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候选人丨单丹:一片“丹”心护“深蓝”

2022-11-21 16:5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原创 上海高院 上海高院 收录于合集 #第四届上海法院“十佳青年”评选活动 20个

编者按

第四届上海法院“十佳青年”评选活动于8月初正式启动。经过全市三级法院差额评选并推荐人选,上海高院资格审查、综合素能评估和考察等程序,现已确定正式候选人。

“上海高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将陆续推出23名候选人的成长故事。本期推介的候选人是来自上海海事法院的单丹。

冰,晶莹剔透,坚不可摧;水,广阔无边,博大精深。

冰与水,本质相同,却可以造就不同奇迹,也成全了我与海事司法的奇妙缘分。

我出生在冰雪之城哈尔滨,这是一座从来没有过城墙的城市,中西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或许恰因如此,我内心是开放的,对外面的世界也充满好奇。

2010年,我带着憧憬一路南下进入上海海事法院,从此与水、与航海结下不解之缘,开启了海事司法“航行”之旅。

这一路走来的12年里,我去过许多港口,登过各式各样的船舶,与各国船长船员打过交道,办过大大小小诸多案件,为维护船员合法权益打开绿色通道,也为上海港口航运安全保驾护航。

常有人问,海事法官和其他法官有什么不一样?那不如,就让我的故事从起锚、碰撞、护航这些航海词展开。

起锚 幸运的乘风者

我出生于一个平凡的双职工家庭,有着那个年代独生子女的共同困扰:父母缺乏时间陪伴。所以我从小就很能“自处”,一张纸能玩很久,一本画报就能坐着看2小时。

不同于父亲的宠爱,母亲从小对我要求严格,也由此养成了我自律的习惯,学习基本不用操心,独立性也比较强。小学二年级时,等父母下班回家的空档,我已经能自己准备简单的饭菜。七岁那年暑假,因为想念在外进修的妈妈,我独自一人坐了一夜的绿皮火车前往大连,那也是我第一次看到真正意义上的大海。

大多数人对东北人的印象大概都是“爱唠嗑”,我却是个话不多的“内秀型”孩子,还带着点倔劲儿。虽然成绩一直不错,但自认远远算不上学霸,也从没想过自己能考上清华北大。

或许正是凭借着这份“平常心”,高考发挥不错的我幸运地进入清华大学求学。有别于少年立志,我对法律其实没什么概念,背着行囊踏进清华园那一刻,于我而言是真正地从零开始。

七年求学生涯,从法学到国际法,我像海绵一样吸收各种法律知识,也渐渐萌生出对国际海洋法、国际条约法的浓厚兴趣。

命运的齿轮有时往往会转向你想去的方向。

研究生毕业那年,我受邀南下去大学同学家玩的途中,参加了上海的公务员考试,竟幸运通过了笔试。“啊?我考上了?”我至今还记得,接到法院通知面试电话时的意外。彼时,我对于自己的未来其实是“不设限”的,但骨子里隐藏的那份叛逆和对新事物、新世界的好奇,让我很坚定地回答:“好的,我来。”

面试那天是我第一次走进法院,也是我第一次深切地感受到法律的威严,不由心生敬畏。不同于第一次看到大海时的“平淡”,不知为何,初次见面的海事法院给了我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我记得当天一共考了5道面试题,前面4道我都答得很顺利,最后是一道难度系数较高的海事审判专业题。我本来学的也不是海商法专业,不懂很正常,我也不慌,就很实诚地回答:“我学的不是这个专业,所以这道题只能从海商法、保险法的角度,讲一点我粗浅的认识……”

直到后来我才知道,那道题大多数考生都不会,大概是因为我没有不懂装懂夸夸其谈,反而这份实事求是和淡定应变打动了考官。

2010年7月,我正式进入上海海事法院工作。在未来漫长的海事审判生涯里,我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专业审判就像是大海,不懂才是常态,实事求是和不懂就学,是身为海事法官的重要素养。

碰撞 前行的破浪者

人,总是得在历练中才能懂得和成长。

入院那一年,作为唯一一名新进应届生,院里专门为我制定了个性化“轮岗”计划——所有派出法庭全部轮一遍。

懂行的人都知道,在派出法庭干活就是两个字:历练。人少事多,立、审、执都得自己干。身为书记员的我就像个“杂工”,来什么活干什么事。

从洋口港,到芦潮港,再到洋山深水港,我跟着派出法庭的法官在渔船上调解,开过庭审过案,也去海上锚地扣过船。有的船离岸上几十海里,有时还要爬几十米高的绳梯才能上船,我也因此练就了各式爬船招数。

随后,我又先后到立案庭、研究室工作。说实在的,在琐碎的工作中,刚开始确实有些大材小用的“落差感”,甚至质疑过:“我学了7年法律,一腔热血来当法官的,为什么做的是这些工作?”

