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读《通鉴》法之一:重视“臣光曰”

2022-11-18 20:1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今天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一千零三岁生日。我们在司马光千年诞辰时,曾经推送过一篇,提出读《通鉴》是纪念司马光的最好方式。

司马光画像

不过,正如我们讲过的,《通鉴》这部二百九十四卷的大书,实在不是太好读,司马光自己就说,他的书修成之后,很多人没读多少就已“欠伸思睡”了。我们也经常看到有读者在问读《通鉴》的方法问题。

《资治通鉴》(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

我们认为,《通鉴》中最集中反映司马光思想的,就是散见于全书的“臣光曰”等史评内容。因此,要想精准地把握《通鉴》想要传达的思想,阅读“臣光曰”是个便捷法门。

那么,“臣光曰”的史评方式源自哪里?《通鉴》中究竟有多少篇“臣光曰”?反映了司马光哪些方面的思想?我们该怎样阅读这些史评内容呢?下面就给大家分享下这些问题。

“臣光曰”的历史渊源

在史书中加入史家评论,是中国史学的一个重要传统。“二十四史”的开山之作《史记》中就有“太史公曰”,直接表达史家的意见。而这个传统更早的渊源,应该是《左传》开创的以“君子曰”评论史事的形式。

三全本《史记》

例如《左传》开篇“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末尾,因憎恶母亲武姜偏心,誓言跟母亲“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的郑庄公,采纳颍考叔“阙地及泉,隧而相见”的建议,在地下挖了个见泉水的洞,跟母亲武姜相会,两人“遂为母子如初”。

颍考叔的建议,既让庄公遵守了誓言,也避免了不孝敬母亲的伦理危机,故《左传》中的“君子曰”称颍考叔是“纯孝”,并引《诗》“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来夸奖颍考叔。

三全《左传》

《左传》中的史评,除了可能是作者自己写的“君子曰”之外,也会引用其他人的评论,比如引用孔子评论的“孔子曰”“仲尼曰”。如《左传·宣公二年》史官记载“赵盾弑其君”,就引“孔子曰”,称赵盾是“古之良大夫”。

而司马光对《左传》是非常熟悉的。《宋史》本传开头记载了他两件轶事,一件是我们熟知的砸缸的故事,另一件就是他幼时学习《左传》的故事。其中说到,司马光七岁的时候,有一次听人讲述《左传》,非常爱听,回家之后,就把听到的故事讲给家人听,能把握书中大旨,而且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就是从此开启了学霸生涯,酷爱读书。

点校本《宋史》

《左传》作为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对于司马光编写《通鉴》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臣光曰”的设置,应该就跟《左传》中的“君子曰”渊源很深。

“臣光曰”概说

正如前面所说,《左传》中的史家评论既包括可能是作者自己写的“君子曰”之类的内容,也包括引述孔子评论的“孔子曰”“仲尼曰”。《通鉴》中的史评,也既有司马光自己撰写的“臣光曰”,又有引述前贤评论的内容。

据统计,《通鉴》中的史评一共218篇,其中“臣光曰”121篇,引用前贤的共97篇。引用的前贤,既包括先秦时代的孟子、荀子,也包括离司马光时代很近的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

三全《孟子》《荀子》

值得注意的是,司马光引用最多的是《汉书》作者班固的评论,共计15篇,而跟他合称为“史学两司马”的司马迁,却一篇都没有被选用。大概司马光也跟班固一样,认为司马迁虽然有“良史之材”,但“其是非颇缪于圣人”,所以没有选用司马迁的评论。

《汉书》(中华经典藏书)

其他引用较多的史学家,还有南北朝时的裴子野,共有11篇。说起裴子野,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不过说起他的曾祖和祖父,大家就比较熟悉了,他们分别是注《三国志》的裴松之和编撰“《史记》三家注”之一《史记集解》的裴骃。裴子野删略沈约《宋书》为《宋略》二十卷,其中议论颇有可观者,故司马光采入《通鉴》。

中华经典普及文库《三国志》保留裴松之注

此外,司马光对荀悦、陈寿、习凿齿、范晔、沈约等史家的评论多有选用。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是,司马光选用了扬雄《法言》中的6篇评论。司马光对扬雄是很崇敬的,曾为扬雄的《太玄》做注,撰成《太玄集注》,还曾模仿扬雄《太玄》写成《潜虚》一书。

