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路遥逝世三十周年:他的现实主义中包裹着浪漫主义,以及投射生活的“折光”

2022-11-18 13:5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李清霞 文学报

路遥和他的小说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他的《人生》《平凡的世界》几乎成为普通人的生活教科书。有人被路遥的奋斗精神感染,有人被他顽强的生命意志和道德理想主义影响,有人为他苦难的人生唏嘘。他和他的小说总是能给苦难中的人们带来希望,激励人们继续前行。

值今天路遥逝世三十周年之际,多年研究陕西文学的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李清霞撰写此文,回看路遥小说中丰富的精神内核。

浪漫主义:路遥小说的精神内核

文 / 李清霞

1

现实主义的艺术选择及其特征

路遥始终关注普通人的现实生存状态,着力叙写普通人的悲剧命运,展现中国社会转型期农村改革的全貌,他是站在社会历史的高度,在历史连续性的意义上思考中国现代化与城市化问题,在书写生活苦难的同时,弘扬真美善理想,探寻人类自我救赎之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文坛正在流行现代主义,路遥却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完成了《平凡的世界》这部三卷本巨著。小说第一部曾被编辑以“读不下去”、慢、啰嗦等原因退稿,编辑认为故事一点悬念没有,一点意外没有,全部都在预料之中,很难读下去。大刊物编辑和不少评论家当时都不看好的作品,发表时也费了不少周折,最后它终于获得了茅盾文学奖的认可,受到广大读者的持续喜爱和追捧,形成了独特的文学现象和传播学现象。

▲ 路遥(1949年12月2日—1992年11月17日)

回望新时期文学,不难发现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等也关怀作为个体的人,但关怀的是特定的人、抽象的人,最广大的普通人的遭遇和痛苦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遗忘了。路遥切实关怀着普通人的现实生存和精神世界,普通人的生活太“普通”,没有那么多意外、悬念和传奇,但普通人并不“平庸”,普通人如高加林、孙少平等,也可能啃着黑馍馍或饿着肚子向往飞上太空的宇航员加加林,也可以喜欢足球,关心非洲人民的疾苦。这些曾经被嘲笑的小说细节,正是普通人的理想、责任与担当,我们的社会从不缺少有使命感并为之奋斗的人。他们的理想包含着一种“崇高”的性质。路遥笔下人物的身上都有一种坚守,有一股劲,他们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为了目标不顾一切的冲动和行动,哪怕目标卑微,所选的人生道路有偏差,人物本身也没那么可厌可憎,诸如孙少安的姐夫王满银、二大孙玉亭、二婶贺凤英等。路遥从心里热爱着这群人、这片土地。普通读者对普通人及其人生故事能感同身受,他们在小说人物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新写实小说和现实主义冲击波作为文学思潮很快就过去了,而路遥的现实主义书写却越来越受读者喜爱与追捧,根本原因就在于路遥的现实主义包裹着浪漫主义的精神内核。

话剧《路遥》

西安话剧院出品

2

路遥是一个具有浪漫情怀的现实主义作家

陕北独特的民间文化、信天游的熏染和路遥苦难的人生际遇使他先天具有诗人的气质,生存环境极端恶劣艰难地区的当地人,为了对抗苦难,常常通过民歌、舞蹈、剪纸等艺术形式纾解情绪,给自己和他人以希望和动力,陕北的信天游、道情、剪纸等就是对生命的吟唱。路遥发表的第一首诗《我老汉走着就想跑》是以一个陕北老汉的口吻歌唱新生活,表达劳动者精神风貌的,艺术上虽然稚嫩,却充满着乐观主义的革命精神。路遥诗歌创作的爆发期是文革后期,诗歌创作及影响使他得到了推荐上大学的机会,他对自己的诗人气质非常得意,从未有意识压抑过他的诗人特质。

路遥《平凡的世界》手稿、《人生》剧本手稿

1973年,路遥被《人民日报》点名宣传介绍。1974年,他的诗歌随着诗集《延安山花》被推向海外。当时的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课讲授、倡导的正是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文革结束后,路遥的《惊心动魄的一幕》依然使用这种创作手法,结果多次被退稿,当时他曾经动摇过,直到小说进入秦兆阳的视野,才得以发表并获奖。这坚定了他的艺术选择和艺术信仰,《人生》的写作相对比较自由,也是他对自己艺术创造力最有信心的一次写作。《人生》使他获得巨大成功,电影播出后,他成为知名度很高的作家。高加林的理想主义、浪漫气质深受读者喜爱,在读者和观众中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很多读者将高加林和于连、拉斯蒂涅等经典人物进行对比,这使路遥确信读者对他的创作手法是认可的,这种创作手法同样能创作出优秀作品和经典人物。

