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林徽因侄女,21岁建造出美国人的“哭墙”
美国华人圈子里,曾盛传一句话:
做婚纱找Vera Wong(王薇薇),
听音乐找Yo-yo Ma(马友友),
而纪念碑,则非Maya Lin(林璎)莫属。
在中国,你一定知道林徽因,
却未必知道她的孙女叫林璎。
在美国,大部分人都不了解林徽因,
却一定认识那个建筑师林璎。
林徽因(左)和林璎(右)
林璎究竟有多牛?
21岁,她用一座越战纪念碑一战成名,
妇女之桌、民权运动纪念碑、华人博物馆......
由她设计的建筑几乎遍及全美各地。
年轻时的林璎
由林璎设计的越战纪念碑
她与希拉里一同入选全美女性名人堂,
被美国《生活》杂志评为:
“二十世纪最重要的100位美国人”
并以压倒性票数,当选耶鲁大学新校董。
当时的她,还是耶鲁最年轻的博士。
2002年,
奥巴马为她亲自授予总统自由勋章,
同时获奖的还有比尔盖茨、物理学家霍金......
林璎是也是获奖者中唯一的亚裔。
以她为主角的《林璎: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更是斩获了1995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奥巴马为林璎佩戴奖章
纪录片《林璎: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但在40年前,
人们还叫嚣着“我们美国人的纪念碑,
绝不能让一个东方狗来设计”。
那一刻,林璎站在猛烈的舆论漩涡里,
无数批评如暗箭般向她射来,
21岁的她,成为了全美的众矢之的。
也正是在饱受舆论压力的时候,
她才第一次从父亲那了解到自己的姑姑
她也是建筑师、也曾留美学习,
似乎冥冥之中,她们都走向了同一条道路。
尽管面对的世界截然不同,
但都坚信有些东西“关乎生命,无关政治”
01
越战纪念碑
“我知道人们看到我的作品时会哭”
寒冷的冬天里,一名小男孩跟着他的父亲,从很远的地方来到美国华盛顿,在一堵战争纪念墙上寻找爷爷的名字。
数万个人名中,父亲终于找到了爷爷的名字,他把小男孩抱起来,让他亲自去抚摸那个名字。
这个故事,出自美国著名儿童绘本——《爷爷的墙》。
这堵“爷爷的墙”,正是位于美国华盛顿的越战纪念碑。
可谁能想到一个西方国家的纪念碑,缔造者竟然是一个时年21岁,正在念大三的亚裔女学生,与他一同竞争的,还有数百位经验丰富的业内建筑师。
1982年,还在耶鲁大学建筑学院念书的林璎,选修了一门名为丧葬建筑的课程,做作业时,她偶然发现越战纪念碑的征集海报,心想:这个既可以当作业,还能顺便投个稿。
鬼使神差地,她把几张设计草图,和一篇涂涂改改的600字描述寄出去了,她完全没想着会中标,只把它当作练习的作品,甚至连寄出的地址都填的是建筑系宿舍。
林璎的参赛板
1981年这天,整整1421个设计方案被陈列在一个机场内部,所有的作者全部匿名,只留下数字编号,最终,评委选择了设计方案中的第1026号方案。
结果我们都知道,那就是林璎的作品。
奖项评选现场
林璎展示自己的越战纪念碑建筑模型
她的设计如此与众不同:两片光滑的黑色花岗岩切开地面,仿佛一道大地的伤痕,一端指向林肯纪念碑,另一端指向华盛顿。
纪念碑按时间顺序刻上了为越战献出生命的男男女女,在两片花岗岩的最高点,1959年和1973年(越战开始与结束的年份)“相遇”了,围成了这场战争的时间环。
因为缺乏传统纪念碑该有的元素,比如爱国文字和英雄雕像、旗杆和装饰性雕塑......结果公布后,抨击林璎的声音如暴风雨中的海水,一浪接着一浪:
这是“一道令人蒙羞的阴沟”
也是“丢脸的破墙”、“黑色的伤疤”
有人讽刺:“真幸运,在纸上划道黑线就是冠军。”
更有人上升到种族歧视与人身攻击:“我们美国人的纪念碑,决不能让一条东方狗来设计。”
面对呼啸而来的批评,林璎毫不退缩,尽管跟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委屈和不服气就摆在脸上,但让人佩服的是,她没有发泄愤怒,只是坚定的为作品据理力争。
凹陷的V字形建筑,巧妙地隐秘在草坪之下,没有拔地而起的雄伟感,却营造出了一种不被打扰的沉思与哀悼氛围。
林璎说:“当你沿着斜坡而下,望着两面黑得发光的墙体,犹如在阅读一本叙述越南战争历史的书。”
为了平息争论,国家艺术委员会不得不再次组织一次评选,二次评审的结果,林璎依旧以第一名获胜,这几乎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尽管在出资人的刁难与公众压力下,委员会最终决定将林璎的设计与第二名一起采纳,不过建筑落成后,第二名“三名越战士兵”的青铜雕塑却无人问津。
1982年林璎在施工现场
第二名作品,由白人设计师设计
1982年11月,这座纪念碑正式落成揭幕,遗憾的是,设计师林璎的姓名始终没有被提及。
好在她的作品,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越来越多人从四面八方涌来,在自己亲人或原来战友的名字前留下供品,不加雕琢的黑墙,不断上演着悲欢离合的短剧。
正如越南战争时期的著名记者阿诺德·伊萨克在其1997年发表的《越战的阴影》一书中所说:“没有人在华盛顿特区其他的纪念馆那儿,写下留言或摆下供品。”
五万八千个名字背后,隐藏着母亲、父亲、妻子或儿女的身份,他们的生活被战争无情地摧毁,刻下他们的名字,不是因为他们是英雄,而是因为他们也是受害者。
在设计纪念碑时,林璎并没有刻意的去研究越战历史,它的设计犹如大地开裂接纳死者一般,带来的是对战争的哀思,以及直面历史的勇气。
它似乎有一种,令喧闹者安静下来的魔力。
数年时间过去,这件作品也终于为林璎带来了“迟到的荣誉”:
1984年,她获得了美国建筑界的权威奖项——美国建筑学院设计奖,还被美国杂志评为“20世纪最重要的100位美国人”之一。
1987年,林璎从耶鲁大学博士毕业后,越战老兵代表在学位授予仪式上向她献花致敬。
1992年,在越战墙落成十周年的典礼上,设计者林璎受邀前来致词,全体老兵起立鼓掌,山呼海啸般的掌声终于为她想起......
