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月入5万,不敢逛山姆”

2022-11-18 19:5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超市,总能给我们一种安全、踏实、欣欣向荣的感觉。

在豆瓣“就爱逛超市”小组,有12万人分享着他们眼中的超市美学。

规整的货架,琳琅的商品,限定的氛围,总能瞬间纾解紧绷的情绪,给人以愉悦体验。

如果你是超市爱好者,同时也是冲浪达人,那么一定很难躲过最近荣升“网红超市”的山姆和它的热帖——

山姆必买好物清单,无限回购!不踩雷!

传下去!山姆新品栗子蛋糕太绝了!

让我看看哪个宝宝还没有山姆圣诞树······

这个每年要交260/680元会费,每次消费千元以上的中产商店,突然之间涌入了大量不算宽裕,甚至捉襟见肘的年轻人。

是力图打破山姆“中产化”的符号,还是打不过就加入,预先来一场隆重的参观演习?

他们和山姆的故事,少了几分光鲜体面,多了一些兵荒马乱。

买个花卷,顺便花费1500,

觉得自己像个小丑

@xiaoxiao

普通会员,0.1年

作为一个刚刚入行做美食博主的我来说,到山姆店打卡是不可多得的流量密码。

从某渠道低价购买了一张亲属卡后,我抱着“进去看看”的心态,大义凛然地走进山姆。

比起麦德龙这类仓储式超市,山姆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很快我就发现,真正的区别在于顾客。

他们将货架上的商品放入购物车,几乎没有任何思考和比较,速度之快,表情之自然,就像完成一个又一个惯性动作。

而我却突然变得不自在起来,好像有监控在某个角落居高临下地看着我,并反复低语:

快点下手,否则你就会被当作乱入的小丑,被当众拆穿。

于是,我鬼使神差般地抓起一包19.9的花卷放入空荡荡的购物车,假装自己是这里的常客,又照着小红书清单,先后买入了栗子蛋糕,黄油苹果派,薄切牛小排,即时大虾仁,芥末味夏威夷果仁,以示我不仅是常客,还会定期追新品。

不可否认,山姆的选品是肉眼可见的好,但每放入购物车一件,心就会痛一次,计算器不停地在心里喊出“加加加加”,直到快要突破极限的时候,我火速逃离了这里。

结账金额高达1500多,这是我从小到大,逛超市花得最多的一次,更惨的是,我还要花118的打车费,才能把这些东西运回家。

怎么说呢,明明是我自己花钱买的,却像被劫持了一样,纯纯当了一次大冤种,想哭。

唯一的安慰,就是这条山姆采购的vlog,为我带来了两万次的曝光,和过百的赞藏评,支撑我继续在博主这条路走下去。

希望有朝一日,我不必再强撑着去表演一场购物,而是自然而然的,为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买单。

山姆app

让我与高级生活的距离感完全消失了

@鱼贩plus

非会员

大概一年前,我在一个水果团购群中,看到了山姆代购的广告。

他们会在每周四集中采购,规则是在原价的基础上,多加10元代购费,且邮费自付。

看着大家积极参与的热闹场面,我也试验性地参与了群接龙,写下“瑞士卷*1”。

第二天中午,我就收到了一个重2.5kg,装满冰袋的泡沫箱子。

我火速拆箱,吃完了一片、两片,心想,果然能成为爆款是有它的道理的。

然而,独居的我根本无福消受,三天之后,我不得不将剩下的三分之二,扔进了垃圾桶。

神奇的是,虽然是代购,且不符合我的实际需求,却依然让我感受到了来自山姆的高级气息,我真就信了那句slogan——“更好的生活尽在山姆”。

多希望有一天,可以和爱人一起,去山姆选购各种大包装、高品质的东西,然后开着有超大后备箱的代步车,满载而归。

在那之后,我在手机上下载了山姆app,深夜无聊的时候,就会点开它,把每个品类都浏览一遍,即便什么都买不了,却可以让我获得难以言说的愉悦和满足。

它拉近了我和欲望的距离,也敦促我朝着理想的生活狂奔。

山姆,治好了我的身份焦虑

@盈

卓越会员,3年

回想第一次去逛山姆,我真的被震撼到了。

当时山姆还没有那么多人,更像是一个空旷的艺术空间,一切都井然有序。

人们不关心价格,只是冷静地挑选商品,然后气定神闲地结账,装车,离开。

后来我才明白,680元的会员费根本不算什么,这种随意又彰显经济实力的购物方式,才是山姆真正的门槛。

而他们驱车四五十分钟来到这里,不仅是对品质生活的追求,更是为了获得身份认同。

在强调效率的工作中,每个人都被当作工具,不停地被使用、被塑造,很难找到自己的价值。

消费则提供了自我确认的另一种方式。

买什么地段的房子,开什么品牌的车子,甚至细化到穿什么风格的衣服,吃什么雪花花纹的牛肉,都有一套可以量化和区分的标准。

或许,9米高的货架下,多的是像我一样的迷路人,他们通过消费的内容和方式,来彰显自己的品味和追求,真正渴求的,不过是隐约的归属感。

所谓中产,看似体面,实则是一个很脆弱的群体,向上流动的可能性极低,却可以轻易被打回原形。

每个人都以一种高度的理性和偏执的自控,遵守和维护着被社会和商家营造出来的带有中产阶级意味的消费主义体系,为的就是在统一的制式中,反复地确认自己没有被抛弃、被遗忘。

他们身上,似乎都有一种“盖茨比式”的悲壮。

即便中产阶层和上流社会还隔着十万八千里,游戏规则却已经显现。

不遵守就得出局。

我在山姆当“新穷人”

@西米没有西

普通会员,1年

在办理会员之前,我刷到过一个帖子,“月薪多少,才逛得起山姆?”

底下有近两千条评论,都很有意思。

月薪5万的,说根本舍不得花几千块钱逛超市,房贷、保险费、车位费,用钱的地方太多了。

月薪7千的,一次就消费1700,说这能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快乐,没有任何过度消费的负罪感。

我想,我大概是介于这两者中间的,既没有高薪,也不会高消费,去山姆纯粹是跟风,也想薅点羊毛,把会员费省回来。

几百块一盒的肉我不配,但35.8元一盒的麻薯面包,39.8元一只的烤鸡,49.9元一提的小青柠汁,简直就是我的快乐源泉。

我当然知道,在众多品类中,如果只买食品,而且都是初代爆款食品,大概率会被踩在山姆购物鄙视链的最底端,被贴上“新穷人”的标签。

但谁在意呢,我收入多少,配不配逛山姆,逛山姆买了什么,都是我的自由。

丰俭由人,乐在其中。

写在最后:

一定程度而言,消费是一个彰显自我的重要参照,来看清自己的欲望,了解自我的存在。

就像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所说:“在消费社会中,我们消费的并不是物的有用性,而是通过消费体现着自己的社会地位与身份”。

山姆恰恰是抓住了这种心理,营销出一种中产的生活方式,让人在消费的过程中完成自我确认。

而那些涌入山姆的年轻人,用一车又一车的烤鸡麻薯瑞士卷,解构着所谓“中产”的符号和象征,但同时,他们也容易陷入一种被观看的迷局中,只是温顺地迎合观者,以获得“点赞”和“分享”,逐步走向单一化,扁平化。

对此,我们需要反思的,不是消费本身,而是在社会网格中,如何定位自我,确认价值,更好地处理与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

对需求和欲望保持兼顾和警惕,不被任何一种文化教化,或许是我们当下能做的事情。

原标题:《“月入5万,不敢逛山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