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诗画中国》丨带你走进古韵风雅的中华文化盛景

2022-11-21 16:2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诗画中国》第八期《伯牙鼓琴图》卷

《诗画中国》第八期《仿杨大章画〈宋院本金陵图〉》卷

《诗画中国》第八期《唐风图》卷

《诗画中国》第八期《簪花仕女图》卷

11月20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文化和旅游部、故宫博物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等单位联合推出的文化节目《诗画中国》第八期在央视一套播出。节目延续了“诗画合璧”特色,展演《仿杨大章画〈宋院本金陵图〉》卷、《李白行吟图》轴、《伯牙鼓琴图》卷、《簪花仕女图》卷、《唐风图》卷、《杂剧〈打花鼓〉图》页六幅传世画作,范迪安、康震、吴为山、撒贝宁等嘉宾共同带领观众走入诗情画意的中华文化画卷。

本期节目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作为《伯牙鼓琴图》卷、《仿杨大章画〈宋院本金陵图〉》卷、《簪花仕女图》卷、《唐风图》卷品卷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颖生作为专家顾问,带领观众游历诗中世界,感受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发展,共情于古人的知音之情,领略中华民族的服章之美、礼仪之美。

《伯牙鼓琴图》卷

《伯牙绝弦》

《吕氏春秋》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鼓琴图》卷,元代画家王振朋所作,纵31.4厘米,横92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伯牙与钟子期

是一对千古传颂的至交典范

传说伯牙弹奏时

子期竟能领会

“巍巍乎若太山”与“汤汤乎若流水”

这两种琴中之意

在子期去世后

伯牙感到知音难觅

遂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这段“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感动了一代代中国人

元代画家王振朋便以此为题材

创作了《伯牙鼓琴图》卷

画中二人身处大自然之中

伯牙正用修长的手指专注地抚琴

好似已完全沉浸在演奏之中

子期则凝神静听

姿态像是正和着琴声的节奏打拍子

在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看来

《伯牙鼓琴图》卷刻画得惟妙惟肖

既传达出古代高士的“形”

更突出画中人物内心的情感

奏者专注于弹奏

听者沉浸在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画家娴熟地通过白描来塑造

人物放松的、流畅的、交融无碍的情境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颖生介绍

王振朋所用的白描

很好地继承了北宋李公麟的画法

线条挺拔有力、富有弹性

既连绵不断

又有轻重、粗细、缓急、顿挫的变化

画中部分衣帽用淡墨渲染

石块略加皴擦这些表现手法

突破了“白描法”的单调程式

不失为元代人物画的代表作

两千多年来

一代代中国人

不断传颂着“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赞颂伯牙子期的相惜之情

这种对人间真情的心向往之

这种超越功利的认同和理解

正是中华文化深厚底蕴的一部分

我们也带着这份对美好的期待走向未来

祝愿每个人都能遇到生命中的知音

成为彼此支撑的力量

《仿杨大章画〈宋院本金陵图〉》卷

《百字令》(节选)

清·沈皞日

桃叶渐见灯船,红帘柳外,月下催箫鼓。

不遣闲愁眉黛蹙,且共鹧鸪留住。

水幕山窗,载琴载酒,正好开怀处。

题诗残照,秦淮多少烟树。

《仿杨大章画〈宋院本金陵图〉》卷,清代冯宁所作,纵35厘米,横1050厘米,现收藏于德基美术馆

太平盛世,屋宇错落

百姓怡然,安居乐业

有道是“五马人生最贵,金陵自古繁华”

迷人眼的金陵盛景

引多少文人墨客心向往之

乾隆六下江南,必至金陵

写就“王气埋金秀且雄”

赞颂金陵的秀丽与雄壮

更有“试看负贩舆儓辈,都有谢颜徐庾风”

似乎贩夫走卒在此氛围下

都有着名家的气韵和风采

字里行间皆是乾隆对金陵的喜爱

乾隆不仅为其题诗六首

还命多位宫廷画师

仿作宋院本的《金陵图》

希望以最直观的方式留存盛世景观

而这幅冯宁所作的

《仿杨大章画〈宋院本金陵图〉》卷的真迹

来到了《诗画中国》的舞台上

画中人物活灵活现

有哺乳的母亲、赶牛车的农户、顽皮的孩童

甚至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红衣状元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谈到

风俗画的大长卷并不多

而这幅《仿杨大章画〈宋院本金陵图〉》卷

为后世提供了画作样板

这种体现当时社会生活丰富性的大卷大轴

也是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遗产

“每一个人都在埋头做自己该做的事

这就是幸福”

我们理想的幸福生活其实就在眼前

安居乐业、安宁祥和的烟火气自古有之

所有人都用伟大的双手

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伟大

《唐风图》卷

《诗经·唐风·绸缪》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诗经·唐风·有杕之杜》

有杕之杜,生于道左。彼君子兮,噬肯适我?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有杕之杜,生于道周。彼君子兮,噬肯来游?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诗经·唐风·蟋蟀》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唐风图》卷,纵28.1厘米,横814.1厘米,南宋画家马和之所作,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

《诗经》以其清丽细腻的文笔

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历史风情画卷

也以其丰富的价值意蕴

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含《秦风》《豳(bīn)风》等十五国风

《唐风》便是其中之一

自东汉以来

曾有数位文人以《诗经》内容为主题

创作出易于理解的《诗经》图

但许多作品都未能流传下来

南宋画家马和之所作的《唐风图》卷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诗经》图

马和之精于山水人物也擅画花鸟鱼虫

他传承了吴道子的线条风格

人称“小吴生”

马和之根据《唐风》十二篇

用图画还原了诗中描写的场景和事件

《唐风图》卷左图右诗,一一相对

令观者能更形象地明白诗文的含义

例如《蟋蟀》一图中

画面左下角的笔墨形似蟋蟀与落叶

象征着秋季的到来

生动表现出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等诗句的意境

《唐风图》卷形制完备、流传有序

拥有着“诗画合璧”的文人意趣

在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看来

《唐风图》卷中的画图

不只是对诗文的注解

而是通过视觉与形象的创造方式

更好地传递诗文中的意境

马和之在南宋时期

用笔墨诠释了他对《诗经》的理解和想象

时至今日

文化血脉依然在《唐风图》卷中涌动不止

中华民族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从未停歇

也正是这样

我们才能不断汲取优秀文化的精神滋养

以更坚定的步伐走向未来

《簪花仕女图》卷

《簪花仕女图》卷,传为唐代画家周昉所作,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中国绘画历史上

有许多展现女性形象的画作

“仕女图”便是其中典型

它以古代仕女为主要题材

描绘官员士大夫阶层女性的日常生活场景

表达端庄优雅的中国古代女性之美

这幅传为唐代画家周昉所作的

《簪花仕女图》卷

便以工笔重彩

绘簪花仕女五人、执扇侍女一人

人物线条圆润有力

色彩浓郁但不艳俗

呈现出唐朝仕女的雍容丰腴与优雅美丽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认为

《簪花仕女图》卷从两个方面

体现出中国绘画的高峰

一是它作为卷本的工笔设色作品

代表着唐代绘画所达到的顶峰水平

二是从题材方面来说

它将彼时社会生活的丰富程度尽数展现

同时也体现出

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与自主自立

如《簪花仕女图》卷这般的

女性题材绘画

见证了各时期的社会生活与女性力量

彰显出艺术作品反映时代的使命

对于我们探源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这些画作也以高绝的艺术水平与审美特征

不断充盈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鼓舞我们承继前人智慧

创造文化新辉煌

原标题:《《诗画中国》丨带你走进古韵风雅的中华文化盛景》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