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媒体:离“红墙”最近的地方,城市管理精细化程度应该最高
4月4日下午,北京市西城区龙爪槐胡同的居民兰文珍来到了家附近的公共厕所,当天的天气有点反常,春天里下起的冰雹格外冻人。兰女士对科技日报记者说,只有冬天上过胡同里的老公厕才知道什么叫冷,但现在公厕装上了“高级设备”,冬暖夏凉还不返味,可先进了。实际上,在兰女士的周围,处处都有“先进玩意儿”。
北京人说起西城喜欢在前面加个“老”字,“老西城”代表的是这里悠久的历史和极具特色的古都文化。但老西城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上创新连连,用西城环卫中心主任周兴新的话说,践行“红墙意识”,就是要“让离红墙最近的地方,成为跟百姓最亲的地方”。离“红墙”最近的地方,应该是城市管理精细化程度最高的地方。
精细化的背后处处少不了新技术。
公厕都有二维码,惊喜不惊喜
龙爪槐胡同的公厕只是这个城市变化的一个缩影。从2016年开始,西城区对所属全部二类公厕加装电采暖设备,保证公厕冬季室内温度满足需求,同时加装新型除臭系统。
而三类公厕在这个基础上还增加天窗通风采光,利用科技手段,对公厕内的室温、有害气体等进行监测,且配备冷暖设备和新型排风系统,真正做到冬天不冷,夏天不热,常年无味。兰女士家龙爪槐胡同的公厕便是这一类。
值得一提的是,西城区所有公厕都有自己的专属二维码,这二维码不仅能让你知道每个公厕的具体位置,更能帮助管理人员迅速找到责任人。周兴新还向科技日报记者“爆料”,再过一段时间,市民们就可以通过二维码报告每个公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
周兴新说,近年来他们探索应用电子台账、二维码登记、电子地区定位等技术手段,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管理网络,使得全区公厕系统实用性、方便程度和卫生水平相较以往均有显著提高。
古色古香的“地百”背后有讲究
坐落于什刹海的地安门百货是京城老牌百货商场之一,承载了几代人的回忆。只是这个古色古香的“地百”是加固整修后的样貌,为了实现这“惊艳”的模样,地百已经闭门谢客很久。
“地百”的改造可不容易。改造项目承接方天恒集团总经理李森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地百”是上世纪50年代的建筑,当时的建筑格局跟现在的需求大不一样,现在要在原有建筑基础上加固整修,并打造得古色古香,对设计和施工都是挑战。最后,他们与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专家合作多方尝试才找到解决办法。
“地百”位置独特,身处中轴线,紧临地铁8号线什刹海站,在改造过程中,要结合地铁站出入口、周边建筑和城市景观等区位特点进行综合设计,也经过了多方考量。
李森表示,“地百”改造后将引入文创、科技类企业,他们还想在地下做一个电影院解决中心城区市民的影院不足,但又出现了层高不符合影院设计要求的新问题,所以“现在考虑引入新型科技影院”。
养老服务智能化,互联网、大数据用起来
老西城的老年人不少,养老是件大事。为此西城区政府设立养老驿站、引入互联网企业和社会化服务商。面对老人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养老服务也在革新和改造,照护体系实现全业务标准IT化是西城的养老驿站正在努力的方向。
新北社区养老驿站的服务商清檬养老运营总监谢拥红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他们在为每一位老人提供服务前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用大数据系统为老人画像——通过1000余项指标对老人进行精准刻画,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照护方案并每月更新;之后,护理员通过APP接收护理任务为老人执行服务;这些数据及方案都会最终生成照护日志上传至云端,每天发送给老人子女,使之放心安心。养老驿站的工作人员还会每天跟踪老人身体指标数据,每月将指标变化以图表形式展现,使护理效果可视化,直观了解身体机能改善情况。
未来,在社区和街道建立的养老驿站,将有越来越多的西城老人享受到以大数据和互联网为支撑的养老服务。
(原题为《离红墙最近与百姓最亲,科技让老城焕发青春》)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