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交会丨从认脸到识人,跨镜追踪技术让犯罪分子无处可逃

澎湃新闻记者 王心馨
2018-04-19 17:58
来源:澎湃新闻
科学湃 >
字号

电影《速度与激情7》里的“天眼”系统,可以整合、调取全球所有的视频监控、手机音频等数据,再使用大数据和人脸识别等技术的迅速分析和处理,在极短的时间内(以秒计算)找到目标人和目标车辆进行追踪,让目标人或物无所遁形。

不过,电影里的“天眼”系统仍有一个漏洞:因为有的角落或低头的角度使得摄像机无法获取完整的人脸,那么人脸识别技术就无法获取所有信息。如果犯罪分子熟悉摄像头位置,就很有可能会避开镜头,低头开溜。这时候就需要靠下面这项技术了。

跨镜追踪技术(Person Re-Identification,简称 ReID),简单来说,这项技术可以让人工智能系统即使不看脸,也能通过衣物、发型、体态等信息,跨摄像头跨场景准确追踪你的位置。

跨镜追踪:从“认脸”到“识人”

日前,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云从科技获悉,其已在跨镜追踪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同时在Market-1501,DukeMTMC-reID,CUHK03三个权威数据集刷新了世界记录,其中最高在Market-1501上的首位命中率(Rank-1 Accuracy)达到96.6%,打破了之前阿里iDST在2018年1月创造的世界纪录,让跨镜追踪技术在准确率上首次达到商用水平,人工智能即将从“刷脸”跨到“识人”时代。

跨镜追踪技术也是现在计算机视觉研究的热门方向,主要解决跨摄像头跨场景下行人的识别与检索,其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在人脸被遮挡、距离过远时依旧可以从不同摄像机镜头中追踪行人。

不过,相比于人脸数据,跨镜追踪中行人数据严重稀缺,行人最主流的数据集才1000-3000个行人ID,而人脸的公开数据集ID规模已超100万,企业私有的ID规模可能更大。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行人数据集需要采集自同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内同时出现在多个摄像头下,这样严苛条件限制了行人数据集的构建。正因为数据的缺失,对跨镜追踪技术的算法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来看,通过算法的有效设计,降低对数据依赖来实现跨镜追踪技术效果的突破是现在业内的共识。

在这次三个数据集的测试中,云从科技在Market-1501数据集的Rank-1 Accuracy达到惊人的96.6%。mAP是能够更加全面衡量ReID算法效果的指标,它反映检索的人在底库中的所有图片排在结果队列前面的程度,而不止首位命中。云从科技此次将Market-1501的mAP指标在现在最好的水平基础上提高了近5%,达到86.9%,使用Re-Ranking技术之后更是达到了94.2 %。

在安防领域里,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得到普遍应用,逃犯人被人脸识别技术发现,并被抓捕归案时有发生。云从科技表示,跨镜追踪技术可以作为人脸识别技术的重要补充,对无法获取清晰拍摄人脸的行人进行跨摄像头连续跟踪,增强数据的时空连续性。未来,这项技术可以广泛用于视频监控、智能安保、智能商业等领域。

云从科技是一家孵化于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的高科技企业,专注于计算机视觉与人工智能。目前已经是中国银行业人脸识别第一大供应商。国内有能力自建系统的银行约为148家。截止3月15日,已经完成招标的银行约为121家,其中云从中标了88家总行平台,市场占有率约为72.7%。

人脸识别技术能在毫秒间从人海中找到你

除了上述技术上的突破外,云从科技今年还参加了4月19日-21日的上交会。云从科技在上交会上首发“3D结构光人脸识别技术”,这是国内最早将结构光技术应用在人脸识别系统上的企业。国外企业中,“结构光”最早被用于iPhone的FaceID。目前,除了iPhoneX,国产手机几乎都是在应用2D人脸识别技术,存在对识别环境要求苛刻、容易被攻破等缺点。

云从科技副总裁张立介绍,目前市场用的2D人脸识别技术和3D结构光技术的区别主要在于以下三点:首先,2D人脸识别技术很容易被照片、手机等道具攻破,往往需要加入动作验证等配合式活体检测,检测时间较长,用户体验也不佳。而3D结构光人脸识别技术不需要用户进行任何动作配合,只需要在摄像头前被捕捉到面部画面即可完成活体验证,并且能够有效防守纸张、面具、手机屏幕等各类道具的攻击。

其次,分析时间从之前的1-2秒压缩到了毫秒级,用户体验得到了提升,这也是iPhone X人脸解锁为何如此受到关注的原因。

最后,3D结构光人脸识别技术对于微光环境也能有很好的输出结果,不受环境光线强弱的影响,极大的扩展了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场景。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