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伍尔夫:我们还谈到中国古诗,克莱夫认为那些诗歌离我们太远

2022-11-20 12:0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写日记,就像挠痒;如果写得顺畅,就像泡澡。”

“如今我写作的唯一理由就是我喜欢,而且我一点儿也不在乎别人怎么说。”

——弗吉尼亚·伍尔夫

弗吉尼亚·伍尔夫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在精神疾病的困扰和连绵战火的威胁下,她用纸和笔审视着自己度过的每一天。

在1915年至1941年间写的日记里,伍尔夫真实记录了自己从33岁到59岁人生中的高光和深渊,包括代表作的出版、与灵魂伴侣伦纳德的情谊、和女友薇拉的故事、抑郁症的复发、去世前的最后时光……

这其中既有日常生活中的家长里短、文艺圈的奇闻逸事,也有创作时构思的变化和对他人作品的见解。她以极其敏锐而细腻的笔触捕捉所思所悟,时而活泼,时而刻薄,也有沮丧。凡此种种,构成了一个真实、袒露心迹的伍尔夫。

到灯塔去

作者:[英国]弗吉尼亚·伍尔夫 著 瞿世镜 译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1

11月13日,星期二

今天下午我们开始印刷,把《序曲》的第一页印了三百份,不过我们应该为重印而高兴,尽管大部分效果很好。L在写一篇要在哈默史密斯做的演讲,我要主持妇女联合协会的会议。

11月14日,星期三

L做了演讲,我也主持了会议。我始终不明白那些女人为什么要来,除非她们喜欢坐在不属于自己的房间。里面既没有暖气,也没有灯光,只有别的女人坐在别的椅子上。她们显然并没有专心听讲。

11月15日,星期四

我们又印了一页,一直印到下午茶时间,非常成功。然后我们乘着微暗的暮色去见那个小个子印刷商(普罗普特印刷公司老板),他现在随时会过来看放置印刷机的地方。

雅各布之屋

作者:[英国]弗吉尼亚·伍尔夫 著 王家湘 译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8

11月19日,星期一

我们差不多印到最后一页时,那个小个子印刷商来了,待了一个小时左右。我们用预付的十英镑买了冲切机,又提出印刷机必须在1月14日之前送到。星期五我们听了场音乐会,在乐队奏响那支英国乐曲时离场。我们在斯派金斯用茶点,跟几位上流人士一起;他们看上去就像马上要被抓去洗冷水澡的宠物狗。他们谈论汽车如今是多么紧俏。我买了一双丝袜就回家了。丝袜是为加辛顿的活动买的。我们两小时前刚从这场冒险中回来。我很难从总体上评价这场活动,只能说它基本符合我的预期。

人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间封蜡着色的屋子里:奥尔德斯·赫胥黎摆弄着几只象牙和大理石制成的大圆盘——那是加辛顿的西洋跳棋;布雷特穿了裤子;菲利普把自己严严实实地裹在上等皮革里;奥托琳还是老样子,穿天鹅绒,戴珍珠,牵着两只哈巴狗;利顿半躺在一张宽大的椅子上。这里繁复的装饰太多,缺乏真正的美感,而且香气太浓,丝绸太多,温暖的空气略显沉闷。一大群人整个星期天都在各个房间之间穿梭。

下午茶过后,我跟奥托琳守着炭火待了差不多一个多小时。总的来说,我对她的印象好过她那帮朋友,这让我更容易喜欢上她。我觉得活力充沛是她的优点之一,而且单独聊天时,她那股明白无误的聪明劲儿盖过了她的自负。加辛顿的情形固然可怕,不过对局外人而言,奥托琳、菲利普和加辛顿府都让这场晚会非常值得参加,只是很少有人领情。有鉴于此,我认为奥特全力以赴的姿态值得肯定,她当然尽了全力。我们受到最周全的招待,晚会上有丰盛的食物,谈话常常冷场,不过是因为大家说得实在太多。L跟菲利普单独聊了几句,让他今天去议会一趟。菲利普是个孱弱、和善、饱经沧桑的男人,大体上随遇而安,会把看不惯的人往好处想。

