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1899》:《暗黑》原班人马的新剧,怎么不灵了?
两年前收官的《暗黑》三部曲在全球大获成功,德国编剧/导演夫妻组合巴伦·博·欧达尔和扬特耶·弗里泽的新作《1899》就不免被拿来与前作相比较。
两部剧中都存在着两股对抗力量,并无正邪之分,各为其理念或执念罢了。登场者众,大多数角色都被蒙在鼓里,作网中之鱼的无谓挣扎,一遍遍地冲撞命运的牢笼。不管采用哪些概念,这对组合感兴趣的始终是同一个古典主题:被划定的命运和自由意志的冲突。在冲突中,人自省,看见自身的局限。
《1899》海报
《暗黑》借穿越让一个小镇上的人与时间线上不同的自己/他人相遇。穿越一旦开启,他们便拥有了改写甚至重来的机会。但人真的能让命运遂己心愿,挽回注定死去的人吗?当年这部剧作为Netflix的首部德语剧,让非德语区的观众见识到哲学思辨和强烈情感结合在一起的冲击力。我们关心小镇上这些男女老少的命运,旁观者视角也不能减弱牵挂。每个人物的每一次穿越都在观众的心上增添新的伤口;每个人物恍然大悟时间的秘密时,都伴随着无可挽回的痛苦。《暗黑》关注人、时间、命运之间的关系,因为专心一致而到达极致。
《1899》宣传照,导演巴伦·博·欧达尔(左一),编剧扬特耶·弗里泽(左二)
至于《1899》,可以用航海版的《迷失》(Lost)或者《西部世界》(Westworld)来对这它有个大概的认识。除此之外,它还糅杂了《黑客帝国》(The Matrix)的缸中之脑,克苏鲁不可言说的恐怖,“暴风雪山庄模式”的封闭环境推理,《泰坦尼克号》的海上爱情,恐怖片中常见的恐怖小孩,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种种怪异航海传说。一盘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大杂烩,服化道及视觉效果上乘(号称是史上最昂贵德语剧),角色的外表皆富有魅力。但它目前的豆瓣7.0评分(一路下降)与《暗黑》的9分以上差距很大。网友评分是中肯的,《1899》让《暗黑》迷的期待落空。
《1899》目前的豆瓣7.0评分(一路下降)
它坏就坏在贪多而浅薄,看似造了一个巨大的世界,有众人操着多国语言济济一堂,那么多人却融化在贫弱的底层设计上。第一季形如一场大型角色扮演游戏,每个游戏角色都遵循设计好的路径行事。在观众看来,它还不如游戏好玩。玩游戏,至少还能操控玩家探索世界。在这里,观众被一句“一切都是设定”搪塞过去。第一季中开展的这一遍游戏过程,和之前的无数遍一样无甚差别。
这一季的故事用一句话就能概括:女主角莫拉·富兰克林(艾米莉·比查姆饰)不舍幼子将死,设计了一场无限轮回的大型人脑实验,囚禁众人(的意识)于大西洋巨轮“刻耳柏洛斯号”上,陪伴儿子永生。
十几人的主角团分为三类:一次次做出同样选择、走向死亡的个体;半梦半醒、察觉出不对劲的人;清楚发生了什么,想维护或打破轮回牢笼的人。
这个设定解释了为何大部分人都像觉醒前的AI,面对谜团总是问不对问题。比如,在船上众人纷纷受召唤投海的时候,他们毫不奇怪为什么自己不受声音的蛊惑,进而怀疑“现实”的真实性。少数人则故弄玄虚,持续地吊人胃口。
《1899》剧照
他们的行为或许能够自洽,但问题在于,编剧给了他们太多的戏份,却失败地让我们无法对任何一个角色产生感情。台词和行为如此假模假样、呆板陈腐,最佳缩影便是那对说广东话的华人母女,她们的对话明显的不自然和非日常。话语原本就浮于思想的表面,剧中的大部分台词更是流于话语的表面。主角团就像来自一款中庸的游戏,设计者为每个人设计了一段需要逃避的身世。但是助益不大。人物的历史与现状割裂,而且看不到弥合的趋势。
通知暗示,我们可以假定“刻耳柏洛斯号”是大脑的牢笼。“创造者”留下通往过去记忆的入口,引诱众人跌入往日情境。他们自然惊慌失措,就像掉入陷阱的野兽拼命逃窜。从个人记忆到1899年虚拟的越洋船,从船再到2099年或亦为虚拟的太空船,构成多层现实。可惜的是,时空跨越巨大的多层现实也没能赋予角色生命。
《1899》剧照
好的剧本就像人脑的神经突触,会消亡也会生长,一刻不停地处于变化中。在这部剧中,人物穿过一道门回到过去的机械穿越方式,排除了神经突触生长的可能。人物和自己的过去之间有且只有一种关系:被自己的过去吓到,忙不迭地逃避。人和人之间亦缺乏真正的联系。他们各自高挂孤枝,虽然编剧点出几个人物之间过去的羁绊,又催生几对爱侣,但都写得浮皮潦草,缺乏或深刻或精妙的联系。
《暗黑》全程都在缓缓转动的齿轮,到《1899》变成一盘散棋。至少到第一季结束为止,所有人都还只有一副华丽的皮囊和简短的人物介绍。在慌张的外部环境迫使下,他们一次次穿过通往过去的门,然后带着惊恐的表情归返,行为模式就像打地鼠游戏。这些回忆的“房间”彼此不相干,也未能影响到他们在船上的决定。大家七嘴八舌地提出问题,它们全都差不多:发生了什么?别人隐瞒了什么?声音嘈杂,让人头昏脑胀,因为全都如鹦鹉学舌在原地打转。
