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易地搬迁①|陕西紫阳:技能扶贫让人去大城市,但得回家买房
中国乡土社会一向有安土重迁的传统,但当下中国正在进行一项规模庞大的易地扶贫搬迁行动。数据显示,2001年至2015年,全国搬迁贫困群众680多万人。而在2016年到2020年的“十三五”期间,计划搬迁1000万人。
作为国家精准扶贫的办法之一,在那些因交通区位不便而闭塞落后、因灾害频 发而不适宜人居、生态环境脆弱而无法发展产业的地方,易地扶贫搬迁成为必然的政策选择。
那么,如何让这些地方的人真正富裕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满足其物质文化需求?澎湃新闻希望借由不同地方、不同侧面的故事,讲述其中的脉络。
“我找不到我家在哪了”,45岁的修脚师唐弟国坐在上海芷江西路的出租屋里,低声说道。他眯起眼睛,不停滑动着手机屏。上面显示着陕西紫阳县红椿镇的全景照片。照片里,小镇被青翠山峦环抱,中心区域有十几栋外墙刷着灰白两色、一模一样的七层楼房。唐弟国将它分享在自己的朋友圈,写道:“美丽的红椿,我的家”。
唐弟国在自己朋友圈发的红椿镇全景图的一角。(在澎湃APP内点击查看大图)唐弟国镇上的房子,由2011年启动的陕南扶贫避灾移民工程而来,政府给予每户四万五千元购房补贴,鼓励村民搬出有地质风险的村庄。2012年,为了这套新房,连装修在内,唐弟国花费了二十余万元,不光用掉了家里的积蓄,还向朋友借了几万元。
但长期在外打工的唐弟国,基本只有过年才能住在自家新房。作为劳务输出地,国家级贫困县紫阳多年来推动“技能扶贫”,这些技能大多属低端服务业,用人市场也在大城市。就是在与当地县政府合作的培训用工企业那里,唐弟国学会了修脚技术。而后他来到上海的修脚连锁店里打工,至今已有三年。
照片上的家
唐弟国现在是上海一家修脚连锁店的店长。他手下的员工多来自紫阳当地,住在由公司租的房子里。房子大约五十平米,两室一厅,两间卧室分别是男女宿舍,里面摆着几张高低床。店里员工最多的时候,房子里住了八个人。
被唐弟国称为“家”的红椿镇的房子,比上海这里大得多,大约有一百二十平米。当初,尽管从乡下老宅到红椿镇上骑摩托只需十五分钟,唐弟国还是决定趁陕南扶贫避灾移民工程的机会多买一套。
这项移民工程的规模不小。2010年7月,一场特大泥石流灾害令陕西几个村庄顷刻间销毁殆尽。2011年,时任陕西省省长的赵正永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要下决心把住在灾害频发和深山区里的居民搬出来”。政府计划用十年时间完成这项行动,预计投资将近1230亿元,搬迁280万人。随着建设大潮铺开,几乎每个乡镇都建了整齐的楼房。
陕西紫阳洞河镇上的安居工程指挥部。澎湃新闻记者 伍惠源 图(在澎湃APP内点击查看大图)自2012年末搬家起,唐弟国在镇上新房度过的日子也许还不足100天。如今,唐弟国与妻子、两个已成年的儿子都在上海打工。为了给小儿子也在老家留套房,他又在县城购置了一套住房,加上装修开销,费用不下四十万元。虽然房子空置着,但他觉得那里寄托着自己一份怀乡的归属感。
到上海赚钱
背着两份居住成本,唐弟国并不以为意。他十六岁起离家在外,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去山西砖厂卖过苦力,在西藏开饭店当过厨子,还做过工程监理、后勤管理。
