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WeCityX|请你共创未来城市

腾讯研究院&澎湃研究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龙瀛课题组
2022-11-18 17:16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这是一次关于未来城市的思考。

城市回应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工业革命到数字时代,每一轮集中的技术爆发,人们都满怀信心地拿出各种发明创造,应用于城市之中,希望满足人们的需求,获取相应的利润,也声称要解决城市的问题——比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社区分隔,等等。

然而,上述目标看似浑然一体,实际很难得兼。城市问题尤其难以解决。就说当下这轮技术爆发期中,随着时间推移,诸多科技产品已在眼前运转,其许诺的愿景却并未成真。

人们逐渐意识到,现实问题错综复杂,要化解其中矛盾,并非依托局部的技术应用就能轻易完成。更何况,随着新兴技术应用的普及,新的矛盾产生,又引发了新的担忧。而全球范围内城市尺度的实验,似乎尚无公认的成功案例。有不少半途夭折,也有的建成即落后。

很多人失望,甚而自问:时代在进步,但城市生活真的更美好了吗?

我们认为,不妨把眼光放远,越过社会情绪的周期,需要在城市层面,推进那些更难、意义更为长久的进展。这样,就能看到最明确也最根本的需求:人们对美好城市的期待不变,希望更便利、自由而舒展

去向城市系统之中,打破技术的瓶颈 

毫无疑问,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城市的形态和运行方式,来自技术进步的持续优化。而城市也在滋养技术的诞生,是大量技术应用普及的重要平台。但这个互动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18世纪末,英国发明了蒸汽动力汽车。但彼时汽车不得不以极慢的速度,走在马车的道路上。英国1865年还推出《机动车法案》,每一辆在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须由三人驾驶,其中一人须在车前50米以外引导,不断摇动红旗开道,且车速不能超过每小时4英里。在长达三十多年里,汽车速度受限,一定程度上,错过了产业发展的先机。之后数十年,各种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不同程度上,导致当时的城市污染、拥堵,以及无序蔓延。

直到1920-1930年前后,有机疏散、光辉城市、广亩城市等现代城市规划原型思想出现,高速公路诞生,《雅典宪章》明确了功能分区思想,令技术成果与城市系统得以有机结合,新技术产业才又迎来一轮爆发。AT&T、通用电气、福特汽车、西门子等一批大公司,也在这个阶段诞生。

也就是说,技术无法在城市中得到快速响应;需要先理清城市的脉络,才能释放技术的能量。其一在于,基础设施的长期性与技术高速发展存在周期错配;其二则是,单项技术的更新,无法顾及对城市系统做整体思考,难以与城市融为一体,甚至相互掣肘。

总之,技术怀疑替代技术热衷,这并非新事。人们对待技术,一向是谨慎与热情交替,正是在这种进退之间,试探和摸索,一直走到今天。

当下,又到了箭在弦上之时。近几年来,第三次和第四次技术革命的成果,集中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物质、能量、信息的生产与转移方式,正在发生一系列变化。而在当下的城市系统之中,这些技术应用,又遇到了与以往相似的瓶颈。

目前的数字技术发展,固然提高了信息生产和传递效率——例如,极大提高了购物、出行等领域的供需匹配效率,各行业的基础信息化也能实现,但对改变物质和能量的生产传输方式的贡献,还十分有限。事实上,我们的城市建设、交通运输、能源供给……都还基本延续着百年前的方式。

实体的城市现场,意味着真正的考验

城市尺度的试验与示范,往往是让数字技术发挥更好的作用的关键环节。可以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与城市空间的深度耦合,才刚刚开始。

对交通而言,未来至少有这些问题需要回答:自动驾驶时代,车与路应该如何协同?城市将容纳哪些交通工具,道路又该如何改变?公共交通和私家交通的界限是否不再清晰?路上遇到突发状况时,自动驾驶能否及时识别应变?

