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美军祁观|脱掉玄学的外衣:一份关于多域作战的祛魅宣言
10月13日,拜登政府发布《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在俄乌危机可能长期化的背景下,美军不改战略侧重,继续将大国军事竞争和所谓的“中国挑战与威胁”置于中心地位。为此而进行的一系列准备和调整也稳步推进中。其中很重要的一环便是多域/全域作战构想。这一构想已经从最初那个未来向产物,逐渐落地成为瞄准当下的体系规划。
10月11日,美陆军多域作战条令——新版“FM3-0野战手册”,正式问世。相较于2017年的版本,新版本在技术、兵器、战术之外,突出了战略、政治、后勤等因素,从早期强调微观的“多域战斗”(battle),演进至“多域作战”(operation)对宏微观连通要素的要求。和一些观察者追捧的一味求新和技术万能论不同,美国陆军希望将新的作战理念建立在更为成熟可靠的技术和能力基础之上,并将关注点锁在了当下和近期可能发生的冲突上。相比早先的“玄学向”和“忽悠向”,多域作战的规划正在变得越来越务实。在这个意义上,新版FM3-0可以说是对作战思路创新的祛魅宣言。
联合武装的扩展
多域战从来都不是单纯关于技术的。作为对未来作战式样的构想,它会考虑具体作战的时间、空间、场景、需要和预期。不论是最初“多域战斗”还是现在的“多域作战行动”都包含在印太地区打破线性冲突以及突破当代版堑壕战的思路,都要求迭代战区内不同军兵种部队联合作战的指挥方式和信息、火力支撑。新版FM3-0也明确提到陆军在西太通过岸/岛基中远程攻防能力,以内线存在的方式对海空军进行支持。多域作战不是未来主义的迷思,而是应对现实需求的转型尝试;其要义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多个作战领域连通和依赖的基础上顺水推舟,进一步打破“烟囱”结构和降低节点依赖。
在10月9日的美陆军记者招待会上,陆军参谋长多次强调了“联合武装”的概念。这也是新版FM3-0的关键词之一。联合武装也并不新鲜,古战场上骑兵与步兵的配合、轻重步兵的协同是一种“联合”;近现代以来,从拿破仑战争至一战,由二战战场到越南、海湾,诸军兵种协同与合同作战也是“联合”。海湾战争之后,联合武装的范畴逐渐扩大——信息本身、信息赋能载体以及信息构成的虚拟空间,都纳入其中。人类冲突由基于能量实现机动、杀伤和防护的“焦耳战”,逐渐演变为信息赋能与加持的“比特战”,而技术乐观或激进派更认为“智能战”、“认知战”也在呼之欲出,当然“颠覆”二字总还是慎用更稳妥些。
这些不同冲突特征的每一个演变周期都存在两条主线:其一是对冗余的追求,再就是对冗余管理的追求。对能量冗余的追求创造了远远过剩的能量使用可能,究极发展便是核武器。但这一冗余的过度化却也强化了“武力潜在使用”这一战略逻辑,使威慑、胁迫一度几乎成为战略本身。同时,能量冗余的过度发展也催生了冗余管理水平的提高,产生了人类历史上有计划、有组织、有协调对彼此杀伤能力的最系统的妥协、控制与管理。
当前,对于信息冗余的追求仍在持续。人工智能及其相关技术在传统统计路径基础上的发展,使得对信息、数据的渴求成为一只吞金兽。但与此同时,冗余的管理出现了问题——大量的战场数据如何转化为有效、有用和高效信息?是指挥与控制来主导数据与信息,还是相反?是技术为王还是战略至上?诸如此类都是非常现实和困难的问题。
高效使用数据和信息,需要改变过去那种将其视为作战子环境、次领域,基于不同军种甚至兵种的独立烟囱模式,需要有效的系统应对信息饱和。这样更是对指挥和作战体系在金字塔与扁平化两个方向取得平衡的必要的前提。
多域作战将信息作为独立作战域,而与其他军种相比,美陆军在信息、网络作战力量方面做的工作只多不少。新版FM3-0更是强调了物理、信息和人这三个共存维度的相互影响与共同作用。此外,在破除单纯的技术依赖迷思方面,美国陆军也一直走在海空军前面,在面对新技术和非技术要素时,FM3-0至少纸面上体现了一种平衡的态度,堪称美军中的清流。
多域作战特遣队扩军
新版FM3-0本计划于今年6月发布,由于美军对乌克兰战事的评估而推迟。陆军训练与条令司令部(TRADOC)将这场战争视为检验未来多域作战方案的试金石,而数年北约化训练的乌克兰在北约支持下的战场表现,俄军的表现,则成为美军观察缺乏体系完备支撑下局部新战法和装备使用的试验场。
俄乌双方战场态势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哪一方拥有所谓更先进的体系,而是看谁能在战场博弈中完成一些军事行动的基本要求,包括充足且可到位的后勤保障、相对统一协调的指挥、不同军兵种的基本协同作战能力、军心士气等等。而在这些方面,美军无疑也可以吸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用于规划和准备新质新域作战能力。
