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穿越回清朝,你要打多久工才能买下一件刻丝的衣服?

2022-11-22 12:1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王于歌 人文清华讲坛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中国历代能工巧匠将自然资源与人工技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源远流长、异彩纷呈的织绣艺术。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藏织绣展《清华藏珍·丝绣华章》精心甄选明清时期代表性织绣品百余件套进行陈列展示。星移斗转,经历数百年岁月长河的洗礼,这些织绣品已由当初华美贵重的实用之物,升华为反映当时工匠技艺与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

中国的织绣艺术博大精深,在诸多织绣种类中,刻丝独树一帜,被誉为“织中之圣”,素有“一寸刻丝一寸金”的盛名。刻丝因何受到人们的称赞?刻丝的特别之处在哪里?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中藏有哪些精美的刻丝作品?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高文静老师,带领我们探索刻丝艺术的无穷乾坤。

一件刻丝龙袍,值多少银子?

我们的旅途从一件蓝地刻丝云龙纹蟒袍开始。

这是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所藏光绪年间织造的一件蓝地刻丝云龙纹蟒袍,纹样与清代皇帝吉服纹样同,做工精良,共九龙。其中刺绣的寿字是光绪年间典型式样。本件云龙纹蟒袍前后两肩列正龙四条,前摆后摆列行龙四条,底襟下摆处列行龙一条,通身九龙,前后看均五龙,映衬“九五之尊”。

虽然我们无从得知这一件馆藏云龙纹蟒袍的具体造价,但是据史料记载,清顺治十一年织造的一件与之类似的蓝地刻丝顶寿龙袍共耗银84两。可不要小看这个数字:当时一位在京一品大员的年俸银是180两,也就是说,单从银两这一项来看,一品高官半年的工资与一件刻丝云龙纹蟒袍相当。

我们再来看长工的收入情况。在明末清初,江南地区一个成年男劳动力的年收入约为11石米,折合银5.5两,也就是说,清朝一个普通打工人要奋斗15年多才能攒下与织造一件刻丝云龙纹蟒袍差不多的钱!

制作一件刻丝龙袍所需的银钱明细

清末国力下降,在刻丝生产中出现了“加画刻丝”之制,即在刻好的图案轮廓之后,用毛笔彩绘纹样细部,以降低成本。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所藏刻丝云龙纹蟒袍的细部如仙鹤、云纹等处就有加画现象,但是本件作品已然精美如斯,盛世的刻丝作品可以想见是如何灿烂夺目、异彩生辉。

“刻丝”名辨

刻丝历史悠久,起源不晚于公元7世纪,流行于隋唐,繁盛于宋代。其织法以生丝为经,熟丝为纬,先将预定的图案纹样以墨线勾稿,画在经线面上,然后用几只乃至几十只装有不同色纬的小梭,依照纹样的轮廓和色彩以小梭、拨子等工具,用“平戗”“搭梭”“长短戗”“木梳戗”“掼缂”“绕”等多种技法,将多种彩色纬丝分段刻织,按图稿所示与经线交织,形成“通经断纬”。织物织造完成后,两面如一,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织绣展陈列的刻丝机

“雕镂之象”与“通经回纬”是刻丝艺术最独特之处。因其通过“通经回纬、生经熟纬、白经彩纬、细经粗纬、直经曲纬”织造而成,故而织物织造完成后,花纹边界会形成缂口,类似有一排小针口的效果,就像小晶珠般璀璨,具有雕琢之感。

刻丝,刻又做克、尅、剋、缂等。“刻丝”的写法源于宋人庄绰的《鸡肋编》,其中提到:“定州织刻丝不用大机,以熟色丝经于木棦上,随所欲作花草禽兽状,以小梭织纬时,先留其处,方以杂色线缀于经纬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连,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丝。”这里点明了刻丝有别于其他丝绸的特殊的视觉效果:提起来在空中观看的时候,背光会通过缂口传递而来,光斑点点就如被刀雕刻过的丝绸一般。宋徽宗赵佶曾在刻丝花鸟图轴中叹曰:“雀踏花枝出素纨,曾闻人说刻丝难。要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绣看”,亦用“刻丝”。

在《玉篇》中记有:“缂,纬织也”,虽然“丝”与“革”的组合很好地阐述出了其“通经回纬”的织造方式,但却描绘不出刻丝有别于其他丝织物“雕镂之象”的特点,因此,现在学界通常称这种独特的丝织物为“刻丝”。

刻丝为什么这么贵?

