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日经济高层对话时隔八年再开,两国经贸合作有哪些新契机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严深春
2018-04-16 07:47
来源:澎湃新闻
外交学人 >
字号

据中国外交部消息,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4月15日至17日访问日本,并将于16日同日本外相河野太郎共同主持第四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两国将各派出数名部长级官员参加,就双边、地区和国际经济贸易领域的广泛问题进行讨论。

中日经济高层对话(副总理级)是两国间最高级别经济合作机制,旨在就交流两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宏观经济政策,协调跨部门经济合作事宜,加强在重大国际经济问题上的政策沟通。前三次会议分别于2007年、2009年和2010年举行。此后,由于两国政治关系受日方挑起“钓鱼岛国有化”等事件影响陷入严重困难,该对话也陷入沉寂。

此次对话时隔8年得以再次举行,一方面得益于去年以来两国关系改善进程的加快,另一方面也说明两国经贸合作已进入了提质升级的新时代,双方均有强烈的客观需要重启这一机制,以便就新形势下的中日经贸关系进行政策沟通和措施协调。

中日关系的压舱石和助推器

中日邦交正常化46年来,无论中日两国政治关系如何起伏,经贸合作一直是中日关系的重要压舱石和助推器。作为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体,中日两国经贸合作经过数十年的沉淀,双方利益深度融合,合作领域不断拓展,目前已经进入质量提升和结构升级的新阶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双方互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双边货物贸易保持高位运行,服务贸易方兴未艾。

1994年到2003年,日本连续10年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直至2004年被美国超越,退居第二位置至今。中国自2007年至今,一直是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

2011年以来,双边贸易额平均每年都稳定在3000亿美元上下,平均每天有约8至10 亿美元的货物往返于两国间,这一数量相当于1972年恢复邦交时近1年的双边贸易总额。2017年中日贸易额达3029亿美元,继续保持较高水平。

随着中国经济逐步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中日双边贸易商品日益多元化,尤其中国对日本出口商品中的工业制品比例显著提高。两国产业链相互融合日益加深,逐步由日本在上端、中国在中低端的垂直分工向更为平衡的水平式分工发展。

同时,随着数字经济的崛起,以跨境电商为代表的“互联网+”模式为中日贸易增添新动能。花王、资生堂、高丝等诸多日本日用品和化妆品等品牌占据中国各大电商平台畅销排行榜。此外,以旅游、知识产权、交通运输为主要内容服务贸易成为中日贸易新亮点。

二是中日投资关系已由日本对华单向投资逐渐转变成双向投资,并且中国企业对日本投资增势十分强劲。

日本在华投资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升级,同时日本企业也获利颇丰,带动了日本自身产业转型。2015年,日本成为首个对华投资额累计突破1000亿美元的国家,迄今仍是唯一对华投资累计超过一千亿的国家。近两年,日本对华投资保持稳定,领域逐步多元化发展,服务业投资不断升温。日企在华投资策略发生重大改变,从“以中国为生产基地和以出口为导向”逐步演变为“以中国为最终消费目的地和以内需市场为导向”。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对日投资起步虽晚,但近几年,增速迅猛,逐渐呈现出一股新潮流。截止2017年底,中国对日累计投资超过34.4亿美元。中国企业的投资领域从制造业向通信、互联网、金融服务等新型业态不断拓展。

最初到日本投资的中国企业大多是收购或兼并将要倒闭的制造业企业或其部门。同时,也有一些企业进入太阳能发电等新兴行业。第二波则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到日本设立研发机构。最近的潮流则中国互联网巨头和共享经济企业进军日本。蚂蚁金服、腾讯微信纷纷同日本企业合作;阿里巴巴和日本软银携手拓展日本云计算市场;中国摩拜单车进军札幌、福冈等城市;滴滴出行与日本最大出租车企业携手推出手机叫车服务,中国式共享经济大规模登陆日本。

三是金融合作日益拓展深化,两国间资金流向已由最初日方单向对华输出进入双方互为重要融资对象国阶段,为中日经济关系进一步发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中日分别为世界第二大和第三经济体,拥有人民币和日元两种国际货币,双边贸易和人员往来频繁,对金融服务客观需求十分巨大。两国央行于2002年缔结首份30亿美元货币互换协议。2011年12月,两国决定再度续约该协议,并达成扩大本币使用和债券合作等一揽子协议,为双方金融合作奠定了良好物质基础。2012年6月,两国启动了人民币和日元的直接兑换交易。

