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极端干旱下,鄱阳湖的“远方来客”
今年夏天以来,鄱阳湖水位“跌跌不休”,最低水位屡破历史纪录。未来一段时间仍不容乐观,据预测,江西少雨情况可能会一直持续到明年2月份。
鄱阳湖不仅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同时也是国际重要湿地,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保护区之一。每年秋冬,全球98%以上的白鹤、95%以上的东方白鹳、70%以上的白枕鹤、60%以上的鸿雁,从北方飞抵鄱阳湖越冬。今年的极端干旱之下,这些“远方来客”还会如约而至吗?
近些年来,鄱阳湖枯水期提前和延长成为常态。今年,鄱阳湖大量碟形湖干涸见底,生活在其中的底栖生物死亡,越冬候鸟的食物减少已是必然。专家提醒,候鸟要面临的挑战可能不止于这个冬天,干旱余威或许会持续到来年甚至更久。
11月7日,鄱阳湖代表站星子站水位退至6.67米,这是鄱阳湖今年第二次打破最低水位历史纪录。
上一次打破历史纪录,仅仅相隔一个月。10月3日,受五河及长江来水持续偏少影响,鄱阳湖星子站曾出现6.68米的低枯水位,比原历史最低水位(7.11米,2004年2月4日)低0.43米。
这一现象早有征兆。
8月6日,星子站水位跌破12米,退至11.99米,为1951年有记录以来最早进入枯水期,较最早出现年份(2006年8月22日)提前16天,较1951年至2002年平均出现时间提前100天。
未来一段时间,鄱阳湖水位还将持续走低。10月28日,江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副秘书长、省应急管理厅总工程师李世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江西少雨情况可能会持续到明年2月份,加之前期降雨极度偏少和久旱影响,夏秋冬连旱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大。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淡水湖和国际重要湿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保护区之一,被誉为“候鸟天堂”。每年秋冬,全球98%以上的白鹤、95%以上的东方白鹳、70%以上的白枕鹤、60%以上的鸿雁从西伯利亚、蒙古国及中国东北飞抵鄱阳湖越冬。
今年,鄱阳湖遭遇罕见的极端干旱,这些“远方来客”还会如约而至吗?
都昌县朱袍山附近,湖床干涸开裂,裂缝最宽处可伸进一个成年人的拳头。 本文图片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罗振宇
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地处鄱阳湖北部“五水汇一湖”要冲,水域面积占鄱阳湖的三分之一,湖岸线占鄱阳湖的四分之一。都昌县湖区地形地貌平坦开阔,生物多样性丰富,每年有大量候鸟来此越冬,高峰期数量达20多万只,约占鄱阳湖越冬候鸟总数的三分之一。
都昌县候鸟自然保护区建立于2004年,为省级候鸟自然保护区,面积4.11万公顷,是鄱阳湖区湿地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2008年,都昌县候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挂牌成立。
从管理局成立之初担任局长以来,李跃和候鸟打了14年的交道。
“今年的首批越冬候鸟,在9月21日已经飞抵都昌县马影湖,按照迁徙习性,候鸟将在鄱阳湖一直停留到明年二三月才会飞回北方。每年的11月中下旬,是候鸟到达的高峰期,在此之前的10月则会有一波小高峰。”李跃介绍,根据都昌县候鸟自然保护区范围的监测情况来看,今年的候鸟迁徙小高峰略有推迟。
李跃用望远镜观测候鸟。
11月7日至8日,都昌县候鸟自然保护区开展了今年入秋以来第4次专项监测,共监测到34种33281只鸟类,与去年同期相比,种群增加了6种,数量减少了20958只。监测还发现,今年的候鸟分布点总体减少,部分往年候鸟集中的水域因受干旱影响,候鸟种群和数量均出现较大幅度减少。