《鸡肋编》有云,刻丝“如妇人一衣,终岁方成”,由此可见其织造难度之大,耗时之久。明人张习志在刻丝名家朱克柔的题赞中也提到“我圣祖见其似作淫巧,始禁之,而人间乃为罕物矣”,明初连帝王都认为刻丝的织造过于奢华,甚至要颁布禁令来限制刻丝的发展。

一般而言,织造一件直径30cm的刻丝作品,要花上两三个月的时间,而一件龙袍的织造常要以数以年计的时间来完成,其所耗费的人力与金线非常人所可承受。明朝正统年代,在宫廷中还没有刻丝的制作,成化以后,王绮的《寓圃杂记》有记载:“……岁有所增,若刻丝累漆之属,自渐宋以来,其艺久废,今皆精妙,人心益巧而物产增多,至于人才辈出,尤为冠绝。”刻丝在明初一度被禁,世人罕知,而至成化年间已成物产,再一次走向了辉煌。

明万历帝缂丝十二章福寿如意衮服

(复制件)

据记载一件皇帝龙袍的制作,要花费390个工日,其制作与管理由内务府负责,光龙袍的专职织造人员就有2602人。试想,织造刻丝用品的经丝直径0.15毫米,纬丝约0.2毫米,如此一天也只能织造几寸,在材料的取用上,刻丝织造有时会用到金线或者是孔雀羽,因此,华美昂贵的刻丝在明清之际基本被皇家所垄断。

左图为正面,右图为反面

这是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所藏的一件刻丝龙袍料,这种龙袍彰显了帝王的身份,制作完成之后主要是在祭祀或者节令日穿着所用,色彩为明黄色,列十二章纹。

十二章纹是帝王的专属纹样,由日、月、星辰、华虫、龙、山、粉米、藻、宗彝、黼、黻、火构成。十二章纹内涵丰富,代表帝王应具备的优良品德,日月星辰有照临之意,山川有稳重之意,龙则指变幻及神异之意,华虫则指代文采卓越,宗彝取供奉,孝养之意,水藻取其洁净之意,粉米指代有所养,黼指代果断、黻则指背恶向善,火则取其明亮,指行事光明磊落。十二章纹在周朝时便已明确形成,一直被历代帝王服饰所沿用,象征皇帝是大地的主宰,其权力“如天地之大,万物涵复载之中,如日月之明,八方照临之内”。

馆藏刻丝文物大赏

明 刻丝凤穿牡丹团花

直径30cm

此幅刻丝作品用色鲜艳明洁,配色雅致,构图饱满。一对凤凰在牡丹花与桃花丛中遥相呼应,上接云天,下连福海,一派富贵喜庆之气。明清两代,刻丝除用于书画、佛像外,还大量用于高档服饰与日用品。这件刻丝团花的地部用捻金线织造;纹部运用了“缂鳞”、“掼”、“勾”和“木梳戗”等技法。是一件难得的刻丝佳作。

明末清初 刻丝五伦图

长163厘米

宽161厘米

采用刻丝技法织造而成,五伦图又称“叙伦图”,指五种人伦关系,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以“忠、孝、悌、忍、善”为关系准则。此作以凤凰喻君臣,仙鹤喻父子,鸳鸯喻夫妻,鹡鸰喻兄弟,双燕喻朋友。画中花卉繁盛,玉兰、桃花、牡丹、幽兰、菊花、水仙纷纷绽放,处处生香,引得彩蝶翩然而至。又添饰翠竹、灵芝等。

清 青地纹刻丝雉鸡补子

长35cm

宽36cm

这件补子是清代二品文官背补。主体纹饰为雉鸡,织造工艺为刻丝。在雉鸡周围织有彩云、红日、菊花、牡丹、玉兰、灵芝等花卉,以山石水浪纹收边,布局严谨庄重。运用了刻丝的“勾”“结”“戗色”等技法,制作精良,四周边饰则是后加的。

现代 蓝地博古刻丝镜芯

长100cm

宽59cm

这幅刻丝画为镜芯,是用于嵌在镜子里,起装饰作用的作品。纹样主题是中国传统花卉、瓜果、古玩杂宝、各色花盆和书画。全幅画面用刻丝工艺表现出工笔绘画中的笔法及渲染效果。运用了“勾”“戗色”等技法,局部用捻金线刻织造。用色柔和,层次明晰,立体感强。

清 刻丝渔樵耕读图

长108厘米

宽27.5厘米

采用刻丝技法织造而成,画面主题为“渔樵耕读”,这四种职业是传统农耕社会中的重要职业,也是古人对隐逸山水田园生活的一种向往。“渔樵耕读”从我国历史文化脉络上看来是有历史人物原型的,汉代严子陵遇汉光武帝刘秀礼遇相邀而不为所动,终生渔隐为好。“樵”则为朱买臣,他出身微寒,靠卖柴为生,但仍旧书不离手,最终考取功名受汉武帝重用。“耕”讲的是舜以身垂范,教民众耕种的故事。“读”则指战国的苏秦,他“头悬梁,锥刺股”,奋发图强;后佩六国相印,与秦国抗衡。因此,“渔樵耕读”既有人们的“入世之念”,又有“出世之往”。

清 黄色刻丝大吉葫芦形香囊

长7cm

宽5cm

黄色地上缂织花卉,并环绕红色大吉二字,配有黄色穗,风格统一。香囊即是今人所说的“香包”,使用时将各种香粉、香木片等置入囊中,随身佩挂,香气袭人;依据不同的香料,香囊也有了安神、助眠、趋避瘟疫等功用。

这些匠心巧运的刻丝文物让你动心了吗?如果想亲眼见到它们,就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看看吧!奇巧高妙的织造工艺是民族智慧的结晶,美轮美奂的图案纹样是美好祈愿的寄讬。让我们一起体会古人寓设计于巧思、夺造物之天工的织绣之美,感知丝绣华章奏出的千年绝响!

原标题:《穿越回清朝,你要打多久工才能买下一件刻丝的衣服?》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