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刘心武《钟鼓楼》搬上话剧舞台,一幅“老北京清明上河图”
11月18日,根据作家刘心武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改编的同名原创话剧《钟鼓楼》,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因疫情原因,在首演结束后通知暂停,具体演出时间另待通知。
《钟鼓楼》海报
《钟鼓楼》是刘心武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荣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讲述了钟鼓楼下一座拥有四户人家的北京四合院中,以薛家二儿子薛纪跃的婚礼为主线,勾勒出一曲热热闹闹的“80年代京味市民交响曲”,一幅盛满烟火味道的“老北京清明上河图”。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首演的“演前谈”中,已经80岁的刘心武点明了《钟鼓楼》中的精魂所在,“《钟鼓楼》不光是一幅精美鲜活的城市浮世绘,其中更加熠熠生辉的是老北京人的宽厚与温情。这是代代相传的人类文化遗产,无论经历什么样的矛盾争端,最终都在反复的分崩与和解中迈向更好的明天。”
《钟鼓楼》剧照。本文剧照 塔苏、郑智中 图
话剧《钟鼓楼》由有着“亚洲最具开创精神的导演”之称的黄盈执导,作为新京味戏剧导演代表,这是他第十部讲述原汁原味北京故事的作品。
“我是今年年初接手的这部戏,”黄盈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小说写的是1982年12月12日早晨5点,至下午5点北京钟鼓楼一带发生的故事,里面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五十位。刘心武老师的笔法特别自由,随时从一个人物跳转到另一个,而且纵深感很强,写着写着就跳转回三十年前了。从文学结构上看当年确实领风气之先,可放在舞台上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修改的时候,我原本想索性就把演出长度放长,做一个马拉松式的方案,后来考虑还是不太可行。当然也有一种惯常操作,我们挑出一两个贯穿人物,把故事线落在他们身上。后来我发现小说百科全书式的特色,这时候跟心武老师见面聊剧本,他非常开放,鼓励我以舞台为主,放手去做。”黄盈回忆说,“小说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现实主义手法,同时时空衔接又非常自由现代,这种叠加效应十分先锋。最后确定就每一幕而言,我们把它做‘实’,要有写实主义的舞台风格,但整部戏的大时空要灵动跳脱。两个小时十五分钟的演出时长,我期待观众,特别是那些读过原著的观众可以在看戏时找到一种‘通感’,没读过原著的观众也能找到原著的精气神。”
《钟鼓楼》剧照
话剧《钟鼓楼》的改编创造性地使用了“回文互现”的方式,在时空中通过不同的视角,分别围绕这座充满烟火气的四合院中薛家、荀家、张家和澹台家四个家庭的生活百态,构成并行而又交叉的故事线,让观众可以在时间的重复中,看到一个事情不同的侧面。剧中为北京市民阶层的芸芸众生塑像,与世无争的胡同大爷、执着追求艺术的“退役”演员、恐婚新郎、委屈儿媳等20个艺术形象粉墨登场,时而让观众捧腹大笑,时而又让观众掩面而泣。
“戏里薛大爷在解放前是个喇嘛,在他的观念里时间是个循环往复不已的‘圈’。解放后,大家都过上好日子了,他又觉得时间是一条线。钟鼓楼矗立了快八百年了,就注视着下面的芸芸众生、烟火人间,这个活色生香的大时代。我就想能不能把薛大爷这句话抽出来?进而把钟鼓楼人格化,让它不断地回溯时间。如此,我选取出杂院里的三个空间,展开80年代的故事,也呈现老百姓的各种观念嬗变。”
话剧《钟鼓楼》在叙事结构、舞美装置、服装道具设计等方面独树一帜,只为再现80年四合院的“时间迷宫”。
《钟鼓楼》剧照
黄盈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此次舞美上早先想采用转台来呈现,“最终我们采用了模块化的组合呈现,整体而言前三幕更写实。第一幕是一个院落的‘实’景;第二幕是一户人家的箱式布景,一面墙打开;第三幕是舞台两侧打开,呈现两家人的生活悲欢。申时,我们跳出院外,让故事在钟鼓楼下发生,把原先饱满的布景都撤下,凸显出钟鼓楼和人间的关系和对话。”
而此次在服装上,话剧别出心裁地用色系区分不同的家庭,改革开放后的大胆着色来涂抹丰沛的复古色彩;活在记忆里的蝙蝠袖、喇叭裤、英伦风都在舞台上复活,连80年代老年人“活里活面”的服装习惯与细节也在舞台上还原。服装的还原正是展现了80年代中国人虽然物质没有那么富裕,但在精神上追求精致、讲究的特点。
《钟鼓楼》剧照
同时在而在道具设计上,主创团队精心从市场上淘买到真实的80年代孤品:1980年代的报纸、“四个喇叭”的收音机、汤婆子、三转一响的机械表、85年印制的中国地图……以营造更浓烈、更真实的时代氛围。
据介绍,今年正值北京中轴线申遗的关键阶段。钟鼓楼作为中轴线上和东城的地标性建筑,见证着历史的演进与时代的律动。话剧《钟鼓楼》以“东城元素、京味艺术、国际品质”三大特质,完成了一次对于老北京人“宽厚”和“温情”的精魂描写。原汁原味的京腔京韵和当代审美方式相融合,不仅是一次经典文学创新改编的戏剧精品,更是中轴线上人类精神遗产的讴歌与再现。可谓方寸中看遍人间烟火,瞬息中遥望时间洪流。
首演大合影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