多年来,日本市场资金充沛,资金成本较低,这使得日本成为中国金融机构和跨国企业筹集资金的重要目标市场。同时,随着中国金融和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扩大,日本金融机构和企业也逐步扩大在华业务。例如,2018年1月,日本三菱东京UFJ和瑞穗正式发行“熊猫债”。日本金融机构在华发行“熊猫债”标志着中日两国金融领域的合作开始走向深入。

四是两国政府及经济界交流日益频繁,经贸合作机制化程度不断提高。

除了中日经济高层对话这一两国政府间最高级别经贸对话机制外,两国的经贸主管部门间也建有多个重要经贸磋商机制。此外,由两国政府经贸部门和企业界共同参与的中日节能环保综合论坛、中日经济合作会议等轮流在两国举办,为两国经济界交流搭建起丰富多样的平台。

在经济团体层面,日本经济界几十年来坚持组团访华。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日本商工会议所、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日中经济协会等日本最重要的经济团体几乎每年都组团访华,受到我国领导人接见。1981年由在华日本企业成立了“日本中国商会”,是第一家正式在华成立的外国商会。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对日投资规模扩大,全日本中国企业协会联合会和在日中国企业协会不断发展壮大。

五是两国经贸合作的地区和国际作用日益凸显,为东亚和亚太区域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做出重要贡献。

中日作为东亚地区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双方经济关系已远远超出双边范畴,日益具有地区乃至全球影响。特别是在近年来,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背景下,作为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倡导国和维护者,两国在维护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自由贸易体制、引领亚洲经济实现进一步发展,开启新一轮全球化进程等方面日益拥有更多共同利益。

中日两国携手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加紧商谈自贸安排。“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就是中日共同倡议、携手推进的区域一体化进程最好例证。在东亚金融合作领域,两国以最大出资国身份联手推动了以清迈倡议多边化为核心的地区金融安全网建设,并促成了东盟与中日韩宏观经济办公室这一“亚洲版的IMF”的建立。

两国关系改善势头下经贸合作的契机

今年是《中日友好和平条约》签署40周年,双方之间将有一系列的重要访问,两国关系有望持续保持良好的改善势头,这为中日经贸合作深入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就在中日经济高层对话开始的前一天,中国商务部部长钟山会见日本经济产业大臣世耕弘成。钟山钟山就深化中日贸易投资合作提出六点建议,包括积极落实中日开展“一带一路”框架内第三方市场合作的重要共识;中日共同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加强在高端制造和创新等领域合作;邀请日方参加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加强双方服务贸易合作;六是加快推进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努力尽早达成RCEP协定。世耕弘成对此作出积极回应。

展望未来,双方应把握机遇,在积极开展节能环保和先进制造业合作、拓展新兴服务产业和创新领域务实合作、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等方面推动中日两国经贸关系再上新台阶,助推双边关系持续稳定改善,实现中日共同繁荣。

首先,深化在节能环保领域合作。日本在解决能源环境问题方面积累了许多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中国更加重视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节能环保产业,中日两国互补优势明显,发展以节能环保产业为重点的绿色经济,将为两国带来更为广阔的合作空间。中日加强节能环保合作,不但可以推动新产业发展,创造新的需求,更可向外界发出积极信息,对本地区其他国家形成示范作用,为解决气候变化这一人类共同的课题做出更大贡献。

其次,拓展现代服务业领域合作。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转向内需主导,服务业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升,金融保险、医疗保健、教育、娱乐、旅游、养老等消费需求成为热点。日本作为成熟的发达经济体,服务产业十分发达,特别是日本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老龄国家,在养老、医疗、保险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未来,中国将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这为日本企业来华提供十分广阔的市场机遇。

第三,积极加强创新领域合作。中国将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日本企业可发挥在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生物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加强同中方合作,助推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中日产业链深度融合,为创新发展增添新动力。

第四,“一带一路”成为两国合作新平台。2017年以来,日本政府对“一带一路”合作态度转向积极,两国围绕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已由共识逐步转变成积极行动。目前,许多日本企业在高端制造、物流、金融等领域已与中国企业开展对接与合作,积极探讨开拓第三国市场。

    责任编辑:朱郑勇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