人生从来没有白走的路。不管是在派出法庭“磨性子”,还是在立案庭化解信访矛盾,再到研究室挑战综合文稿撰写……正是在轮岗历练中,我迅速熟悉了法院工作,清晰了解了法院架构,也很快融入了海事法院这个大集体。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怎么跟当事人打交道,学会了工作中的细致与谨慎,也明白了法院无小事。

2014年初,轮岗结束后,我以助理审判员的身份正式进入洋口港派出法庭,度过了几乎“屁股不挨凳”连轴转的一年半,巡回调解、爬船扣船已是“家常便饭”。

其中有一个场景,令我至今难忘。那是一起因船舶碰撞事故引发的人身伤亡纠纷案,事故中,部分船员受伤,伤口未愈,船员们都急着想拿到医疗赔偿。一次组织调解时,其中一位受伤船员情绪激动,直接撩开衣袖,把尚未痊愈的血淋淋断臂伸到了我的眼前……

这极具冲击力的一幕镌刻在了我的记忆里。是啊,这一起起碰撞事故背后,都是一个个为了生计而奔波海上的鲜活的人,他们以海为家,一旦出事,将面临巨额损失,甚至付出生命代价。

当天的场景也时刻鞭策着我,在日后的审判工作中谨记:认真对待每一起案件,每一次调解。也让我不断思考:如何保障和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让赔偿落实得再快一点、更全一点?

带着这样的思考,2015年底,我回到了院本部,进入海事审判庭,开始审理上海港所有船舶碰撞事故引发的纠纷案件。

在我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法院与海事部门最终达成海难事故协同处理的工作机制,为维护船员合法权益打开绿色通道。

海事审判,尤其是船舶碰撞事故纠纷案的审理,专业性非常强。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也是全新的挑战。

“海事法官要懂船,才能审好案子。”在一起船舶碰撞案件审理中,担任审判长的资深法官一句话就深刻点醒了我。想办好案子,除了读懂当事人外,我还得读懂船舶。

于是,我从头学习船舶技术规范、航行避碰规则,抓住机会向船长请教专业知识、向海事局了解事故调查方法。我还考取了船员证书,跟船实习船舶操纵技术,补足专业领域空白。

我边学习、边实践、边思考。针对船舶碰撞案件利益相关方多、审理周期长、极具专业性的特点,编写船舶碰撞纠纷类案要件指南和典型案例,总结形成成熟规则和审理方法。同时全程参与“船货港大数据分析系统”和“海事审判智能办案辅助系统”研发,通过模拟船舶航行轨迹和审判要素智能化指引,为高效查明碰撞事实和审好碰撞案件提供智力支持。

护航 安全的守护者

航行安全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基本要求。2019年底,我开始担任海洋环境保护专业合议庭审判长,带领团队集中审理涉航行安全和重大海难事故案件,为上海港航行安全保驾护航。

2020年12月13日夜间23时30分,一艘集装箱船“长锦海洋”轮随动操舵系统故障后,在长江口深水航道灯浮附近,与另一集装箱船“新其盛69”碰撞,导致“新其盛69”轮左舷船体破损翻扣,650个集装箱落水,5人死亡、3人失踪。

“新其盛 69”轮是否采取有效避让?碰撞责任比例如何划分?成了案件审理中,摆在我面前一道难题。

2021年9月27日,该案第一次开庭审理,庭审足足持续了7个小时。经过船舶航行轨迹还原、专家证人出庭、举证质证等多个环节,我最终查明案件事实、明晰责任义务。案件判决后,涉诉各方均服判息诉。

此外,针对案件暴露出船东在船舶安全管理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我还向该案的外籍当事人发出全国海事法院系统首份中英双语航行安全司法建议,帮助他们更好理解我国水上交通安全规范。

自2017年起,我一共审理涉船舶碰撞事故28起,船舶沉没14艘,失踪死亡44人,直接经济损失达4.06亿元。

这一组数据的背后,是审判经验的累积,也给我带来了更深的认识和思考。

涉海难事故、涉环境保护案件的处理需与多方协调,我和团队紧扣航运业界司法需求,积极参与机制创新,通过“船舶扣押预担保机制”,破解疫情下船舶扣押难题;探索“船舶油污损害预赔付机制”,打通污染纠纷化解难点,在全国海事审判领域推广,为航运界加强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提供帮助。

从清华园到上海海事法院,十二年的时光,我从初出茅庐的法学生成长为海事审判的骨干力量,也收获了一些成绩,获评“上海法院审判业务骨干”“海法优秀青年”等称号。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凡是未来,皆有可期。

供稿部门丨上海高院团委

责任编辑丨李谷瑜

声明丨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高院”公众号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上海高院”公众号 ▴

原标题:《候选人丨单丹:一片“丹”心护“深蓝”》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