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秋日远去,诞生于此的书热烈轰鸣|2022刀锋图书奖秋季榜
气温骤降,似乎一个夜晚过去,天空就密云积聚起来。干涸的长江中游迎来雨水,东北迎来降雪,华北的暖气已经开启,而更南方,夏天似乎刚刚过去。
从最北方,到最南方,一张地图的距离,30摄氏度甚至40摄氏度的温差,总是让人感到世界的广袤。或许你穿着T恤在开足冷气的书店里翻阅一本书,而你远方的朋友,可能在寒风中裹紧了厚重的外套,加快脚步往室内走去。
这一期的刀锋图书奖榜单的入选图书,也是炙热与寒冷并存。在非虚构推荐中,你会看到多雾的旧金山牵引起进步的脚步;而在英国的小镇里,发掘出文学巨星的老编辑,诚实地面对衰老;在日本,一代年轻人的学术偶像上野千鹤子和年轻的作家用古典的方式展开了对话;还有中国北方的部落里,在森林深处的、离我们既近又远的人们依旧游荡在大地之上。
而在虚构作品中,历史的隐痛藏在小小的、精致的南方食物里,也藏在寒冷东北年轻人奔忙的脚步里;21世纪初的年轻人诚挚地对世界张开怀抱,而更久远的世纪里,历史则成了沙盘,被人拨弄;逃亡的人在离散的痛苦中进入孤岛高墙;而年轻的母亲和孩子一起开始重新理解世界……
总之在寒意渐浓的时刻,这份书单可以提醒我们,我们可以胸怀勇气,试探着,往更前方走去。
以下是2022年刀锋图书奖秋季榜单。
非虚构
(按字母顺序排列)
《敖鲁古雅·敖鲁古雅》
简介
敖鲁古雅,在鄂温克的语言里,是“杨树林茂盛的地方”。这本书以日记体的形式,真实记录了作者在跟随拍摄使鹿部落的过程中,和部落里的人们结下的情谊。
推荐语
纪录片导演用文字记录的,是每日每夜这些鄂伦春男女族人的酗酒、酗诗、酗猎、酗梦,读完就成了他们的乡亲,却又只能目送他们向岁月深处迁徙,把我们晾在终卷之处。
——史航
《光幻中的论语——十七年电影的导演逻辑》
简介
《光幻中的论语——十七年电影的导演逻辑》是徐皓峰最新的电影评论集。其主要对新中国建立后十七年的红色电影展开解读和评说。
推荐语
作者聊《烈火中永生》《青春之歌》《革命家庭》能聊得我逐页心许乃至“中心摇摇”,真是至人无浮语。
——史航
《暮色将尽》
简介
20世纪英国传奇女编辑,89岁漫谈独身老年生活,写下一份酷对“凋零”的诚挚手记。在书中表露了独身女性的坦率心声和老年生活的全新收获。
推荐语
《暮色将尽》是一部自传,来自英国知名编辑戴安娜·阿西尔。她89岁时写下这本书,一个人、一个女人如何面对她的老之将至,暮色已近,这在今天被很多人视为一个问题,但这部作品的魅力在于并不将这些视为问题,它提供了一个诚实的角度。在这里,衰老不是问题,女性也不是问题,是生命的组成部分。由此,一位老年女性的生活慢慢打开,那是生命之河越来越宽阔和平缓,其中一种如古镜一般越磨越亮的生命力,是属于衰老和年长之人独有的生命力。《暮色将尽》是一部非虚构女性作品,使我们面对晚年有新的认知,年老是我们生命的本来,老去这件事自有它的迷人。
——张莉
《始于极限:女性主义往复书简》
简介
最知名的女性主义先驱上野千鹤子和最叛逆的人气作家铃木凉美围绕恋爱与性、婚姻、男人、工作、独立、自由等12大主题聊透女性内心深处的愤怒与困境。
推荐语
一场始于矛盾和极限的思辨,对这个时代的女性理解自身命运,如何做出人生选择有着极大的现实参考意义。
——严飞
讨论东亚文化背景下,女性生活的种种问题:婚姻、工作、独立、自由、母女等,所有这些都不是空泛的词汇,而是被作为具体生活体验进行讨论。“将自身利益放在首位的女性,定能改写女人的生存策略。”这个对谈对于寻找出路、努力成长的读者都会带来启发和力量。
——陈英
《“天命”如何转移》
简介
著名历史学家杨念群教授以贯通视野,系统梳理清朝以前数千年的正统观流变;以聚焦眼光,深度剖析清朝复杂多变的“大一统”观形成轨迹;以延展思路,清晰勾勒“大一统”观在近代中国的变异。
推荐语
虽然学术,但是深刻。
——许纪霖
《陶庵回想录》
简介