纪录片《林璎: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如今,林璎设计的越战纪念碑已然成为经典,它融入大地,而不刺穿天空的精神,成为了华盛顿最具代表性的场所之一。
林璎说:我知道人们在看到我的作品时会哭。不论你们怎么看我的作品,只有每个人在看到这些作品时油然而生的切身感受,才是它最后的评断标准。
林璎站在越战纪念碑前
02
林徽因侄女,乔布斯好友
“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倔强果敢”
在中国建筑史上,林徽因的名字如雷贯耳,但很少有人知道她还有一个叫林璎的侄女,在大洋彼岸以另一种方式,向世人展示着林家的倔强与勇敢。
但21岁之前,林璎并不知道自己还有个了不起的姑姑。
林徽因(左)和林璎(右)
那时他们一家早已移民到美国的俄亥俄州,父亲林恒是陶艺家、俄亥俄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母亲是浪漫诗人、俄亥俄大学的英文教授。
因为父母喜欢安静,所以一家人都居住在远离尘嚣的山林里,那仿佛是一段与世隔绝的日子,没有战争与歧视,除了学习,林璎的脑海里就剩下小兔子、花栗鼠那些可爱天真的小动物。
林璎与母亲和哥哥
父母为他营造的和平童年,让她始终以乐观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华裔身份,哪怕成年后面对争议,她的眉目间也总能留有一种温柔。
林璎
或许家族基因里就有一种建筑基因,长大以后的林璎,坚定地选择了建筑学,冥冥之中和姑姑走上了同一条道路。
直到后来和大学教授交谈时,林璎才发现自己有那么多厉害的家人:祖父林长民是著名教育家;伯祖父林觉民是写出《与妻书》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姑姑姑父林梁二人,更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传奇,堂兄梁从诫则是有名的环保人士......
建筑、文学、诗歌、环保......一切都仿佛开了“上帝之眼”。
1985年,林璎回到中国,她注视着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纪念碑,才真正了解到那个总被提及的家人,也实地认识了正在转变中的中国。
两个时代,两个林家女人,如林璎父亲林桓所说: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个性倔强、果敢独断,才华横溢而且心想事成。
林徽因(上)和林璎(下)
至于林璎与乔布斯的相识,是在回中国的头两年。
当时乔布斯在一个国际设计大会上发表演讲,正企图改变电子工业生硬的设计模式,在他的隔壁,就是刚满21岁,因“越战纪念碑”争议不断的林璎。
第一次见到林璎,乔布斯还有点羞怯,林璎则回忆道:“我那时总问他为什么电脑看上去像笨拙的电视?为什么你们不把它做得更薄一点儿?为什么不能做成便携式电脑?”
乔布斯说,那正是它的目标,经历了20年,他用Ipad回应了林璎当年的提问。
03
“我一生只做5个纪念碑”
在越战纪念碑出名后,林璎并没有迷失,早在1999年,她就对外宣布:“我一生只做5个纪念碑。”
多并不代表成功,有三四件代表作,远比五六十栋平庸的建筑要强得多;当然,她也不希望自己被限定在“纪念碑设计师”的身份里。
越战纪念碑
纪念碑的存在,是为了告诉下一代什么是意义,而不是“丢掉一些东西,又丢掉另一些东西。”
林璎之后的作品,往往带有重大的社会意义:或涉及种族与女性的人权平等,或关乎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在她看来,作品背后折射的人性和价值观,才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林璎作品:“民权纪念碑”
林璎作品:耶鲁大学“女子桌”纪念雕塑
林璎作品:《波场》
疫情期间,林璎又在纽约竖立起一片“幽灵森林”。
一颗颗枯死的大西洋白雪松在麦迪逊广场上被架起,与周围成荫的绿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事实上,就在100英里外的地方,大片沿海森林正被海水淹没。
林璎与她的《幽灵森林》2021年
而这些已经枯死的树木将被留在城市中心,见证春夏秋冬的变迁,林璎说“它们就像是哨兵”,在用最后的力气为人类敲响警钟。
林璎《幽灵森林》2021年
如今年过六十,林璎依旧留着齐刘海,穿着简单朴素的衣服,一股纯真的孩子气,和二十多岁那个喜欢扎马尾,在人群中腼腆微笑的少女一样。
她说:“我就像只乌龟。我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虽然我的工作是公众的,但我不是。”
梁启超曾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赠与林徽因,如今看来,这句话用来形容林璎,也恰如其分。
她没有扑向成功,而是做自己一直想做的事。
至此,林璎并不需要沾上“林徽因侄女”这样的光环,她的作品、她的才华、她对世界的关注以及忠于内心的坚持,让她成为了“林璎”自己。
林璎
原标题:《林徽因侄女,让奥巴马、乔布斯都倾慕的华裔才女,21岁建造出美国人的“哭墙”》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