上海的一家修脚连锁店。Daniel Holmes 图(在澎湃APP内点击查看大图)“不出去赚钱,老婆孩子怎么养?”和唐弟国一样常年在外务工的紫阳人不在少数。紫阳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陕西省劳动力转移就业大县。截至2016年底,全县总人口约34.2万,其中农村劳动力18.28万,富余劳动力9.1万。2016年,紫阳县财政总收入为2.9亿元。同年,全县劳务输出约8.4万人次,创收12.5亿元。也就是说,不及全县三分之一的人口,通过外出谋生,创造了近四倍于当地财政收入的财富。
从当地秉赋看,外出打工也许是更适合紫阳人的谋生方式。紫阳县夹在山河之间,土地资源捉襟见肘。近些年,因退耕还林、移民搬迁等政策,紫阳常用耕地面积已不足原来的一半。即使大力发展本地特产富硒茶,吸纳的劳动力毕竟有限。另外,紫阳地处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为保“一江清水送北京”,政府严格限制开发汉江沿岸。
唐弟国来上海前,心目中的上海“就是座遍地是黄金的城市”。但他也没想到,如今自己的月均收入会高达一万元以上。
紫阳职业技术学院修脚培训班墙上贴着历届学员合影。澎湃新闻记者 伍惠源 图(在澎湃APP内点击查看大图)2014年夏天,唐弟国和妻子在紫阳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了全部免费修脚技能课程。这项技能培训,是紫阳县政府与当地企业合作,为紫阳村民提供的。这家当地企业在全国拥有百家修脚连锁店,需要修脚技工。唐弟国记得,那次班上共有七十名学员,其中有人刚成年,有人年过半百,大家共同揣着一个目标:修脚致富。
如今在紫阳,修脚致富几乎是人人信奉的“神话”。县城醒目处刷着振奋人心的标语。“神话”主角是当地一位企业家——一个山里的穷孩子依靠修脚技术,奋斗成为身价不菲的企业掌门人。紫阳县政府开办的培训班正是与这家企业合作开设。
紫阳县政府组织的有“实际回报”的免费培训,激发了村民的兴趣。虽然县政府还在职业教育中心提供了家政、月嫂和特色烹饪课程,但总不如修脚师培训报名火爆。学校不得不加大了开班力度。
在紫阳的修脚培训班里,学员初学修脚,感到不好意思。澎湃新闻记者 伍惠源 图(在澎湃APP内点击查看大图)起初,唐弟国“不能接受替陌生人洗脚”,总觉得“拉不下男子汉的面子”。拿到修脚师技能培训的结业证后,他便赶去了福建的工厂打工。但那份工作草草结束,他返回了老家。
他回到老家发现,与自己一同参加培训的同学,已经尝到修脚这行的甜头,赚得比餐厅服务员和建筑工人都多。2015年6月5日,唐弟国带着妻子来到上海,在紫阳那位明星企业家的一家连锁店正式干起了修脚师。就在两个月之后,他升迁成为了芷江西路店店长。
不是每个外出修脚的紫阳人都像唐弟国这样。让唐弟国最头疼的问题,就是店里人员流动太过频繁。事实上,这个问题不仅在唐弟国管理的门店存在。家庭负担较重的中年人,往往因难以在打工的大城市落脚,而徘徊在去留的两难之间,尤其是女员工,不得不为了陪孩子回乡读书而离职。
为了孩子
陈春莲就是从紫阳外出修脚之后又回家的一位中年妇女。她有两个儿子,一个正读小学三年级,另一个刚上初中。为回乡照顾孩子,她外出打工一年后,回到老家紫阳县洞河镇,在自家所在的陕南搬迁移民安置小区开了一家“弘祥足浴店”。