此书是现代作家、编辑家陶亢德的回忆录,撰写于20世纪80年代初,一直没有公开发表。他的这部回忆录叙述了与作家的结识、交往,文学刊物的创办、经营情况,以及个人的经历,对于还原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学现场、研究当时的文坛状况和社会风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推荐语
陶亢德曾任《生活》周刊编辑,与林语堂合编《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与鲁迅有交往,与周作人关系密切,催生、发表、出版老舍的《骆驼祥子》,此书重点其实并不在于提供文化出版方面的史料,尽管如此,我也不会改变“它在这方面史料提供上超过《知堂回想录》”这一评价。我最感兴趣的是在另一方面。这本书如果改个题目,可以叫《一个人的遭遇》,这个人有能耐、有办法、有机会、有性格、有脾气,有与许多同时代人相同而只有他详细记录下来的际遇。他把这些遭遇记录下来,实可补历史记载之空白。其中又特别可见绍兴人的性格特色,所谓睚眦必报、不吐不快是也。我很喜欢这部“回想录”的文字,一言以蔽之——有叙述,有描写,无抒情,不矫饰,返璞归真,水落石出。
——止庵
《寻常百姓家》
简介
本书记述的是一户寻常人家在20世纪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它的起点是1990年代么书仪老师一点点积攒起来的36盘录音带。在录音带中,父母向女儿回忆过往。
推荐语
对历史最负责的态度莫过于认真对待自己的记忆和自己家庭的记忆。
——罗新
《烟影与面纱:走向现代性的无用美学》
简介
本书在“面纱”一词上阐释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烟、云、影等绘画表现的显现与遮掩的张力关系。在中国文化中,对于烟、云有着绝对的痴迷与思考,这也是这本书的独特视角、敏锐的选题嗅觉,烟、云的自然变化与想象力是“似与不似之间”的形态美学最好的表现。
推荐语
艺术批评家夏可君从美学角度阐释艺术中的烟、云、影,在与西方的艺术和哲学的对比中,凸显出中国文化的独特意象和想象力,联系他擅长的康德哲学中的“好似”逻辑,打通了艺术和中西哲学的对话。
——祝羽捷
《左岸之城:旧金山的进步运动》
简介
本书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旧金山如何从西海岸经济枢纽、复制“曼哈顿”的国际化大都市转型为守护多元文化、进步主义盛行的“奇葩之城”。
推荐语
“加利福尼亚州是‘白左之乡’”已经成了刻板印象。东西海岸的美国人在精神面貌上的差距也足够大、足够有趣。摩天大楼作为现代资本主义的象征,在旧金山遭到了抵制。这本书很好地探讨了摩天大楼对于现代都市的利弊。表面上是摩天大楼之争,实际上是进步主义与保守主义之争,进步主义阵营中环境保护主义、平民主义与自由主义之争。对于城市规划、建筑遗产、社区文化、多元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都不妨读读这本书。
——陆大鹏
《中国大猫:13种中国野生猫科动物的发现及保护故事》
简介
本书以文字、图片、手绘图和红外视频等形式,进行一次关于中国13种猫科动物研究、保护和目击故事的分享。
推荐语
中国是全世界猫科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这本书以全景式视角,利用最近的研究方式和数据,介绍了中国所有的大猫。作者吕植是中国保护生物学界的泰斗,她的介绍,会更让我们关注到对大猫的保护。
——花蚀
虚构
(按字母顺序排列)
《大医·破晓篇》
简介
