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青年之城|上海的文学眼光:发现那些年轻又特别的力量
编者按: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提出“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百余年里,年轻人在上海这片机遇的沃土里崭露头角、追梦圆梦,上海也因青年才俊的汇聚而始终勇立潮头、风华正茂。
年轻人是城市活力的源泉。要拥抱年轻人、成就年轻人,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打造年轻人的希望之城。上海不仅有经济上的锐意进取,也有治理上的绣花功夫,更有文化软实力上的近悦远来。青年作家在这里一鸣惊人,年轻的歌者在这里声入人心,新兴喜剧在这里吸纳观众,动漫、游戏、网文、直播等等年轻态产业在这里健康成长。
澎湃新闻推出系列报道,聚焦上海文化领域的青年之力,呈现他们与这座城市的同频共振、共生共荣,与他们一道奔赴“年轻人的希望之城”。
11月9日,作家林棹凭借小说《潮汐图》摘得第五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首奖。《潮汐图》首发于《收获》杂志2021年第五期,此后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单行本。据责编透露,《潮汐图》单行本一年不到销量已破四万,历经六刷,目前正在紧急加印。
《潮汐图》
林棹
林棹获得的文学奖是华语文学领域首个为发掘和鼓励45周岁以下的优秀青年作家而创立的奖项。值得注意的是,本届文学奖的决名单上,除了林棹的《潮汐图》,郭爽的《月球》、魏思孝的《王能好》、周于旸的《马孔多在下雨》也出自上海文艺出版社。换句话说,榜上5部青年作品,其中4部来自上海文艺出版社,可谓近年上海文学出版的重要成果。
我们也可以此为窗口,一探上海文学界何以能从无数写作者中发现那些特别的新力量。
《王能好》
魏思孝
辨认值得被看见的新人新作
林棹和郭爽是“80后”,魏思孝是“85后”,周于旸是“95后”。除了魏思孝已积累了十多年的写作生涯,其他三人的写作经历都不算长。《潮汐图》是林棹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月球》是郭爽的第二本小说集,而《马孔多在下雨》是周于旸的第一本书。
《月球》
郭爽
2018年,文学新人王占黑凭借第一本书《空响炮》获得首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这部作品同样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那时候王占黑也是个籍籍无名的“90后”年轻写作者。在颁奖台上,贾平凹拿着奖牌找不到领奖人,没想到叫“王占黑”的就是他身边那个瘦瘦的短发小姑娘。
对于出版社来说,总有很多理由不出版没有名气的新人的作品,但上海文艺出版社看见了这些年轻写作者的特点。比如王占黑能够把写作这件事从个体经验跳脱出来,关注到更广博的身边事件;魏思孝开始从强烈的自我表达转向周遭的乡土世界;林棹能在极其细密的书写里舒展瑰丽的想象……
上海文艺出版社副社长李伟长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看见”的关键在于好的文学编辑。《潮汐图》的责编是国内做青年作家数一数二的好编辑张诗扬,林棹的第一本书《流溪》就是她做的。《王能好》的责编是上海文艺原创板块的首席编辑李霞。《马孔多在下雨》的责编沈大成是《小说界》杂志的资深编辑,也是一名优秀的小说家。《月球》背后还有单读和铸刻文化的编辑团队,具有丰富而锐意的出版经验。只要有了优秀的编辑团队,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好作品。
《马孔多在下雨》
周于旸
他还提到,上海文艺出版社在签约新人作家前会与文艺评论界做充分的咨询和沟通。这些评论家不是吹鼓手,而是辨认者。当出版社认可了一个新人作家的作品后,会将作品拿给评论家们二次确认。在这样良性互动与充分交流中,更多的新人新作得以辨认,得以被更多人看见。
主动寻找更多的文学可能性
一直以来,上海文学界密切关注青年文学力量。人们耳熟能详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于1998年在上海启动,它为四面八方的文学青年们带去了一道曙光。他们之中的不少人以《萌芽》为园地尝试发表青春写作,之后在《上海文学》磨练更娴熟的纯文学写作,接着尝试在《收获》发表作品,成为一名成熟的青年作家。
为了发现更多的文学新人,上海作协从2008年开展“文学百校行”,推出了种种“发现”举措。比如,将在沪大学、中学的200多个校园文学社团纳入理事单位,建立了数千人的校园写作人才库,从中选拔具有相当创作潜力的“90后”“00后”写作者。
又比如,为校园写作创造平台,主办了电子文学刊物《零杂志》,编辑出版王占黑《空响炮》、王侃瑜《云雾2.2》等26部校园作品集,举办“会师上海·90后创意小说战”和“黑马星期六·上海文学新秀选拔赛”等选拔活动。今年10月,“黑马星期六·上海文学新秀选拔”升级为“真金·青少年文学写作选拔”,将活动对象扩展为全国范围的高中生或该年龄段文学爱好者。
与此同时,这座城市的日常生活也充满了文学氛围。上海书展、思南读书会、“爱神文学沙龙”线下读书会……这些丰富、开放的文学活动面向大众,面向每一个潜在的文学新人,也为未来的文学写作带去了更多可能性。
全国独有的青年文学力量
在“发现”好苗子之后,也需要足够的耐性去等待开花结果。比如“文学百校行”里还有关键的一环,就是与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创意写作课程,邀请《收获》《上海文学》《萌芽》等刊物为青年写作者提供专业指导。
自2008年起,上海作协也出台了《上海青年作家“531”培养计划》,计划用五年时间,分三个梯队,建立一个规模在100人以上的青年作家方阵。这三个梯队分别是:45岁以下具有全国影响力、创作成绩显著的中青年作家;35岁以下崭露头角、创作势头活跃的文学新人;以及25岁以下热爱写作、具有相当潜力的青年后备人才。
经过近年的持续培育,上海已形成滕肖澜、任晓雯、走走、蔡骏、那多、血红、周嘉宁、王若虚、张怡微、甫跃辉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青年作家阵容。三三、王侃瑜、王占黑、王苏辛、徐畅、余静如等数十位具有相当潜力的“90后”文学后备军已经冒头。黄德海、张定浩、木叶、方岩、项静等数十位青年评论家队伍也实力强劲。这些青年批评家积极参与了青年写作者的辨认,既看到了新人的与众不同,又持续关注他们的变化与成长。
特别的是,上海不少青年作家同时涉及多种创作文体,在进行文学原创的同时,也做翻译、写评论,这种现象全国独有,也回应了上海曾经的文学传统和渊源。可以说,“上海青年作家”力量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支劲旅,在全国文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无可替代的影响。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