司+农户”的后岸模式,让村集体与村民的收益最大化。村民吃上了“旅游饭”,办民宿、开农家乐、建乐园,靠当地的好山好水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

后岸的民宿,又是如何做和合文章,推动当地产业振兴的呢?我们来到后岸村第一家精品民宿“隐泉民宿”一探究竟。

2016年2月,民宿主人俞彩萍回到家乡,发现以前的“石板村”已经大变样了,尤其是农家乐办得火热。为了满足一些客人的住宿需求,她就在自己的家中开起了民宿。

民宿取名为“隐泉”,大有深意。民宿所在,是历史上寒山子久为隐逸之地,如今的人,在城市住久了,也会想回到依山傍水的农舍“神隐”一段时间。

独门独院的“隐泉”民宿,竹林悠悠,庭院方整。青石铺地,环以沟渠,隐匿于土瓮中的山泉,最是灵动。俞彩萍说,开这家民宿,就是想让人体验清净闲适的隐居生活。

走进民宿,和合文化与茶文化元素随处可见。“我们的茶室、餐厅和房间,都融合了和合文化的经典元素,像是印着‘和合二仙’卡通形象的抱枕,题有寒山诗的摆件,置于房间的荷花装饰等,将和合融入了我们客人的生活起居之中。”俞彩萍说。

“隐泉”民宿开门迎客的前三年,生意火热,几乎一直处于客房爆满的状态,要提前半年才能订到房间。在天台后岸,像这样的民宿有很多,村民的幸福生活也从民宿产业的振兴开始。

原标题《和合文化在台州① | 和合,一部写不完的大书》

    责任编辑:李倩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