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观察|艺术的“上海时间”:让美育更加纯粹

澎湃新闻记者 黄松
2022-11-25 08:25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来上海看展”,正日益成为公众体验上海的优选。

今年是上海美术馆迁址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龙美术馆等建馆十周年,这十年也是艺术走入公众的十年。上海现已形成徐汇滨江、外滩沿岸、虹桥地区等美术馆集群为代表。

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呈现真正纯粹的艺术与美育是美术馆的立馆之本,美术馆是非商业的、彰显学术的,给公众带去精神上的启发和享受,这是基础,永远不能变。未来,如何规范美术馆的运营、让行业获得良性发展,让艺术展馆更为“纯粹”地投入社会美育之中,上海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

由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和澎湃新闻联合主办的“画里画外——贺友直先生留下了什么”艺术对谈公众讲座,前不久在“贺友直百年诞辰纪念展”展厅

第四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周于近日落幕,博览会和交易之外,艺术周举办约130场艺术活动。多方力量促成了艺术系统和活动的运转,上海的海纳百川让东方与西方、传统与当代各种艺术形式交融。“来上海看美展”已经成为市民美好生活和游客体验上海的优选。

据统计,2021年上海市美术馆数量达到96家,举办展览950项和公共教育活动3953项,接待观众621万人次。

2022年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龙美术馆、OCAT上海馆建馆十周年。美术馆作为都市文化的缔造者和产物见证了上海艺术行业的发展,其中市民公众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肌理。面向公众的展览与艺术讲座在上海以一种极其丰富的生态而呈现,如在前不久,由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和澎湃新闻联合主办的面向公从的对谈式讲座“画里画外——贺友直先生留下了什么”在“贺友直百年诞辰纪念展”展厅举行。在贺友直先生原作的围绕下,对谈嘉宾从贺友直先生的艺术作品与人生谈开去,让广大观众能通过展览的解读再来看这位时代的巨匠为艺术留下了什么,让观众既面对原作,又直接面对策展团队与相关专家学者的讨论。

龙美术馆(西岸馆)

龙美术馆(西岸馆)展览现场

美术馆的十周年,也是艺术走入公众的十年

11月12日,龙美术馆推出“存在于世”“多重景观”两场十周年特展。在展览发布会上,龙美术馆创始人刘益谦回顾了从2012年的浦东馆、2014年西岸馆以及龙美术馆(重庆馆)的历程。“当年不懂美术馆的运营,所以我们摸石头过河,以机构模式运营,实实在在地走了十年。”在这十年中,他看到了中国公众对艺术理解的提升,更感受到了公众对民营美术馆的认可。龙美术馆是中国民营美术馆和经济发展的缩影。虽然有不少关于刘益谦在拍卖场上购入重量级作品的新闻,但龙美术馆的收藏并未真正梳理展出过,此次十周年特展艺术家名单一公布,不少业内人士便赞其丰厚,到了现场则不只丰厚,更赞其眼光。

两场特展以“人物”和“抽象”两个面向展出260余件(组)馆藏作品,作品包括绘画、装置、摄影等多种艺术形式,涵盖了高更、莫迪利亚尼、马格里特,吴作人、唐蕴玉、潘玉良、藤田嗣治、罗斯科、霍克尼、里希特、卡茨、葛姆雷,直至近年在纽约伦敦重要美术馆举办多场巡展的詹姆斯·马歇尔和备受潮人追捧的乔治·康多、加藤泉,以及刚刚故去的皮埃尔·苏拉吉,而且展出的多为艺术家代表作。其中一些曾在龙美术馆办过大展,有些则大抵可以从作品信息中得知是由拍卖行或画廊购入。刘益谦和王薇也坦言,十年来龙美术馆在业界获得了尊重,也让他们有了获得好作品的资源。

阿梅代奥·莫迪利亚尼(意大利,1884-1920),《宝丽特·茹丹肖像》,约1919年,布面油彩100.3 x 65.4cm。“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展品。

常书鸿(中国,1904 - 1994) ,《姐妹俩》,1936年,布面油彩,164 x 130cm。“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展品。