一个在日俄战争中死里逃生的东北少年、一个在伦敦公使馆里跑腿的广东少年、一个不肯安享富贵的上海少女——这三个出身、性格、 际遇各不相同的年轻人,在1910年这一个关键节点,同时踏入了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开始了他们纠葛一生的医海生涯。
推荐语
类型化、历史感、扎实的知识储备,还有对“善”的追求,共同搭建起这部《大医》。马伯庸是讲故事的好手,他找到一个历史的分岔口,借助三位主人公的命运,回应了此刻人们的关切。
——硬核读书会
《孤岛高墙》
简介
这是一部围绕欧洲难民问题展开的小说。作者朱丽叶塔·蒙吉尼奥赴希腊希俄斯岛一处难民营从事志愿者工作,结合所见所闻,加以丰富的想象和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最终以虚构故事的形式呈现给大众。
推荐语
当我们把眼光拉得足够远,望向远方和过去,身处浪潮之中的人的时候,才有可能更加确切地明白他人所承受的一切远非简单的一两句标签可以概括。这部《孤岛高墙》用看似遥远的话题,让我们置身于无奈的命运之中,以此让我们对陌生的远方有了些许理解。
——硬核读书会
《浪的景观》
简介
本书收录了周嘉宁2019年至今创作的《再见日食》《浪的景观》《明日派对》三部中篇小说,分别从“天才女孩”、地下服饰、电台文化三个主题入手,加之扎实、精确、节制的叙事,勾勒出全球化语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中国人的内心特质。
推荐语
《浪的景观》用精确的语言把读者带回到21世纪初,所谓“当世界还年轻的时候”。文本里最难得的是某种我们或许可以称为“世界性”的气质。在当下,它显得尤为珍贵。
——硬核读书会
《亲爱的蜂蜜》
简介
在陪伴女儿成长的过程中,笛安记忆中的碎片如显影般渐渐寻回。这些碎片让她意识到童年时代困扰她的那些疑问,其实从来没有得到过真正的解答。养育孩子,就是重新认识自己。
推荐语
通过一个成年男子与一位学龄前小女孩意外萌生的平等友情,真正写出了成长的惆怅。自然而然的柔软比任何悲悯都更有意义。
——史航
《亲爱的蜂蜜》是笛安最新的长篇小说,小说写的是当代年轻人的爱情。或者说,写的是一个失败者的爱情。男主角熊漠北结过两次婚,这是第三次恋爱,而女主角崔莲一也有一次失败的婚姻,某种意义上,这是两个在爱情里失败过的人或者说是爱的失败者重新遇到爱情、面对爱情的故事。小说引导我们顺着男主角视角出发,看他如何慢慢通过一个小女孩的引领和这个世界、和自己父母之间的关系得到化解、治愈,正是打开自我和世界交流的过程中,熊漠北获得了爱的勇气。《亲爱的蜂蜜》是一部动情、动意、动人的作品,是一部温暖的、使我们重拾爱之信心的作品。
——张莉
《起初·纪年》
简介
本卷取材自汉武帝故事。王朔以我们熟知的历史为出发点,将自己的情感与思想安放其中,凭借丰富的想象力,讲述了从汉武帝亲政到去世为止近50年的人生,以及生活在他的时代的众多立体饱满的人物。
推荐语
不拘沧桑也不惧沧桑,汉朝未必是汉朝,而王朔就是王朔。历史残酷就残酷在这里——一群人拿个小棍,拨弄着沙盘,就决定了十几年的烽火遍地、亲人离散,正所谓“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就是历史的真相。打着地铺开作战会议的那群人,一觉醒来,才惊觉,这睡的哪里是地板,分明是睡在大雪地上了,就像《红楼梦》里曹雪芹写的那样——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王朔在这本书里想讲的无非两件事:这场大雪是怎么下起来的?这个局是怎么散的?起初,汉武帝刘彻像诺亚方舟上的诺亚一般,想带着大家一起走,但这船有裂缝,咕咚咚往里灌着水,哗啦啦往下掉着人。
——史航
