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天下长河》:不是《天下粮仓》,也非《康熙王朝》
作为近些年来比较少见的古装历史剧,《天下长河》开播后获得很不错的评价,豆瓣开分在8分以上。故事以清朝康熙年间,靳辅(黄志忠 饰)、陈潢(尹昉 饰)两位治河能臣治理黄河为主线,同时带出一代帝王康熙(罗晋 饰)的传奇人生。
《天下长河》海报
以近些年的古装历史剧为横轴,《天下长河》的表现确实出挑,它题材重大、制作精心、质感在线、表演不俗。不过,如果放在历史剧的纵轴进行比较,对《天下长河》就会有不同的评价维度。
2000年前后,国产剧迎来历史剧的创作巅峰期,1999年的《雍正王朝》、2001年的《康熙王朝》、2002年的《天下粮仓》、2003年的《乾隆王朝》、2004年的《成吉思汗》、2005年的《汉武大帝》等都是叫好叫座。2007年的《大明王朝1566》既是巅峰之巅,也成为历史剧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在这个纵向的维度里,《天下长河》8.4分是名副其实,还是只是虚高?
《天下长河》制作上的优点,此处不多赘述。当前剧集的争议主要聚焦在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它究竟是历史正剧还是戏说的传奇剧?
一般来说,历史正剧指涉的是那些刻画重大历史人物、表现重大历史事件、记录重大历史进程、探索历史规律、总结历史教训,作品风格严肃庄重的古装剧。
康熙(罗晋 饰)
靳辅(黄志忠 饰)
历史正剧并非没有包含戏说元素,毕竟历史正剧首先是“剧”,是艺术创作,必然带有虚构,只是它的虚构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就比如《天下粮仓》,男二号米河以及他身边的三个“奇女子”均是虚构;《康熙王朝》中魏东亭、伍次友、周培公、容妃、蓝齐儿等人物也均是虚构。
但观众并不会据此认为它们是传奇,除了正剧篇幅占据主导外,还在于它们是以严肃风格说传奇,与《铁齿铜牙纪晓岚》那种戏说剧的轻喜剧基调截然不同。
《天下长河》中,靳辅、陈潢治河这一条线,以及康熙平三藩、收复台湾等重大功绩,都是正剧的写法。
奚美娟版孝庄皇太后,优雅又大气
但索额图(梁冠华 饰)和纳兰明珠(公磊 饰)的党争,显然带有戏说的成分;陈潢、徐乾学(赵麒 饰)、高士奇(陆思宇 饰)三人的命运交际更是编剧的虚构了,历史上他们并非参加同一届科考,更无所谓的结义兄弟情。
高士奇、徐乾学、陈潢代表了三种典型官员
这些都属于“小事不拘”的范畴,它们的篇幅也不及正剧的篇幅。为何观众会为《天下长河》是正剧还是传奇而纠结?
根源在于,该剧的编剧/导演张挺并非以严肃的正剧手法去拍传奇,它正剧是正剧的拍法,传奇是传奇的拍法。即,剧集存在两种泾渭分明的风格和表演体系:正剧的部分很严肃,传奇的部分很欢快;黄志忠、尹昉、奚美娟在正剧的表演体系里,公磊、梁冠华、赵麟又主要在传奇剧的表演体系里。传奇的轻喜剧色彩,与正剧的严肃端正形成一定的互补,从而增强剧集的可看性。
纳兰明珠斗索额图,多少有点纪晓岚斗和珅的味道
概言之,《天下长河》与《天下粮仓》《康熙王朝》一样,都是历史正剧,只不过导演对虚构部分的处理方式不同。当观众习惯了历史正剧一贯的严肃,难免觉得《天下长河》的时而严肃时而欢快有点突兀。但这仅是风格差异,各有千秋。
《天下长河》更具争议性的一点,在于它的历史观表达。这才是衡量它与以往经典的历史剧高下的核心指标。
诚如前文所言,历史剧的目的是“探索历史规律、总结历史教训”。无论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抑或“重要的是讲述历史的年代,而非历史所讲述的年代”,这些说法指向的都是,历史剧从来都是关乎当下的。这倒不是说,创作者得以今日的眼光去刻画古人、要求古人,而是说,创作者必须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保持清醒的省思,历史剧必须呈现出当代的价值维度,以史为鉴,从历史中习得经验教训。
前文之所以反复提到《天下粮仓》与《康熙王朝》,是因为《天下长河》与二者最为接近,它们自然成为《天下长河》的参照系。
与《天下粮仓》相似的是,《天下长河》是少有的以基层治理的视角进入盛世讲述的历史剧。前者是旱灾,乾隆元年天下大旱,引起了粮食灾荒;后者是水灾,康熙十五年,时逢暴雨,黄河水患泛滥,毁堤淹田,先后共有数十处河口溃决。旱灾和水灾一直被封建王朝视为“五害”前二,一旦处理不当就会直接威胁到王朝统治,历代帝王都颇为重视。
