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催眠,唤醒的是那颗被蒙住的心
01
又累又困又精神,拿什么拯救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深夜emo?除了刷手机、看剧、吃褪黑素,你有没有想过试试催眠疗愈?
催眠其实分两类:
一类是人为诱导被试者进入某种近似睡眠的状态,这也是大多数人理解的催眠;另一类更具本质意义的催眠,是在宁静放松的状态中,用语言等方式暗示、激发你的潜意识,从而改变你的认知行为,重塑自我。
这段话,就来自小说《催眠师甄妮》。
书中还提到,第二类催眠能否实现预期效果,关键在于你能否通过催眠师无条件地信任、肯定自己。
注意,不是那个带着面具的自己,而是被我们有意无意忽略或隐藏起来的自己。《催眠师甄妮》这本书里的人物内心也都有或不敢示人、或不敢面对的一角。
失眠的人,归根结底,都是深陷心狱的人。
有人晚上睡不着,把塞满四层别墅的玉石藏品,挨个清点一遍,好像在清点他身边那些来来去去的女人;有人吃下的安眠药,攒起来可以毒死一头大象,却依旧缓解不了母爱创伤造成的不安全感,最后在股市欠下千万债务后自杀;有人曾以“神算”名动当地官商圈,晚年却时常惶恐心悸,甚至抽风。
所谓心狱,就是情无所寄、魂无所依。
书中,不仅来咨询的患者心有挂碍,甚至催眠师本人也并非“表里如一”。
02
催眠师甄妮,一个重情薄命的女人,自青春期开始,就时常处在动荡不安中,幼时生母去世,初恋被发小插足,为了奶奶与继母硝烟不断,懦弱的父亲时常袒护自己的妻子。
最后一次大吵后,甄妮离开了家。工作期间,她认识了姐姐般的密友叶滋滋,雪中送炭般的友谊,往往是普通人面对生活暴击时最强韧的支撑。然而,生活刚有起色,叶滋滋却不幸患病去世。
抑郁、失眠、绝望,甄妮自杀未遂后,愧疚的发小舒那茜想起自己的专业,便引导她学习催眠,化解积郁。
可以说,催眠,是甄妮的药,也是她的劫。
修习催眠并成为一名催眠师,缓解了甄妮的痛苦,但功力尚浅的她,其实并未真正学会接受那些背叛与失去,她只是暂时性地忘掉痛苦,也忘掉了自己。毕竟,普通人想要进化飞升并不容易。
一个很明显且致命的表现是,当甄妮被自己治愈的患者诬告,而深陷舆论漩涡时,她没有理性面对,反倒再次强烈认为自己不配活着。消极崩溃的她,更间接导致另一位患者兼好友的死亡。这彻底轰毁了甄妮最后的心理支撑。
如何接受失去,是《催眠师甄妮》的主题,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人生课题。那些远去的人,挫败的事,会迫使你改变后天行成的积习,如同蝶破茧、蝉脱壳,因为,生命的更新是以失去为前提的。
甄妮的自我重建之路,曲曲折折,却也婉转迷人。
她无意中去了偏远乡村普旺,结交了一心诊所的师友,扎根大地上的村民们朴实、坚韧,让甄妮重新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并开始积极参与当地乡村建设、乡民自救。
正如一心诊所创办人裴医生的话:“事实上我们的惶恐焦虑,常源于过度的自我关注。”
离开普旺,去到米耶寨,甄妮开始认真反思此前的种种恩怨情仇。她从新月婆婆身上看到了人性之光,即使早年家族在“武斗”中家毁人亡,但新月婆婆通过宽恕和帮助他人获得了告别过去的力量,并且用漫长的岁月熬出了睿智的果实。
走出人生的幽暗森林,甄妮返回家乡壹江,在师友的帮衬下,创办了一家公益医院,就像裴医生在信中引用的那句阿尔伯特·史怀哲的话:
“人不能单独谈爱的意义来表现自己,必须做个实践的人,把具体的爱行出来。”
面对虚无、面对不确定,从信与行中获得安身立命的根基,或许就是人生意义之所在了。
03
本书是诗人、小说家冉冉的十年沉淀之作,创作期间,为了搜集一手素材,作者反复深入社区、医院、心理咨询工作室,先后数易其稿,窥视人性;冉老师扎实、精炼的文风,既有重庆火锅的香烈,又有川剧变脸的惊艳。
那么,何为催眠呢?让书中人物告诉你:
甄妮发小舒那茜,资深催眠师说:“催眠不过是告诉你如何处理压力,寻找改善自我的途径。如果只讲技术,我花两天功夫就能教会你,不过要真正入道呢,耗尽一生也未必能窥堂奥。”
暴躁的癌症晚期患者老五说:“催眠就是平和地呼吸,观察和照拂自己的心,看护好每一个念头。”
甄妮说:“学习催眠,是为了培养我们的正向思考习惯,改变对待痛苦烦恼的态度,这至少可以减轻它的杀伤力。”
好的催眠,唤醒的是患者的自愈能力,而人体的自愈潜能远超我们的认知。
《催眠师甄妮》书评 李敏
作者: 冉冉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出品方: 华章同人
出版年: 2022-11
原标题:《催眠,唤醒的是那颗被蒙住的心》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