这种大面积的人物浅薄、台词乏味、设定相似和行为简陋,让《1899》前两集的神秘感消失后就开始变得折磨人。
《1899》剧照
扁平的人物,还伴随老套的核心情节设计。在设计为反转的节点,任何略有科幻作品经验的观众都不会感到意外。比如,参与解谜的主角可能正是迷局的设计者;以为逃出大脑的实验,其实梦境层层嵌套,天外有天,牢笼无限。
这个剧本给人一种感觉,编剧是先想好了“诡计”,然后才生填上情节和人物。结构,没怎么费心去琢磨。两位主创放弃了《暗黑》的王牌——由强烈情感驱动的生命之旅,改换成由诡计驱动的奇巧故事。
和《暗黑》一样,《1899》也试图探讨既定命运和自由意志的关系。在这一方面,它也失败了。《1899》发生在一个封闭的世界里。众人在“创造者”设计好的世界中不断重启死亡循环。它那么奢侈地用整整八集来表现众人重复这个路径。因为看不出自由意志的存在,也就不存在这个古典主题所具有的强大张力。跷跷板的另一头是空的。
《1899》剧照
至于层层嵌套的梦中梦,在结尾指向这种可能时未能引起惊奇,是有原因的。《盗梦空间》的梦中梦之所以让头脑嗡嗡作响,是因为它的过程接近真实梦境的体验。真正的迷梦总是因为它的缺乏逻辑和直觉强烈,在梦境退潮后让人回味无穷。这部剧则陷入两头不沾的尴尬境地。一方面,乘客们的行为非常符合现实逻辑,男女主角扮演侦探和正义化身的角色,忙着寻求真相和拯救众人,总是作出正确而勇敢的决定。另一方面,要知道这些人是人脑实验的产物,被困在轮回中的鬼魂,怎么可以和三流惊悚片中的人物一样循规蹈矩,毫无《穆赫兰道》《双峰》中的诡谲?他们和梦中之人刚好相反,有逻辑和理性,直觉和情感方面则弱之又弱。
另外,虽号称是人脑实验,大家的记忆却被清除得太过干净,干净得像一个不需要太多投入的休闲游戏。剧中总是有人对另一个人说:别怕,这些都不是真的。可这部关于大脑实验的剧,存在的基础不就是梦境的异常真实吗?梦不断循环,让人做出相同选择,经历永续痛苦,虽然是“假”的,假更胜于真。
《1899》剧照
Déjà vu有吗?有的,可是只剩下“你看上去有点脸熟”,微妙震颤处全不存在。作为系统破绽暗示的甲虫和集体举杯徒有其表,只有叙事作用,没有感性触动。记忆彻底清除后的重启,唯一好处是大大降低了编剧的难度,不用顾及每次重启后的细微变化。
我们都体验过似曾相识感。发生时,心停下来半秒,让记忆和感官漫游一会。正是这个停顿的瞬间,可能让人做出不一样的决定,跳脱原先的轨道。这是Déjà vu的精髓,剧中却完美地避开。
《1899》剧照
作为《1899》哲学基础的柏拉图“洞穴之喻”,以洞壁上的影子比喻所见世界,洞外为真实世界。女主角和丈夫曾经有过关于真实世界本质的讨论——是脑神经感应到的全部,还是客观存在于大脑之外的物质世界?如果没有外部世界,脑神经依然能有感知吗?
这个问题和《暗黑》中的“祖父悖论”一样,鸡生蛋还是蛋生鸡难解难分。《暗黑》在时间之旅中接近了这个问题的核心,《1899》则相去甚远。对于脑中现实和外部现实之差,记忆的真实性,以及如何突破模拟现实,女主角的父亲多次给出“中肯”的建议:换一个视角即可。怎么换?他从未解释,和他对话的人也奇怪地不问,让人非常担心“换视角”的方法将是神棍式的。眼一开,一闭,心中默念这一切都是假的,便可以奇迹般走出山洞。
在铺垫了那么久之后,想用一念顿悟来填坑是一种懒惰。
《1899》剧照
这一季还留下一个问题:这个梦,到底是谁的梦?是女主的,还是她儿子的?或者猜大胆一点,是船上每一个人的?因为在对话中出现过这个问题,让我对下一季又有了期待(这部剧已确定共三季)。庄周梦蝶的猜想,或许终于能够推动轮子,让自由意志从人物的固定模式中破茧而出。如果每个人都被囚禁在自己的梦境中,根据之前提及的脑神经突触变化理论,他们的梦境将因为他人梦境的变化而变化。木偶开始觉醒,造物者受到挑战。
但《1899》要想爬到高分,恐怕很难。因为它胎里不足,没能让人和人之间产生无法割舍的情感。几段临时凑对的爱情拍得很糙,像是强做的拉郎配。情感轻飘,觉醒就容易形同儿戏。这也是为什么,当幸存者们在最后一刻决定离开这艘船,情愿投入凶险的海洋时,我无动于衷。因为到那一刻为止,我还未感受到他们身上人性的力量。
要知道我们总是渴望人性创造奇迹。在今天展望未来,被囚禁、剥削、监控和奴役的恐惧总是与科学的每一次进步相伴随。热炒的元宇宙概念,难道不是一种更强力的对人的身、心、灵的控制方式?
唯一的希望,就是尚存的人性。即使只是在影视作品中目睹它创造奇迹,也能给人深深的安慰。如果没有,单单讲一个科幻惊悚故事,又有什么意思呢?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