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展览|托马斯·萨拉切诺:科技融入艺术,唤醒环境认知
在托马斯·萨拉切诺看来,当代艺术的“未来”有多种,但最终目的应该是唤起人们对于环境和道德关系的进一步认知。
托马斯是一位集科学、建筑和艺术为一体的艺术家。2018年3月24日,其中国首展“托马斯·萨拉切诺:原地飞行”在上海复星艺术中心开幕,展览汇集了艺术家对于未来世界乌托邦式愿景的重要代表作品,并意图以此加强人们对环境与道德关系的认知。
托马斯于1973年出生于阿根廷图库曼市,现生活和工作于德国柏林。其科研式的艺术创作方式连接艺术与科学,创造出了结合自然环境和社会状态特点的生态空间。他与众多科学家携手合作,试图打破思想观念,突破材质的限制。
艺术家托马斯·萨拉切诺此次在复星艺术中心的展览则是关注地表上的空间,意图给予观者一场从微观世界至宏观宇宙的想象力之旅。
进入二楼展厅,观众可以看到艺术家以从云朵、泡沫和神经网络获得的灵感,并通过不同形状和几何的“飞行雕塑”和互动装置为观者营造出体验式的奇妙景象。
云之城,托马斯·萨拉切诺作品托马斯·萨拉切诺作品
“云之城”项目是由托马斯·萨拉切诺创建,目前仍在进行的开源、跨学科装置艺术项目。而在过去十年间,探索人类未来空中居住的可能性一直是其“云之城”项目的组成部分。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飞行装置无需发动机、燃料或太阳能电池等提供动力,而是利用阳光照射产生的热量和热力交换从而保持悬浮于空中。这是一种与地球和地球生物圈和谐共生,可持续的生活模式,也是对可持续空中居所的探索。
二楼展厅现场在二楼展厅中央,艺术家特别创作了上海城市天际线景观,意图将观众带到城市上空进行“原地飞行”。全新视角下呈现的模块几何体构成如云朵一般的雕塑,它们皆以天文景观和地点来命名,彼此相连,升起不同形状的帆,悬浮于空中。托马斯通过一系列的大型装置与小型雕塑,展示从肥皂泡、蜘蛛网、细胞结构和天文图中所汲取的灵感。
三楼展厅现场与明亮的二楼展厅相比,位于三楼的展厅则营造出了昏暗的环境,意图体现出一个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细胞和星球、蛛网和星系,也试图增强观众对微观和宏观世界关联的感知。而微观世界的代表“蜘蛛网”也正是艺术家的作品的灵感源泉。三楼展柜中的作品是其通过对蜘蛛网进行数字三维扫描研究,并制作的装置作品。
《混合的孤独半社会化》,蜘蛛网,2017托马斯·萨拉切诺告诉“澎湃新闻”,蜘蛛网是作品的灵感源泉,“或者说,这样一个巨大的关系网令我感兴趣、给予我灵感。以建筑师来说,我们从我们的蜘蛛网邻居(同一屋檐下)那里学到很多东西,例如结构反抗重力和抵抗元素。如今,它们的栖息地及系统已被打破,我们竟然忽略了实际上它们已经与我们‘同居’了数百年。”
为了使观众从展览中得到合适的观展体验,托马斯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扩大观众对世界的理解和互动,同时试图引入超越人类的观点和可能的居住地球的新方法。“正如生态人类学家蒂姆·英戈尔德的栖居观点。这也是为什么和蜘蛛一起‘工作’了如此多年。它们感知世界的方式与迄今为止人们感知周围环境的方式是如此的截然不同,”托马斯表示。
在艺术家看来,数据和技术领域在艺术实践中是有很大潜力的,“通过虚拟,可以实现与自然相对立的新视角,用此探索蝴蝶、石头、云彩或星星的‘生活’。 计算机和人工智能重新创造了一种人造的自然。而它本身就是活着的,以人们无法获得的语言进行学习和阅读自然。”
视界 270 光年,2016年托马斯·萨拉切诺告诉记者,“在工作室中,我们始终使用大量的技术和软件来生成的数据,并用来跟踪灰尘、扫描蜘蛛网、并通过气象数据预测进行气溶胶飞行。在这些过程中,我们总是与科学社区和一些机构合作,但目的却与科学不同,这是既可见的,又是不可见的。”
太阳能钟,2013除了天马星空的艺术作品外表,艺术家所创造的漂浮于空中,离地高空式的可持续生物圈令生活变得无地域、跨国界。例如“空气动力”就是一种蓄意的尝试,动员了来自各种非机构环境的制造者、学者、研究人员和梦想家来创造出更多可用的“工具”,以便人们了解在空气中生命所形成的基本条件。“我们渴望克服政治边界和燃料等问题。希望人们了解到空气是属于大家的,我们应该做的是相互合作,而不是利用和限制它。”
在托马斯看来,当代艺术的“未来”有多种,但最终目的应该是唤起人们对于环境和道德关系的进一步认知。
此外,在新展开幕的同时,以复星艺术中心为核心,复星基金会ANNEX项目空间首展“原素”、复星基金会公共艺术作品李明 《心渲染间》分别于BFC外滩金融中心的S1、S2大堂对公众展示。
展览“托马斯·萨拉切诺:原地飞行”将展至6月3日。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