弗吉尼亚·伍尔夫

11月22日,星期四

芭芭拉星期三来上班了,机器也全面投入运转,我们的字母K用完了,所以她只排出四行。不过她排得又快又好,很有前途。她从温布尔登骑车过来,她尖尖的小脑袋、红润的面色和鲜艳的背心,让她看上去有点像某种灵活的鸟。不过我觉得这种表现力十足的外形好像并没什么特别之处。

我跟罗杰吃了晚饭,又见了克莱夫。我们坐在一张铺着印花桌布的矮方桌前,面前的每道菜里都有一种不同的豆子或生菜。吃点好的,换换口味。我们喝了葡萄酒,最后吃了加糖的绵软白奶酪。饭后,我们愉快地克服了性格障碍,谈起文学和美学。罗杰问我写作时更注重韵味还是结构。我认为结构离不开情节,所以选了“韵味”。我们又讨论了结构和韵味在绘画与写作中分别代表什么。然后我们谈到莎士比亚,罗杰说乔托也能在他心中唤起同样的激情。我们聊着这些,一直聊到十点整我起身告辞。我们还谈到中国古诗,克莱夫认为那些诗歌离我们太远,很难理解。罗杰对比了诗歌与绘画。我喜欢这一切(我是指这一席谈话)。这种氛围能让人不断萌生新的想法,并毫无顾忌地表达,再得到理解——或是反对。老罗杰相当悲观,不是对我们的生活,而是对这世界的前景。

罗马尼亚邮票中的伍尔夫

11月26日,星期一

今天我带着手稿去了伦敦,而伦纳德——这段记录不知为什么中断了。不过我记得L在伦敦图书馆见到了德斯蒙德。他俩一起在俚语词典里查找那个f打头的字眼,沮丧而惊讶地发现那一页布满了图书馆读者的手指印。相比之下,我这个下午就过得纯洁多了。不过我在寻找印刷厂广场时完全迷了路,这可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最后,一位穿制服的好心人带我找到了《泰晤士报》报社。

12月3日,星期一

星期六L在汉普斯特德做了一场讲座。但我们不得不乘地铁匆匆赶往莱斯特广场,去跟芭芭拉、萨克森和一位年轻女子吃晚饭;然后再去老维克剧院看《费加罗的婚礼》。演出很棒,美不胜收,表演浪漫而幽默——臻于音乐的极致、歌剧的极致。

星期天,我们得知塞西尔牺牲了,菲利普负了伤。

海浪

作者:[英国]弗吉尼亚·伍尔夫 著 曹元勇 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6

12月5日,星期三

学徒给我们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一方面,她在场时我们总有点放不开手脚。或许是因为她太年轻了吧,炫目的青春在她周遭反射着耀眼的光。另一方面,她人很不错,体贴周到,我们可以对她开诚布公。真正的问题在于她的工作质量。今天L白白浪费了一整天时间,就因为想用她排的一页没固定好的版印刷。另一页则必须拆下重排,她做的全是无用功;连无用功都不如,考虑到L浪费了那么多时间。今天又是严寒的一天。

12月6日,星期四

我们几乎没去想空袭的事。今晚夜空萧索,月亮十一点才现身。但我凌晨五点就被L唤醒,随即听见一阵炮声:我全部的感官仿佛都穿戴整齐地惊跳起来。我们带上衣物、被子、一只表和一只手电筒,就在我们下楼来到厨房走廊,跟裹着被子的仆人们坐到一起的过程中,炮声越来越近。炮声又渐渐远了,最终停止。我们取下披着的被子,回到床上休息。可是不出十分钟那儿就待不得了。炮声显然来自邱园。我们又从床上弹起,比上次更加慌乱。仆人们显得镇定自若,甚至有说有笑。有一阵子,炮声响亮到让人误以为炮弹是先爆炸,然后才发出升空的啸叫。随后是一阵静默。有人给我们做了热巧克力,然后我们又下了楼。我们的听觉已经被训练得十分敏锐,所以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到不去倾听。时间已过早上六点,我听见手推车被推出车棚,汽车低声轰鸣。我还听见一声鬼魅般的长长哨音,大概是比利时工人又被叫回了军需工厂。最后我听见远处传来军号声。此时L已经入睡,但尽职尽责的童子军却来到我们所在的街道,一心一意要把他吵醒。