无论是治水还是赈灾,朝廷一年拨下来可能就是几百万两白银,历来都是利薮之地,贪腐现象相当严重。围绕治水与赈灾,皇帝与官员、朝中权臣与权势的地方官、清官与贪官之间的勾连与博弈相当激烈也未曾停歇,也就成为后人窥见封建王朝政治生态的一扇窗口。
《天下粮仓》豆瓣评分8.2分,笔者一直认为它是一部被低估的剧集,多少是被神神叨叨的情感线耽误了。撇开这点不谈,《天下粮仓》的历史观总体上是非常当代、非常犀利的。
《天下粮仓》豆瓣评分8.2分
它是真正的民间视角,赤裸裸呈现了灾荒之下的百姓惨状,揭露了乾隆王朝这个“饥饿的盛世”的真面目。河南酷吏把良民百姓塞入粪缸活活淹死、按上铡刀活活跪死等桥段,至今令人难以忘怀,一想起就揪心难受。鲜有历史剧像它那样拍出封建社会底层老百姓的惨状。
而剧中那些本可以成为或本就是“清官”的人,比如李忠、卢焯、米汝成,无不下场凄惨。与其说是人性的弱点,毋宁说是在专制残酷的封建统治下,任何人都别指望体面而有尊严地活着。
所以,虽然《天下粮仓》严重美化了乾隆,但整部剧还是给观众强烈地传递出这样的价值观:封建制度是泯灭人性、吃人的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不会有健全的、幸免于难的人格。
《天下长河》一开篇就渲染了黄河泛滥下的民间惨状,“民人流没,浮尸遍野”,但很快就略过去了。至于治水背后的吏治问题——比如官员如何借着水灾大发横财、老百姓是如何凄苦,也均是侧面描写。
第二集两分钟“浮尸遍野”的镜头是目前全剧唯一大尺度的地方
换句话说,《天下长河》并不是真正的民间视角,它本质上仍然是帝王视角,镜头很快进入康熙如何重用靳辅、陈潢治水,康熙如何展开他的英明统治。
当然,剧中也通过靳辅砸掉豆腐渣工程等桥段,来呈现治水背后的吏治问题。但它的落脚点并非对“人治”监督局限性的反思,而诉诸于“明君”与“清官”的道德力量——虽然治水很容易牵涉贪腐,但有了圣君的支持、有了清官坐镇,各种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整治黄河时涉及拆迁,“钉子户们”衣衫干净整洁,没有灾民的模样
从这个角度看,《天下长河》并不是《天下粮仓》,二者只是出发点相似,立意却截然不同。至于高下,观众心中自有判断。
事实上,《天下长河》与《康熙王朝》更加形似。虽然治河是《天下长河》的主线,但康熙的戏份是最多的。剧情一边治水,一边串联了康熙的各种功绩,比如平三藩、收复台湾、与西方先进技术的交流、平定噶尔丹叛乱,等等。它们与治水互为表里,展现的是康熙的勋业盖世、治绩斐然。
两部剧也都刻画了帝王的“当家难”。比如与《康熙王朝》一样,《天下长河》浓墨重彩了索额图和纳兰明珠的党争,这当然不仅仅是作为喜剧元素使用,更要展现康熙的帝王“平衡术”。在康熙的统治初期,他既需要满人的力量,又需要汉人的力量,所以他明明知道索额图、纳兰明珠都是贪官,却又放任了他们;同时,也利用他们的互斗,形成满人与汉人的相互制衡,进而巩固自己的统治。
帝王的“平衡术”
不过,《康熙王朝》并非简单的“颂圣”,它与《天下粮仓》殊途同归,揭示了封建制度是非人的制度。《康熙王朝》看起来是正面书写了康熙的传奇一生,但又在诸多细节表现了封建极权的虚伪、残忍、泯灭人性,呈现了康熙“帝王无人性”的狠辣与孤独。女儿他都可以作为“礼物”送出去,索额图、纳兰明珠更是被他的“风闻言事”权谋术玩得团团转的可怜虫。“正大光明”的牌匾冠冕堂皇,实则最不配这四个字就是封建帝王本人。若没有这样的反思意识,这部剧拿不到豆瓣的9.2分。
《康熙王朝》豆瓣评分9.2分
《天下长河》极力稀释了封建帝王的专横跋扈、刚愎自用。罗晋版的康熙,被观众称为“最有书生气的康熙”,这显然是对剧中康熙的正面评价。坦白讲,笔者很怕在历史正剧里看到这样的帝王形象——他是假的,不存在的,美化他是应该被警惕的。
这版康熙有点美化过头了吧
看完《天下粮仓》《康熙王朝》,没有人想回到封建社会,没有人会同情封建帝王的“当家难”,或许也没多少人会觉得封建帝王有魅力。这就是剧集的历史观。它或许不是创作者的本意,但它客观上传递的是一种具有当代价值的历史观——反封建,反专制,反极权。
《天下长河》终究不是《天下粮仓》,也不是《康熙王朝》,它想总结的是“明君”与“清官”那些有价值的治理经验,而非探究所谓“康乾盛世”背后必然的饥饿与腐朽。从横轴看,它是近年来不错的历史剧,但从纵向来看,历史剧的巅峰期停留在二十年前。也不必据此苛责《天下长河》,它已经做了它所能做的了。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