在技术和装备之外,编制和部队组成也是美国陆军对多领域作战能力规划的重要部分。根据2018年12月的《2028多域作战中的美国陆军》,原有旅战斗队(BCT)的地位被削弱,新的师一级调整现在已经启动,虽然相关人员和装备的未来到位率以及新编制能否顺畅运转还有待观察。而更具实验性质的多域特遣队(MDTF)已经通过初步验证,并开始逐渐成军。就在最近,美军第三支多域特遣队竖旗,这也是太平洋区域的第二支多域特遣队。
作为美军战区机动部队,多域特遣队主要为所谓反“反介入/区域拒止”行动提供精确信息和火力同步统筹的支持,属于在战区前沿存在的内线部队。它专注于信息、情报和数据战,通过下辖的全域作战中心(ADOC)保障相关行动区域内各作战域的优势。
美军首个多域特遣队成立于2017年,基干是第17野炮旅,最早是个纯粹的试验单位,驻扎在华盛顿州,专注于印太方向。随后,第二支特遣队以第41野炮旅为基干成立,聚焦欧洲。在过去几年,这两支特遣队参加了一系列试验和演训,并针对两个战略方向的不同要求分别设计制定和优化了人员、单位、装备和战法整合方案。
根据官方规划,由于多域作战将存在于“和平-冲突”光谱的不同阶段,多域特遣队的任务也分为三个环境:竞争、危机和冲突。在竞争阶段,多域特遣队需要具备并保持快速向下一阶段切换的能力;在危机阶段,多域特遣队需要向作战指挥官提供灵活的应对选项,对敌人进行威慑并塑造有利环境;冲突爆发后,多域特遣队的任务则是抵消对手的所谓“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网,以确保美军联合作战行动自由的展开。
一般而言,多域特遣队下辖四个单元模块,四个营,分别是“效能”、“火力”、“防护”和“保障”。具体到不同的特遣队,因为部署和作战区域不同,兵力和装备未来的到位情况不同,构成和设置可能存在差异。
来源:美国陆军,2021年3月16日
在这四个模块中,“保障”单元为旅保障营,“防护”单元为防空营。在多域特遣队组建中,这两块是相对次要的部分,但大国军事竞争和潜在的冲突场景也对美军的既有能力提出了挑战。比如,在灵活内线部署和大型基地存在被打击风险的前提下,如何维持后勤医疗等保障;在空中优势被削弱的前提下,如何实现有效空防能力等等。
“火力”单元为战略火力营,是美国陆军未来新装备投放的重点之一。这个营将配属“海马斯”(HIMARS)火箭炮连、“中程能力”(MRC)连和“远程超高声速武器”(LRHW)连。美陆军强调陆上中远程打击能力,既是为大国军事冲突做准备,也是在军种政治层面上试图与空中力量争夺战场主导权,当然,还有军费。目前,MRC和LRHW还没有成为陆军的固定单位,相应装备尚未到位,时辰已到但尚未正式开启的2023财年(又一次持续决议下的财年预算政治问题)是该项规划的主要时间节点。
“效能”单元为“I2CEWS”营(读为I-Two-Cues,即“情报、信息、网络、电子战和太空”),是多域特遣队的重中之重、核心中的核心。第一个I2CEWS营成立于2019年1月,被视为是美军对中国建立战略支援部队的一种反应,旨在将情报、信息、网络、电子战和太空这几种作战能力统一配属、集中使用,并对原有的战区指挥框架提供支持和完善。该营下辖五个连,分别为陆上和太空情报连、一个通信连、一个增程感测连,和一个信息防护连。
陆军计划建立五支多域特遣队:两个在印度-太平洋地区,一个在欧洲,一个专注北极地区,最后一个作为全球应急响应部队。上述四个模块单元只是基本设计,具体的特遣队构成将基于战区指挥官的需要进行规划和调整。因此,随着新的特遣队逐渐成军,部队规模和配属都会发生变化。
不确定的确定性
关于多域特遣队的具体要素,特别是刚刚成立的印太地区第二支特遣队,我们以后详谈。不过有几个大问题需要先抛出来,涉及到多域特遣队乃至整个多域作战力量构成的走向。
首先,规模和人员。以首支特遣队为例,成立时约1500人,陆军高层曾表示存在扩充至2200人的可能,其中800人为固定人员,其余为灵活配属,但那是特遣队最初的摸索阶段。再看最新成立的第三支特遣队,指挥官大卫·津恩上校此前的职务为第四步兵师第二步兵旅战斗队指挥官、陆军参谋长协调小组主任;特遣队配属四个营,具体规模与首支特遣队近似。未来走向成熟的多域特遣队会是怎样的规模?在最近美军征兵不理想的情况下,多域特遣队的长期发展是否会造成其他部队的人员人才流失?这些还不确定。
第二,资金和装备。中远程火力单元的装备需求是否能够如期在2023财年启动?是否还会有新的火力、防空和后勤保障部队被纳入未来的多域特遣队?信息战和指挥能力是多域特遣队的重中之重,相对“不重要”的攻防和保障部分资金装备是否能充分满足?尚不确定。
第三,战区和盟国。作为明确划为各战区和作战指挥部掌握的机动部队,在多国联合行动时,多域特遣队将如何使用?如何支持联合部队?如何支持美国的盟国和伙伴国?在过去几年的环太等演训中,多域特遣队已通过前指、临指和投入实际作战力量对联军行动有所演练,但仍很初步,前景同样不确定。能否为美军的大国军事竞争和体系对抗环境下提供更为灵活有效的支撑?技术与行动前景均不确定。
不过无论怎样,对未来主义和技术决定论的祛魅已随着FM3-0的颁布而部分完成。美军多域作战正在逐渐脱掉“玄学”的外衣。
-----
祁昊天,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