城市是依赖高度维护的系统,能源是城市的基座未来的城市需要回答:如何更多运用可再生能源,如何协调各种能源网络形成新的能源互联网,如何让更多基础设施以更低的能耗运作,又如何进行全周期的碳排放核算

关于生态与环境,城市不光属于人类,技术也理当服务于生物多样性的需要。未来城市需要回答:技术如何监测环境,创造更为生态友好的公共空间,有效缓解和适应极端天气的挑战?公共空间如何更具弹性,为全年龄层提供包容性服务?都市农业如何营造从土地到餐桌的食物体系

未来城市是虚实相生的。新的城市社区之中,工作、居住、娱乐等活动时空界限并不分明。家庭与邻里,办公与商业,教育与医疗,运动与社交,其间一切新技术应用,都要着眼于关心每一个具体的人。比如,媒介技术可弥补人们感知和行动的短板。虚拟空间里,阅历丰富的老年人,也许能最大程度地展现人生智慧。同时,也许又会产生出新的弱势群体,需要继续为其赋能。

未来,在越来越多岗位上,城市清扫、物流配送、安防巡检、儿童看护和老年人照料等,将看到忙碌的智能机器人。那么,如何让机器人能够一路畅通地前往目的地执行任务,安全有效地服务于人?不同种类的机器人与人、机器人之间,如何交互、交流与协作?

未来的城市之中,也会有新的矛盾与冲突,会创造新的社群形态、文化与规则

需要不停追问和探索的问题,还有很多。

在技术和城市之间,需要开辟一条相互适应的路径。基于此,腾讯研究院启动了代号为WeCityX的研究项目,这是对未来城市理想的实验。基于大铲湾新总部项目1.2平方公里的真实城市场景,从零开始,思考科技将如何改变城市的规划、建设、运营与治理。同时邀请更多伙伴参与共创,只有一起思考、探索和实践,才是向着理想城市的方向而行。

如果愿意,请尝试创造新的城市

2021年5月,腾讯研究院发起了公司内部共创征集,初步搭建起未来城市的研究框架。我们意识到,新技术不断涌现,无法仅依靠传统的蓝图实现系统规划。同时,以区块链、DAO等为代表的web3技术,即将深刻改变城市社会的组织方式,并催生城市规划、治理的多方参与和分布式决策机制。未来城市也同样需要以众包、共创等方式,激发所有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在城市平台上,不断实验和尝试,探索未来城市文明的新形态。

基于此,腾讯研究院决定进一步打开工作边界,邀请大家一起重新发明城市

从新技术的分散应用,到与原有的城市系统协同,再到与新技术融合的新城市系统得以产生,技术与城市的耦合关系,会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不断经历解构、重构和进化。当下如此,今后也是如此。

进化生长而来的城市,还要有继续生长的动能,再先进的技术,也不能用于拔苗助长,要通过城市理解和吸收,使之能够为人所用;诸多技术应用,需要在真实的城市系统中相互磨合,探察边界和规律,挖掘和发挥自身效能。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希望,不断提问,不断证伪,不断思考,不断探索。

未来一段时间内,WeCityX将以一系列的研究与行动,形成共识,开展共创。

希望邀请您一起,用技术、产品 、设计与创意,重新发明城市。

在此,我们也抛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之中,含有我们对未来城市方向性的预设、对不确定因素的研判,并希望从人类的想象力、全球的城市实践,以及历史上的演变中寻求答案。这些正是我们为这座未来城市所做的功课。关于这些已发生和将发生之事的提问,也请你选出最感兴趣的,我们将依据大家的反馈,给出当下一线专家、实践者和未来学家的答案。

未来城市大哉问 

发起:腾讯研究院 

出品:腾讯研究院  澎湃研究所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龙瀛课题组

WeCityX特约观察:澎湃研究所

访谈执行: 刘琼 李瑞龙 窦淼磊 王鹏 刘莫闲 徐一平 张翼  李孜 王昀 龙瀛 张炜仑 李伟健 张恩嘉

视觉设计:帝都绘

插画:罗渣

媒体支持:澎湃新闻、腾讯新闻、北京城市实验室BCL、国匠城、一览众山小——可持续城市与交通、全球知识雷锋、City+、爱范儿

社区支持:广宇宙

    责任编辑:王昀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