从今年的候鸟分布情况来看,凡是还留存有水源、鱼虾螺蚌的地方,都成为候鸟“抱团聚集”之地;凡是湖床干裂、缺水少草的地方,已难见往年“飞鸟翔集”的景象。李跃说,“鄱阳湖干旱对候鸟的影响究竟有多大,还有待持续观察。不过,随着干旱的进一步演变加重,越冬候鸟的生存与觅食都将面临不小的挑战。”
措施:补水割草为候鸟留食
鄱阳湖是典型的吞吐型、季节性淡水湖泊,碟形湖是鄱阳湖主湖区季节性干枯后,显露于洲滩中的季节性子湖泊,被称为“湖中之湖”,是东方白鹳、黑鹳、白琵鹭等适水性鸟类觅食的理想场所。鄱阳湖一共有约102个碟形湖,总面积800多平方千米,占鄱阳湖总面积的20%以上。
“都昌县范围一共有10余个碟形湖,往年正常情况下,这些碟形湖到秋冬季都有水。但今年,近七成碟形湖已经干涸,有水的只剩马影湖、西湖及朱袍山附近等三四个碟形湖。”李跃向澎湃新闻记者表达了自己的担忧,“碟形湖一旦干涸,生活在其中的底栖生物必然大量死亡,候鸟也就失去了重要的食物来源。”
保住仅剩不多的碟形湖,迫在眉睫。朱袍山水域,是都昌县候鸟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9月中旬,李跃调研发现,朱袍山附近的碟形湖还存有约10厘米深的水,尚有挽救的余地,于是立即开始调配人手和机械,从鄱阳湖主航道引水,对朱袍山附近的碟形湖进行生态补水。
朱袍山附近碟形湖正在进行生态补水。
“生态补水,就是不用水泥、钢筋等工业材料,而是以最原始、最自然的方式挖渠筑坝,不破坏湖区原有生态。”李跃介绍,施工从9月19日开始,直到9月24日才顺利抽上水,“6天时间里可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碟形湖和主航道有近500米的距离,且碟形湖地势高于主航道,因此需要挖一个取水口,先将湖水引到取水口沉淀,再用抽水泵输送到碟形湖,这样水管才不会因淤泥滞留而堵塞。但挖掘机往下一挖,问题就来了。”李跃说,起初只请了一台挖掘机,湖床表面上干涸开裂,但底下深处全是淤泥,挖着挖着机器就陷进去了,只好另请一台挖掘机“救”出被困的挖掘机,再从别处购买硬土回填并垒起拦水坝,才终于抽上水。
“抽水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李跃回忆,“为了节约资金,最开始租了一台发电机,不料功率太小用了几天就烧坏了,于是赶紧花钱买了一台新的,结果还是无法满足24小时抽水的需要,只好又换了一台更大功率的发电机。”连续抽了几天的水,碟形湖的水位却丝毫不见上涨,李跃不禁疑惑,水都去哪儿了?
仔细观察发现,原来是湖床太“渴”了,水沿着干涸的裂缝一直往下渗,只有地底下“喝饱”了,碟形湖的水位才会上涨。那段时间,李跃几乎每天都“泡”在湖区,购买设备、协调施工、请教专家……随着硬骨头一块又一块被啃下,碟形湖终于恢复了生机。
10月28日,记者跟随李跃来到生态补水现场巡查。“补水之前,碟形湖水域面积只有约300亩,几近见底;补水一个月后,现在水域面积翻了一倍多,水位升高了30多厘米,水里的螺蚌等底栖生物也得到了很好的繁育,生物资源恢复明显。”李跃高兴地说道。
对距离主航道太远无法补水,但又属于重要候鸟分布区域的另一部分碟形湖,都昌县候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也采取了垒土筑坝等措施。“这是为长远打算,丰水期和枯水期交替是鄱阳湖的本质特征,只有提高碟形湖自身的蓄水能力,丰水期灌进的湖水到了枯水期才能留得住,今后如果再遇上像今年这样的干旱,我们就不用这么被动了。”李跃解释道。
正在嬉戏觅食的小天鹅。受访者供图
除了大大小小的碟形湖,鄱阳湖还分布着许许多多的草洲,其中生长的苔草,则是白额雁、鸿雁、豆雁等雁鸭类适草性鸟类喜爱的食物。今年的干旱使草洲提前裸露,导致苔草过早、过快生长,出现纤维化。
“鸟是喜欢吃嫩草的,草太老就难以啄食。”李跃介绍,在雁鸭类候鸟的主要觅食区域,已经开展人工割草并将持续进行。巡查时,他从两片不同的草地各拔了几根进行对比,“还没有割过的草根茎较硬,不容易折断;割完之后新长出的草比较鲜嫩,手指稍微用力就能撇断。”
李跃还提到,鄱阳湖因干旱变身“草原”后,吸引了不少网友前来打卡游玩,再加上一些垂钓爱好者进湖区钓鱼,人类活动增多也对候鸟的栖息造成了一定干扰。对此,省市层面专门部署、都昌县高度重视,管理局加强日常执法巡查,发现在保护区钓鱼的一律教育劝离;另外,广泛发动民间护鸟组织,一旦发现伤病候鸟,及时报告并实施救护。