今天我们印了书,也谈到这次空袭。据我买的《每日星报》说,空袭是由二十五架哥达式轰炸机执行的。战机分成五队发起进攻,被击落两架。今天是个晴朗无风的冬日,所以明早五点半左右大概会——

弗吉尼亚·伍尔夫

12月7日,星期五

不过空袭并没发生。随着月光日益黯淡,我们无疑能过上一个月安生日子。今天学徒没来,这是好事,让人有放假的感觉。内莎去办保姆的事,所以我下午晚些时候去了戈登广场,坐进一张宽大的软椅。我独自坐了二十分钟,读着一本关于儿童与性的书。内莎过来之后我们一起去用茶点,结果发现克莱夫和玛丽也在,又是我们几个。他们还是那么对我胃口:活力充沛,消息灵通;真诚地关心每一种艺术、每一个人。我想L多半对此不敢苟同。我判断的依据是我思维的活跃程度。玛丽·哈钦森并没怎么开口,但她流露出一种无声的感同身受。内莎得去罗杰家一趟,我陪她步行过去,顺道为晚餐会买了些香肠和奶酪。罗杰很快就要成为真正的画家了,专画不讨喜的写实肖像。

12月9日,星期天

利顿来用茶点。我独自在家,L到玛格丽特那儿去了。下午茶十分愉快。利顿是我所有朋友中最好相处的一位。我指的不是热情、能干、想法新颖之类的,而是指一个人接受度高,心里没那么多陈规或障碍。当然,他还拥有出众的表达天赋,虽然(我认为)并没完全体现在他的写作中,却让他在某些方面成为我所有可以倾诉的好友中最知心、最善解人意的一位。不仅如此,他还奇特地变得越发温柔、和蔼、体贴,或者说是把这些特质更充分地展露了出来。总之,这一切,再加上他独特的思想、风趣的谈吐与过人的才智,让他成为一位不可取代的朋友。我似乎能与他亲近,我很少对人产生这种感觉。因为除了趣味相投,我还喜欢并理解他的感受,即便是那些变化无常的感受,比如在卡林顿的事情上。顺便,他每次谈起她时总说不中听的实话,尽管不带任何恶意。“那女人会让我备受困扰。我敢说——她不会让我写作。”“刚才奥托琳说你总有一天会娶她的。”“天哪!想想都够了。要说我有什么笃定的事,那就是我决不会再婚——”“可她要是爱上你了呢?”“好吧,那她就只能碰碰运气了。”“我想我有时会嫉妒——”“嫉妒她?不可思议——”“你还是更喜欢我,对吧?”他说当然。我们哈哈大笑。他给我们带来了他的“戈登”。明天他会把那本书带到查托与温达斯书局去。

弗吉尼亚·伍尔夫

12月11日,星期二

学徒让我备受折磨。我承认我跟芭芭拉说话时总带有深深的倦意。她摆出的完全是她看到的事实——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关于保姆,关于房子。她一刻也没质疑过自己的能力:她那么好,那么诚实,那么明事理,哪有什么缺点。时间就这样过去了,她错过了火车,只好再等一班——一直等到六点十分。而我整个傍晚都在烦恼中度过,只觉得自己就像站在滴水的龙头下面。

12月12日,星期三

上午完全被洛蒂(霍普)的眼泪和抱怨给毁了。她觉得工作过于繁重,最终提出涨薪,并说那其实是她轻而易举就能挣到的数字,还有内尔(博克索尔)也可以。我发了火,让她尽管去挣。内莉上来,以安抚的姿态责怪洛蒂不该冲动,但也指出我们印刷室的环境是何等恶劣,何等脏乱,还有活儿怎么也干不完;她们2月就想提出涨薪了——别人的工钱都涨了。我俩始终和和气气,但洛蒂的冷嘲热讽让我很不是滋味——最后她离开了。