第一,这是一本特别沉得住气的作品——假如只看过他的一些视频,或只读过他的部分早期作品,也许不大理解这个人怎么会沉得住气,他真的是特别沉得住气,花了十几年写了这部巨著。第二,这是一本沉得住气然而活力四射的作品——假如你读过他较多作品,会明白王朔毕竟是王朔,他很有学养(为写这书他把相关古籍都读遍了、吃透了),但他不是学究,他笔下照样才华横溢,充满奇思妙想。第三,王朔的早期作品的确起到了某种历史使命的作用,这历史使命过去了,王朔的创作却不仅没完结,还有自己的高峰——“俗话说‘江郎才尽’——我这份才也许尽了,可我别的才又来了。”
——止庵
《突变》
简介
律师拉蒙·马丁内斯事业有成,是个传统的顾家男人,也是坚定的无神论者。当他不得不接受手术失去舌头,无法说话之后,一切都变了,一场无声的悲喜剧开始了。
推荐语
看多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墨西哥年轻作家科门萨尔的《突变》风格鲜明,令人耳目一新。中年律师拉蒙事业有成,却因癌症失去舌头;妻子卡梅拉每天与丈夫争吵,但他无法回嘴;两个青春期的子女不得不面对新情况,分别陷于暴饮暴食和自慰;生活一地鸡毛……每个人身体或者精神上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癌症,或者说疾病,成了小说的隐含“主角”。作者对人物情绪状况的描述直截了当,为小说增添了一种喜剧效果。小说没有通常讲述绝症、疾病主题时的多愁善感,令人笑过之后,对人物充满了同情。
——陈英
《为什么要把小说写得那么烂》
简介
本书是一部囊括了刘按的脑洞、寓言、诗、童话、语言实验、装置艺术的奇思妙想合集。
推荐语
作者在玩弄结构和角度的乐趣,我们作为读者也都能get到。
——史航
《燕食记》
简介
岭南百年老字号同钦楼盛传将在年底结业。一帮老伙计力挽狂澜,盘下店面。同钦楼已退休的主厨荣贻生师傅,道出个中缘由……小说沿饮食文化的发展脉络,以师徒二人的传奇身世及薪火存续,见证辛亥革命以来,粤港经历的时代风云兴变。
推荐语
民国以来大时代变迁中省港风流、饮食男女,人物个个形象丰满、具有成长性。克制的叙事值得赞美,常令读者于掩卷太息之际,忽忆前情,遂恍然大悟不同代际间的命运交织,又增怅惘。这是尊重读者的好小说。
——赵冬梅
葛亮的新长篇《燕食记》关于美食的时空流转。这里有风味佳肴的美好回忆,也有人与人之间的情深似海、情谊无价;有独属于一个人的一生愧悔,也有独属于一个人的一生无悔。作家深入时间深处、历史深处、情感深处,写出了美味记忆与人情故事之间的辗转纠缠与荡气回肠,也写出了中华美食文化的精髓与光泽。小说语言雅正、凝练、以淡笔写浓情,深具留白和冲淡之美,这是当代文学史上关于中华美味的召唤之书,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几代人的心灵史诗。
——张莉
《隐武者》
简介
故事发生在清末民初的成都,辛亥革命前夜,末朝乱世之中,个人命运随风云涌动。在成都以西偏南的刘安镇,巷中古槐下的锅盔店,隐伏聚散着各色人马,看每人皆是平常模样,其实各怀绝技,各有一段惊心动魄;他们有高出常人之资,亦终逃不脱命运之手……
推荐语
比《拳》要更为好。《隐武者》难写,主要是“隐”,隐需要环境,让“武”存在于环境中不尴尬。此外,当今武侠作者往往陷入和文笔的搏杀纠缠中,似乎光在文笔上就耗尽了大半力气。何大草先生在这上面显得游刃有余。
——六神磊磊
《一团坚冰》
简介
本书包含了9篇东北故事,讲述冰天雪地里的人世严寒。恣意日常的语言、峰回路转的情节,交织成小说版《漠河舞厅》。人如同一团巨大的坚冰,谁又真的能在里面藏进火种呢?
推荐语
“东北小说”似乎成了一种潮流,《一团坚冰》延续了凌厉、坚硬的“东北气质”,并且出色地在有限的篇幅内完成了群像。时代、人物、情绪,在杨知寒的文字里有恰到好处的平衡。
——硬核读书会
原标题:《秋日远去,诞生于此的书热烈轰鸣|2022刀锋图书奖秋季榜》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