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陪诊师,怎么就火了?
原创 张永群 光明日报 收录于合集 #光明夜读 819个
文|张永群
你就医时请过“陪诊师”吗?有媒体报道,过去的一年中,有2.6万人在某电商平台搜索过“陪诊”,生意好的店铺月销达上千单。一位陪诊师表示,他的工作包括“帮忙挂上最适宜的专家号、收递单据并整理、倒热水、在疼痛时分散注意力进行安慰”等等。
这些工作内容的确有着相当的现实需求。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或者异地就医人群来说,若是有个熟悉就医流程的人来陪伴,就医过程会顺畅很多,心中的“孤独感”“无助感”也会减少。当下,许多年轻人与父母分隔两地,父母突然生病时赶不回家的情况并不罕见,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花钱为父母买个陪诊服务,也能缓解那份焦虑和担心。
陪诊员在为一位病人开药。田巧萍 摄
其实不只是老年人,陪诊服务的受众面很广。多篇报道显示,陪诊用户超过一半是年轻人。笔者也曾在自己带孩子去儿童医院时,使用过陪诊服务。那时孩子难受哭闹,诊室门口排队人多,我便抱孩子在空旷处等着,陪诊师在快排到时电话通知我们及时就医。在家人不在身边,又不想麻烦朋友时,寻求陪诊服务的确是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陪诊,其实就是利用市场的力量,实现陌生人之间的互相帮助。人在生病时会更加脆弱无助,“陪诊师”就像个懂医的家人朋友,他们清楚就医流程,可以在等候和排队的环节为我们提供帮助,为我们提高就诊效率,有时还会充当起“临时家人”的角色,为我们提供情感上的寄托。
当需求增多,细分市场就会出现,如此便催生出了新的职业。“陪诊师月入过万”“陪诊服务火爆”的现实并不难理解,它的背后是独居老人增多、“一人户”家庭破亿、优质医疗资源紧张、医疗信息化程度提高等一系列社会现象。陪诊师的出现,切中了人们的需求,他们专注于陪诊服务,通过劳动分工来实现共赢。
此前,《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正式发布。与2015年版相比,新版大典净增了158个新职业。“网约配送员”“民宿管家”“皮肤管理师”新职业的兴起,都展现着经济发展的新动向,反映着人们的新需求。“陪诊师”这一职业也是如此,尽管它尚未经过人社部职业认定,但已然在需求的催生下蓬勃发展。
当然,在走向“标准化”之前,陪诊作为新兴行业同样遇到一些需要规范的问题。比如,准入门槛、服务和收费标准、技能培训、纠纷处理和权益保障问题等等。但面对破土而出的新事物,我们还是不妨多些开放和包容,让新职业的发展保持活力,鼓励用市场的力量来解决现实的问题,让陪诊服务机构在良性竞争中不断蜕变。
“陪诊师”可以说是一个温情的职业,他们在他人生病又无人陪伴时,提供支持与帮助。有时候,这种帮助同样是一种难得的慰藉。花钱购买服务是当下的消费热点,而“服务”不仅是娱乐,同样应该包含此类帮助与陪伴。我们期望陪诊服务在发展中水涨船高,走向专业走向精细,让更多需求被更好地满足。
原标题:《陪诊师,怎么就火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