12月13日,星期四

经过仔细斟酌,我决定把与洛蒂和解的时间安排在上午十一点整,控制在十五分钟之内。她抽抽搭搭,后悔不迭,收回了她说的每一句话,号称她根本没有劳累过度。我们请客越多,把家里弄得越乱,她越高兴。她吻过我就离开了,像个惭愧的孩子,给我留下一种怜悯与(或许是)自得交织的复杂感受。穷人缺乏机遇,也无法用礼仪或自持保护自己,诚如吉辛所言,贫穷使人卑微。

伍尔夫文集

作者:[英国]弗吉尼亚·伍尔夫 著 瞿世镜等 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2

艾德琳·弗吉尼亚·伍尔芙(Adeline Virginia Woolf,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英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她解构传统小说,采用意识流写作手法,注重描写人物的心灵世界和内在精神,加西亚·马尔克斯、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等作家都受到她的影响。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员之一。她深切关注女性议题,在作品中对女性及两性关系等进行深入观照和思考,启发了后来的波伏瓦等其他女性主义作家。直到今天,她的作品依然鼓舞女性追求独立与自由。最知名的小说包括《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等。

(本文原题为《日记中的伍尔夫:我喜欢写作,而且一点也不在乎别人怎么说 | 此刻夜读》,节选自《思考就是我的抵抗——伍尔夫日记选》,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著,齐彦婧 译,中信出版社,2022年9月,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文学报)

# 独行的缪斯:自传、性别研究及其他

[美] 孙康宜 著

曾任耶鲁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系主任、著名荣休讲座教授孙康宜先生,将女性独特的社会角色和性别含义引入对文本的解读中,重新阐释了古典文学,为文学批评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本书是一本自传与性别研究及其他的合集。自传部分,除了自述家世和幼年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外,还详细追述了求学、治学经历。性别研究及其他部分,在对明清女性文学的研究中,孙康宜惊喜地发现了男女两性间的互补与合作的独特文化现象,纠正了西方性别理论一味强调“差异观”的偏颇。

# 长亭与短亭:词学研究及其他

[美] 孙康宜 著

这是孙康宜先生汉学研究论集。收录二十多篇学术论文,内容广涉孙先生的词学研究成果、对中西经典文学及中西文学比较方面的心得和洞见、边缘论题、最新探索的生荒领域,其中对中国古典作家的审美追求、中国古代女性作者的地位问题等,均做了饶有趣味的探讨,从中可以窥见孙康宜先生海外汉学研究的发展脉络和重要研究成果。

# 千年家国何处是:从庾信到陈子龙

[美] 孙康宜 著

孙康宜先生对六朝诗的研究是其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其成果在本书中得到充分展现。他对六朝诗歌的分析精准到位,赏析兼具,比学术圆润,比散文严谨,属别具一格的古典文论著作。通过对陈子龙与柳如是诗词情缘的关系和明清诗词中诗与面具的互利关系独到的诗词研究,在国内外古典诗词研究中独一无二,令人信服。孙康宜教授深受中西文学的熏陶,所做研究,属集中西方文化大成之作,每每将个人心得与史学价值融会贯通,使读者深受教益。

# 面具与真相:拉康的七堂课

[德] 斯拉沃热·齐泽克 著 唐健 译

《面具与真相:拉康的七堂课》系法国作家、哲学家拉康的得意门生——斯洛文尼亚作家、哲学家齐泽克的拉康研究专著。作者以“小对形”及真实理论作为全书中轴,以电影、故事或政治事件等作为案例,有条不紊地向读者展示了拉康理论的基本构图。这是一本兼具趣味性与知识性,能够深入大众文化的介绍拉康理论的“教科书”。

# 片刻与永恒:九十九个幸福时刻

[英] 乔治·麦尔森 著 庄安棋 译

英国作家乔治·麦尔森爬梳了古往今来不同身份的人的档案文件,不只是文学作品,还包括一般人忽视的文献资料:私人信函、日记、旅行日志、诗文。他得到的并不是重大的启发,也并不想借此筹划伟大的作品,而是从这些文本中摘取充满快乐和活力的片刻,与读者分享这些毫不矫饰的小小欢喜。横跨各文化、纵观数千年收集的九十九个幸福片刻,铸就出永恒的生命精华。