《平凡的世界》创作过程曲折而艰难,他不断收到各方面的信息,许多是对他这种写法的质疑,他矛盾过、动摇过、痛苦过,最终还是坚持初心,牢记自己为人民写作的使命,怀着英雄末路的执著与悲凉,以生命为代价完成了这部具有浓郁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巨著。有人说是路遥才气平平,陕西又地处偏僻,连现代都“装”不了。事实并非如此,贾平凹、陈忠实的创作充分显示了陕西作家的整体实力,在艺术创新上,陕西作家始终是站在文学思潮潮头的。路遥相信艺术的丰富性和多元性,他说:“我不相信全世界都成了澳大利亚羊。”他相信陕北的羊也有生存的空间,他相信普通读者的艺术鉴赏力。

▲ 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人年轻时的合影

3

路遥小说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他是一个具有史诗情结的作家,喜欢宏大叙事。路遥既追求作品总体上的史诗性,又格外注重生活的逼真精细。发现、挖掘普通人的心灵美和思想情操是路遥小说的特点,在《青松与小红花》(1979)中,他塑造了因家庭问题被迫成为村里最后一个知青的吴月琴,她气质超尘脱俗,不曲意逢迎,坚定地按照自己的方式努力生活。小说传递出的不是哀怨、悲伤的“伤痕”类的情绪,而是一种自尊自强、顽强奋斗的精神。《惊心动魄的一幕》(1980)中,路遥站在历史的高度回望特殊时期,塑造了一个具有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的县委书记马延雄,他深明大义,铁骨铮铮,始终将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如果说这一时期的写作还有试探的成分,中篇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就是路遥自觉地对现实生活的回应或“干预”,当时的社会出现了物质至上、拜金主义、人情冷漠等现象,人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明显下降,他意识到这种不幸的现象如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克服,我们曾经的理想、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牺牲的具有崇高意义的使命就很难完成。所以,他“要写一种比爱情还要美好的感情”,以对抗现实的“苟且”。小说描写了三年困难时期普通人相互救助的动人故事,写出了在极其困难的生存境遇下,普通人身上表现出的顽强战胜困难的精神和集体主义的美德,人物身上闪现着崇高而光彩的道德力量,唤起了很多人的历史记忆。路遥说他想用一种“折光”投射现实生活,尽管这“折光”很“淡弱”。

▲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 (2015)剧照

高加林和孙少平似乎都在演绎着路遥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理想不能纯粹局限于个人琐碎的欲望中,为实现理想和目标,还要做出某种牺牲和奉献。高加林和孙少平在人生的关键处做出了不同的选择,高加林抛弃巧珍,选择了象征现代城市文明的黄亚萍,并因此遭到报复被遣送回乡,成为一个失败者和被城市文明抛弃的人。孙少平在生死关头被师傅所救,师傅的牺牲精神深刻影响着他,失去爱情的他决定承担起责任,照顾师傅的遗孀和儿子。为了有更广阔的天地去发展,高加林放弃了巧珍,违背了做人的良知;孙少平为了责任和义务,放弃了省城的发展机会和女大学生的爱情,心甘情愿回矿上做一个工人。

人生没有绝对的对错。高加林、孙少平、田晓霞、金波等人的身上都有着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光彩,也不乏悲剧人物的悲壮与苍凉。田晓霞唤起的是崇高感,作者在她身上寄托了自己对理想女性的全部深情,写到田晓霞的死,他难过得痛哭流涕。路遥塑造她是为了净化人们的灵魂,使读者的情感得到升华。

▲ 今年央视文化节目《从延安出发》中讲述路遥创作

照片为1985年路遥在铜川鸭口煤矿深入生活

《平凡的世界》完成后,路遥深感1990年前后青年人身上存在着追求实惠的倾向,理想的光芒有些暗淡了。他认为这是经济发展和市民社会的影响,可以理解但很遗憾、很令人担忧,经济发展的代价太大了。探其原因,他觉得是我们的生活缺少了“罗曼蒂克精神”,于是他计划写一篇小说反应这个社会问题和精神问题,他甚至为小说取好了名字,就叫《寻找罗曼蒂克》。可惜,英年早逝,这篇小说他并未完成。

路遥认为“在一个太世俗、太市民化的社会中,罗曼蒂克能带来一种生活的激情”。当下社会、网络上到处有人喊“躺平”,这些叫喊着要躺平的人,是真的要躺平吗?未必。真要躺平的人,还会喜欢路遥和他的《人生》《平凡的世界》吗?还会用孙少平兄弟的奋斗精神激励自己吗?这些叫喊更多是宣泄现实苦闷和精神压抑,生之艰难是普通人永恒的状态,如何超越,是文学艺术永恒的难题。路遥以他的小说给我们带来希望之光,强势输出的口号,远不如优秀的文艺作品更能打动读者和网友。在融媒体时代,为什么写作,为什么人写作,远比怎么写更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路遥的小说是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路遥对生活、对艺术、对读者始终抱有真诚的态度,新时代需要这样的作家,需要这种始终把自己当做普通人,始终为普通人写作的作家。

原标题:《路遥逝世三十周年:他的现实主义中包裹着浪漫主义,以及投射生活的“折光”》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