洞河镇被称作小重庆。澎湃新闻记者 伍惠源 图(在澎湃APP内点击查看大图)一米六左右的陈春莲,留着一头染黄的披肩长发,平日里画着颇为精致的淡妆。她也在2014年参与了修脚师培训。课程结束后,经朋友介绍,陈春莲在江苏泰安、湖南长沙的足浴店打过工。
2015年年初,陈春莲决定辞工回家。当时,她家从村里搬到了洞河镇码头附近的陕南搬迁移民安置小区。相比老家破旧的土坯房,安置区的地理位置更为便捷,小区内统一修建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七层楼房,而镇中心小学就建在旁边。
陈春莲有两个儿子上学,需要人照看,她不得不做起全职妈妈。虽然陈春莲愿意搬到安置区。但她的公婆大半辈子生活在山里,现在上了年纪,实在不愿搬来镇上。她还得在村里和镇上往来。
陈春莲站在通往村里的山路上,据她说,这条路上不知道已经摔死了多少人。澎湃新闻记者 伍惠源 图(在澎湃APP内点击查看大图)回家后平淡无奇的日常,起初让陈春莲有些烦闷。丈夫在外打工,是一家人的主要经济来源。她在家除了给孩子做饭,做做家务,似乎也无事可干,于是便到洞河镇上当时唯一一家足浴店找了份工,后来索性自己创业,把店开到了家里。
她家房子位于第二层,是120平米的三室一厅,一进门便是敞亮的客厅。足浴店招牌挂在窗外,站在小区广场,一眼就能瞧见。新房装修好,陈春莲在20平米左右大小的客厅里摆了四张用于足疗的沙发床,客厅就这样成了“铺面”。
陈春莲说,足浴店的主要客源,是住在镇上的村民和附近建设工地干活的外乡人。经营不到一年,陈春莲的收入还不错。店里平常每月能有三千元左右的营收,到红火的时候月收入能达到七八千元。尤其年末春初是生意旺季,镇上多是返乡闲散在家的人。
陈春莲为了孩子回乡,住在洞河镇上的安置小区。澎湃新闻记者 伍惠源 图(在澎湃APP内点击查看大图)洞河镇平日看起来很冷清。往后工地上的房子建好了,村民外出打工了,客源怎么办?陈春莲倒是不担心没客人光顾,“开店”没花什么成本,只是为了打发闲散时间。
在这个安置小区里,有不少妇女与陈春莲有相同的返乡故事。告别岗位充裕的城市,回到清冷的镇上,她们除了围着孩子转,大部分时间只能独自面对空荡的家。
山上有陈春莲的旧屋。澎湃新闻记者 伍惠源 图(在澎湃APP内点击查看大图)九月是陈春莲足浴店的淡季。下午三四点,店里没有生意,几个相熟的姐妹结伴来串门。大家闲聊时谈起,小区里一对夫妇在外地打工,留给老人照看的孩子摔断了手,送到县城医院,开学无法回校报到。在座妇女异口同声说,回乡照顾孩子是明智的决定,“就算赚钱再多,也还是为了让孩子过得好”。
比起去紫阳县城买房,镇上的安置房只需一半的花费。至于镇上的房子能否保值,似乎没人在乎,她们说:“拿到了政府的补贴,总归是划算的。”
比不得大城市的快节奏,洞河镇到紫阳的轮渡,每天下午早早就停运了。澎湃新闻记者 伍惠源 图(在澎湃APP内点击查看大图)唐弟国说,自己攒钱在老家买房,也是为了孩子。“万一混不出来,老家的房子就是他们谈婚论嫁的资本”。前几日,同乡给唐弟国捎来了一些家乡特产——山里的野生猕猴桃、板栗和烟熏腊肉。他搁在客厅一角,在朋友圈写着“欢迎来品尝”。妻子平日负责伙食,每天都会在晚上店面收工前,赶回出租屋做晚饭。为了适应店里的开工时间,员工们常规的三餐分别定在上午十点、下午四点和午夜十二点。
上海的修脚店打烊后,夜色已深,大家围坐在狭小的出租屋里,家乡的味道下肚,每个人心里大概想着若干年后的还乡情景。大城市终究留不下来,那套镇上易地搬迁的房子虽然现在住不进,也算是甜蜜的负担。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