# 野棕榈

[美] 威廉·福克纳 著 斯钦 译

《野棕榈》是由《野棕榈》和《老人河》两部作品交织而成的一部作品,前者是一个爱情故事,后者是洪水中犯人救助受困者的故事。

福克纳在谈到这部作品时说:“我是像你们读到的那样,一章一章写下来的。先是《野棕榈》的一章,接着是大河故事的一章,《野棕榈》的另一章,然后再用大河故事的又一章来做对应部分。我想要同一个音乐家那样做,音乐家创作一个乐曲,在曲子里他需要平衡,需要对位。”两个情节完全没有联系的故事,交织奏响了一曲人性之歌,是福克纳作品中令人心痛至深的一部作品。

# 房间里的男人:顾彬诗选

[德] 顾彬 著 海娆 译

《房间里的男人:顾彬诗选》精选了德国汉学家顾彬的四辑诗歌作品,让我们看到他对生命的爱,对存在的倾听,对他者的体认、宽容和同情。其中《房间里的男人》涉及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作者游学游历的痕迹,又有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评价,其中充溢着诗人强烈的“同情心”;《临渊之悟》包括爱情、女人与记忆,受伤的语言、受伤的生命,悲哀中的快乐等;《动荡的安宁》是对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一些思索,艺术上受到德国现代短诗和中国唐宋诗词的影响,语句简洁,追求意象;《猴子结构》中,诗人对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的化用,对汉语表达和资源的吸收,使他和汉语言文化达成了一种“亲密性”。

# 看展去:博物馆里的中国与世界

丁雨 著

《看展去:博物馆里的中国与世界》集结22篇观展感悟,将中华大地上的故事串联起来,借展览与文物述说起源、发展、交流与衰落。出土文物不仅是先民的生活剪影,也映射出他们的精神世界,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本书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对展览主题思想、布局、展出文物的介绍说明配以300余张照片,将展览现场生动地还原在读者眼前,弥补不能去到展馆现场的遗憾,也可作为曾经来过的珍藏记忆,是一本“拿在手上的展览”。

其文笔生动幽默,兼具锋锐的思考与丰沛的情感,借展览重现历史场景、人物风貌的同时,追溯了历史动态演进的线索以及历史规律。

# 为什么长江如此迷人

高翔 著/绘/译 [法]旅克·理查德 著

[法]楼兰·埃尔萨塞 译

中国画家高翔和法国记者旅克•理查德2005 年从上海出发,逆长江走往青海源头。沿途采取步行、坐船、租车、乘班车, 搭拖拉机和任何可以借用的当地交通工具, 以最大的可能选择贴近这条流经最广袤地域的河流的路径。两位作者以行走的方式,一路分别用绘画和文字两种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记录发生巨变的长江及沿岸的地理、人文和生态,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游记或风景写生,而是关于长江的一次珍贵而严谨的“田野调查”——他们带着对生态的关爱和赞美,对长江大胆地进行了一场特殊的艺术性和记录性并存的考察。

# 乡村诗人札记

李浩 著

70后先锋派代表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李浩中篇小说精选集。他师承欧美现代和后现代文学传统,具有精进的文学姿态和出色的写作技巧。整部作品人情世故奇特,人物命运曲折,对人的生存状态提出质询,竭力发掘人性的丰富与复杂。这些作品涵盖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等多种小说类型,大多带有鲜明的先锋文学的遗风流韵。作者选择“意象”作为切入点和必要构成因素,具有“现实”“虚幻”相互交织的独特审美力量。

# 自我、镜子与图书馆

李浩 著

本书是作家李浩短篇小说精选集,继续了李浩小说清高、执拗、立志高拔的风格,具有鲜明的文学先锋性,体现出李浩别样的才华和维度;题材别致,语言自由,想象力丰沛,天马行空、意绪斑斓。塑造出一个个高于现实、具有魔幻感的世界。既是幻想之书,更是现实之书。李浩小说着力描写意象,其所具有的独特审美力量,使小说的内容主题拥有了诗歌的“意在言外”的审美特征,同时也拥有了超越性的、多重的深层内涵。

原标题:《伍尔夫:我们还谈到中国古诗,克莱夫认为那些诗歌离我们太远,很难理解 | 纯粹阅读》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