今年也是苏州河畔“OCAT上海馆”建馆十年,2012年9月,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OCAT)上海馆落址于原闸北区文安路30号,具有百年历史的原中华实业银行货栈一层,由此起步至2019年搬迁至曲阜路新空间。作为全国首家致力于媒体艺术和建筑设计方向展示、研究和收藏的美术馆,OCAT上海馆建馆十周年特别项目“10×10:一个机构的图像记忆”在西岸博览会呈现,展览项目邀请2012-2022年间合作过个展/双个展项目的艺术家(包括杨福东、杨振中、耿建翌、安东尼·蒙塔达斯、张鼎、王郁洋等),将过去十年展览中的代表作品被重新集结,不仅见证了OCAT上海馆与艺术家之间的友谊,也将直观回溯一个独立当代艺术机构的成长脉络。

OCAT上海馆新址,位于曲阜路的一处下沉广场。

对于最初OCAT上海馆的规划,馆长张培力在西岸博览会论坛上回忆,“当时我与团队的人说的,我们能有一天做一天,能有一年我们做一年。不期待长命百岁,但存在的每一天、每一年我们要做有价值的事情、有意义的事情。从这点看,我应该是满意的。”张培力也谈到了团队的共识,尊重策展人、尊重艺术家、构建收藏,“更寄希望于OCAT上海是一个当代艺术发生的现场。”

今年也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开馆十年。回顾PSA的十年,百余场展览与深度机构合作,逐渐形成自己的路径——以“上海视角”讲述着当代艺术和城市文化、也唤起世界范围内的全新思考。

黄浦江畔,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远景

“耿建翌作品回顾展‘他是谁?’”现场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供图

11月9日,“耿建翌作品回顾展‘他是谁?’”在PSA开幕,这场耿建翌辞世五年后的回顾展也是其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展览。他生前的朋友、学生汇聚一堂想象、接近这位被他们称为“老耿”的老友。展览由凯伦·史密斯与杨振中任策展人,他们与耿建翌有着二三十年的情谊,杨振中还是耿建翌的学生;特别顾问张培力更是与“老耿”共同成长的挚友。他们策划并非普通意义上的展览,而是一次对老友回忆,“我觉得老耿是一个非常丰富的人,在很多人眼里有很多不同的面向。所以我担任策展人诚惶诚恐。”杨振中说。在展览开幕现场,张培力谈到耿建翌更是几度语塞。与平常艺术家个展或回顾展主要展出作品不同,在对“他是谁?”的追问中,带着无边的情感。

虽然当代艺术家的成功也暗含着其商业上的成功,但耿建翌以及之前在PSA举行的多场艺术家个展,透着的是艺术的纯粹。

再看刘益谦在龙美术馆十周年上的发言,他说:“做美术馆最初源自对艺术的热爱、对于如何做美术馆,我的想法是——做一家纯粹的美术馆,希望未来十年、五十年依然脚踏实地,把中西方好的艺术,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

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展出的保罗·高更(法国,1848-1903)《戴花的年轻人》,1891年,布面油彩,45.4 x 33.5cm

其实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纯粹”是美术馆根本,但要真正做到并不容易,上海美术展馆这些年的探索,让人看得到其中的更开阔的视野与目标。

区域联动,感受多层次艺术氛围

以2014年落地徐汇西岸的龙美术馆为始,西岸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打造了一片艺文生活区域。当然这条艺文线索沿着黄浦江流淌至外滩。2010年开馆的外滩美术馆是上海乃至中国民营美术馆的先行者之一,美术馆的存在构筑出外滩源一带多元的生态。

上海外滩美术馆,原为1932年竣工的亚洲文会大楼。 上海外滩美术馆 供图

目前,外滩美术馆年度特别项目RAM Highlights第五季“The Good Life”(美好生活)依旧在进行中,每每周末,总能看到背着环保袋的年轻人拿着“美好生活手册”(活动时间表和导览册)穿梭于外滩源老建筑之间,美术馆也以此项目与艺术家、公众共同探讨“美好生活”的话题,重新思考美术馆的社会性以及它与不同社群之间的关系。外滩美术馆内则刚刚开幕了“郑明河:夜游”。

此外,由美术馆所在区域延伸出贝浩登、阿尔敏·莱希、里森、德玉堂、蓝骑士等画廊均呼应艺术周推出代理艺术家新展……多场活动叠加,黄浦区首次推出“艺术外滩”2022外滩国际艺术周系列活动。