三全《法言》与《太玄集注》(新编诸子集成)

从《通鉴》记述的历史时段的分布来看,《汉纪》六十卷的史评最多,一共84篇,其次《唐纪》八十一卷29篇,其次《晋纪》四十卷19篇、《魏纪》十卷19篇。若论密度最大的,可能要数《周纪》的部分,只有五卷,却有19篇史评。

“臣光曰”的思想内容与阅读

“臣光曰”的内容,往往涉及司马光对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论。所以,阅读“臣光曰”对于我们理解《通鉴》和司马光的思想都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通鉴》开篇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随后司马光有一篇很长的“臣光曰”,从君臣之礼的角度来评价此事,认为周天子承认三家分晋的合法性,将其“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名分复不能守而并弃之也。先王之礼于斯尽矣!”

《资治通鉴》(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内页

这里,司马光认为周天子封魏、赵、韩三家为诸侯,意味着“先王之礼于斯尽矣”,表明维护君臣名分的礼治秩序彻底崩塌了,标志着春秋时代的结束,也意味着战国时代的开启。因此,这一篇“臣光曰”也意在解释为什么《通鉴》从这一年写起。

《资治通鉴》(中华经典普及文库)

又如到北宋时期,由于北方有辽国,于是士大夫关于正统的讨论也日益热闹。这就涉及史书撰写时以谁为正统纪年的问题。如关于三国时期,司马光的《通鉴》是以曹魏帝王年号纪年的,而到南宋朱熹编《通鉴纲目》时,则以蜀汉帝王年号为正统纪年。

《资治通鉴纲目》(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

大概司马光当时就知道以曹魏纪年会有争议,因此在卷六十九《魏纪一》刘备称帝后专门有一篇“臣光曰”,表明自己并非承认曹魏为正统,只是曹魏前承东汉,下接西晋,以之纪年,叙事方便;而刘备虽自称中山靖王之后,但年代久远,“是非难辨”,故不能像光武帝刘秀、晋元帝司马睿那样认为是汉、晋的延续。

汉昭烈帝刘备

再如,近几年司马光“制造汉武帝”的话题在史学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那么司马光究竟如何评价汉武帝呢?《通鉴》卷二十二《汉纪十四》记载汉武帝去世后,司马光先引用班固的评论,从正面肯定汉武帝兴礼乐的历史功绩,称“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然后又以一篇“臣光曰”批评汉武帝在位期间“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以致跟秦始皇几无差别。但汉武帝之所以能“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在于其能尊先王之道,“好贤不倦,诛赏严明”,而且晚年改过,选择了合适的顾命大臣。

汉武帝画像

总而言之,如果我们要想准确地把握司马光的思想,阅读《通鉴》中的“臣光曰”是最便捷有效的。不过221篇史评散布在二百九十四卷的正文中,找起来并不容易。

幸运的是,我们“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书末附有《〈资治通鉴〉史评索引》,根据内容为每一篇史评拟了标题,并标注其所在的册数、卷次及页码,找起来非常方便。而且文白对照本《资治通鉴》正文中的史评内容都以仿宋字缩进排版,非常容易辨识。

《〈资治通鉴〉史评索引》

另外,《通鉴》的“臣光曰”中,也涉及不少典故,有些不看译文,就不好懂。如前面提到卷六十九《魏纪一》的那篇谈正统问题的“臣光曰”,其中有一句说有人把取唐而代之的朱温“比之穷、新”。这“穷、新”是啥意思呢,看看文白对照本的翻译就明白了,“穷”是指篡夺夏朝政权的有穷氏,“新”是指取代西汉政权的王莽新室。

《资治通鉴·魏纪一》(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内文图片

总之,要想精准地读到《资治通鉴》的史评,“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不容错过。

| 拓展阅读:

《资治通鉴》(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十八册)

[宋]司马光 编著 沈志华、张宏儒 主编

9787101141757

文白对照本《资治通鉴》,原文以中华书局标点本《资治通鉴》为底本,权威准确;译文由人民大学、社科院、北京大学等权威学术机构的六十余名专家翻译,流畅生动,是适合普通读者阅读的《资治通鉴》读本。

原标题:《读《通鉴》法之一:重视“臣光曰”》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