专家:干旱影响或不止今年
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言阔,长期从事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动物生态学领域的教学和研究,从2008年开始,一直参与鄱阳湖的候鸟监测工作。他表示,近些年来,鄱阳湖的水文变化越来越明显,枯水期提前和延长已经成为常态,这导致鄱阳湖湿地的越冬候鸟生境出现退化。
极端干旱导致鱼虾螺蚌死亡,候鸟食物减少。
李言阔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从往年的监测数据来看,在干旱年份,来鄱阳湖越冬的候鸟数量未必会出现剧烈波动,但可以肯定的是,今年的极端干旱势必导致整个鄱阳湖区的候鸟承载量下降。“当然也不必太过担心,鸟类是有智慧的,当主湖出现食物短缺时,候鸟会向周边扩散。”他补充道。
2022年起实施的《江西省候鸟保护条例》,对因干旱造成候鸟栖息地破坏、食物匮乏的应对举措,予以了明确。《条例》规定此种情形下,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栖息地恢复和改造、生态补水、人工投食等措施,改善候鸟生存环境。
通过生态补偿方式打造“候鸟食堂”,已经是沿湖地区的成熟做法。例如,南昌市高新区鲤鱼洲五星白鹤保护小区,今年在1050亩人工湿地全部种植候鸟喜爱的莲藕,并预留核心区域周边850亩不收割的稻谷作为食物补充。此外考虑到今年候鸟口粮短缺的严重性,还购置稻谷3万斤、玉米3万斤,以备不时之需;上饶市余干县康山垦殖场插旗洲,今年连续第三年由政府向种粮大户补偿谷物损失,为候鸟预留千余亩稻谷作为“候鸟食堂”。
“这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可以减少候鸟向农田扩散导致的人鸟冲突,但也需要防范带来的潜在风险。”据李言阔观察,“候鸟食堂”已经出现了一些候鸟过度聚集迹象。以白鹤为例,全球98%的白鹤都在鄱阳湖越冬,近年来在鲤鱼洲或插旗洲,最多时可以看到两千多只白鹤,如此大规模的聚集,一旦出现鸟类疫病传播,可能会对种群造成致命打击。因此他建议,在打造“候鸟食堂”时,可以考虑“多点分散”。
针对今年的极端干旱,李言阔特别提醒,“鄱阳湖越冬候鸟要面临的挑战,可能不止于这个冬天,干旱余威或许会持续到来年甚至更久。”一方面,干旱导致候鸟的食物减少,而冬天恰恰是候鸟储存能量的季节,如果候鸟在今年冬天“饿肚子”,它来年飞回北方后的繁殖可能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极端干旱导致鄱阳湖的沉水植物种群崩溃,发育不良甚至干死的冬芽在来年春天无法长出新草,又可能进而导致来年冬天候鸟食物的减少。
“鄱阳湖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湖水、候鸟、沉水植物、底栖动物、湿地植被等等,都是这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李言阔介绍,为了进一步搞清鄱阳湖水位变化与包括候鸟在内的诸多要素之间的耦合关系,今年,他联合都昌县候鸟自然保护区,在马影湖建立了一个多学科监测站点,开展相关课题研究。
红外相机拍到的豆雁和白额雁。受访者供图
马影湖地处鄱阳湖最北端,是候鸟从北方飞到鄱阳湖越冬的第一站,也是越冬候鸟北归集结的重要驿站。10月中旬,在敲定监测方案,以及安装好红外相机和水文监测、气象监测等设备后,马影湖监测站点已开始投入使用。
“未来,通过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监测数据的不断积累,我们一定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和更加科学地保护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李言阔说道。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