外滩的万国建筑群,其中外滩3号中的沪申画廊创立于2004年,也是最早来到外滩的艺术空间。

在外滩的万国建筑之中,东一美术馆的“乌菲齐大师自画像”和久事美术馆“莫兰迪展”开幕以来一直持续吸引着公众的目光。其中“乌菲齐大师自画像”云集了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藏画家的自画像,除了拉斐尔、伦勃朗载入美术史的自画像外,展览中有太多值得讲述的作品。比如画下《马拉之死》的路易·大卫40岁的自画像。在美术史上,他的一生与法国大革命相连,他画下了大革命的胜利、“雅各宾派”的陨落,还为拿破仑缔造英雄的图像。而在自画像中,大卫注视着镜子、捕捉自己外貌的每一处细节,包括26岁时击剑在右脸留下的疤痕,他的眼中又隐约带着不安的情绪。这样一件自画像让艺术名作背后艺术家的形象忽然鲜活。展览中另一件令人意外的作品是莫兰迪的自画像,这也是绝大多数人第一次看到瓶瓶罐罐以外的莫兰迪。若想看莫兰迪标志性的瓶罐组合,久事美术馆“莫兰迪展”让人过瘾。展览最后一部分,莫兰迪晚期一众炉火纯青的作品一字排开,似乎由颜色的微妙走入了艺术家微妙的内心。莫兰迪作品让人惊喜之处更在于,虽然展出作品的尺幅、构图、气质如此相似,却丝毫没有给观者倦怠感,每件作品都能读出感动。

正在外滩东一美术馆展出的世界名作“乌菲齐大师自画像”

相比过去所谓大师展,以一两件重要作品作为噱头的做法,这两个展览可谓诚意满满。东一美术馆源于天协文化公司,2011年由毕加索展开始,此后推出一系列印象派展览。2019年,与新华发行集团租赁中山东一路1号久事国际艺术中心一至三层楼面并成立“东一美术馆”,此后举办了日本浮世绘展、“意大利卡拉拉学院藏品展”和“法国现代绘画展”等,此次自画像展是东一美术馆与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的“五年十展”合作计划之一,从单个展览的引进,到与西方大馆签订合作协议、获得国外美术馆如此体量的借展支持,也足见美术馆的自我完善和提升。在文化和旅游部2020至2021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项目评比活动中,东一美术馆和西岸美术馆一起,首次在国家级评比中入选。

2020年,莫奈画作来沪期间,外滩东一美术馆外的看展人群。

之所以民营美术馆愿意斥巨资引进展览,一定程度上也源于公众对于艺术的关注。2011年在办毕加索展时,买票参观的人大多是艺术从业者或艺术院校的学生,但如今随着公众审美意识和美育观念的提高,看展览成为公众休闲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外地来沪的观光客也会将参观美术馆列入行程。公众愿意购票看展,也反向促进了美术馆做展览的动力。

除了众多艺术展览外,“艺术外滩”还在艺术周期间推出“行走艺术外滩”系列产品等,将艺术融入外滩独特的建筑、历史、文化,体验沉浸式解谜、实景艺术探索。

在上海最老牌的艺术园区M50则推出了“M50上海当代艺术周”,多家画廊展览在周末集体开幕。

2022年,第三届“M50上海当代艺术周”现场。

穿行于M50老厂房之中,能感受到不同的艺术氛围。比如在一个展览中碰到了熟人会结伴去另外一间画廊,再遇见不同的人、又将获得不同的推荐、走入不同的画廊、看到各类作品。加之不少艺术家工作室就在园区之中,在展览中偶遇聊到兴处,邀去工作室看其正在创作的作品……这种随性是美术馆展览无法类比的,这或得益于艺术季项目整合园区资源,让参观者获得更多。据悉,M50艺术周所有展览展期将持续一个月,为观众提供了充裕的观展时间。

目前,上海已形成徐汇滨江、外滩沿岸、虹桥地区等美术馆集群为代表。沿着苏州河,艺术也正在萌发,除了M50外,OCAT上海馆和UCCA上海馆一带曲阜路的华侨城也呈现出画廊开始聚集态势。

不过,在区域联动中,组织者往往冠以“元宇宙”“NFT”等时下热词吸引关注,但也许真实艺术带来的将是比“元宇宙”更直接的感动。

    责任编辑:陆斯嘉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