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看上海的人|丁乙:用十字画出一座城
丁乙(Ding Yi)出生于上海,是中国当代抽象艺术家、策展人。整个上世纪80年代,丁乙都在上海学习美术,从80年代后期开始,丁乙就将 “十”字以及变体的“X”作为他绘画作品中最主要的视觉符号,并将系列作品“十示”坚持了三十多年。在本次《Jasmine Lounge》的镜头下,主理人庞洁和丁乙在上海徐汇西岸滨江进行了对谈,讲述了上海的城市工业化发展对丁乙抽象艺术创作的影响。
庞洁和丁乙在上海徐汇西岸
自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创作“十示”系列抽象艺术作品,丁乙认为抽象艺术就是为了打断所谓的历史性生活叙事,而用理性的、冷静的、符号化的线条进行创作,本身就是一种工业化。“九八年开始 ,上海经历了一种巨变,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那你就想把这一段的历史保存下来。”丁乙说。
丁乙,《十示 1994-21》,1994, 亚麻布面粉笔、炭笔,140×160cm。图片提供:丁乙工作室。©丁乙。
丁乙,《十示 1998-8》,1998, 成品布面丙烯,140×160cm。图片提供:丁乙工作室。©丁乙。
丁乙,《十示 2007-10》,2007, 成品布面丙烯,200×280cm。图片提供:丁乙工作室。©丁乙。
学生时代的丁乙喜欢画上海的街区和弄堂,其中的透视感深深吸引了他,使他喜欢上了一种理性的抽象。“十示”的来源就是丁乙曾经在玩具厂做设计师时,发现十示线是用来定位印刷的尺寸,因而将其应用到绘画中。最初开始画 “十示”作品时,丁乙最大的理想就是要成为一个形式主义画家。“因为把内容抽掉了,你只有形式,形式里面它有很多。”他说,“可以包含着思想,可以包含着所有的比如说技巧、激情,包括情感等等。”
丁乙,《十示 2010-16》,2010, 布面丙烯,140×200cm。图片提供:丁乙工作室。©丁乙。
丁乙,《十示 2021-7》,2021, 椴木板上丙烯木刻,120×120cm。图片提供:丁乙工作室。©丁乙。
丁乙,《十示 2022-16》,2022, 椴木板上丙烯木刻,360×480cm。图片提供:丁乙工作室。©丁乙。
丁乙身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作品享誉全球,早在1993年威尼斯双年展,丁乙就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家被选入,而他本人却从未离开过上海。上世纪80年代,受到改革开放的影响,丁乙在学习时看到了西方艺术发展的脉络和体系,逐渐认识许多西方艺术家,也更加了解西方美术馆系统的运作方式,从而补足了因没有留学而造成的西方视角缺失。
丁乙在上海徐汇西岸
近年来,疫情肆虐对世界的冲击和改变也引发了丁乙对生命价值、世界格局以及自己的艺术与世界的关系的思考。丁乙的父亲在疫情时期过世,他也在想,当人生碰到某些不可改变的事实,该如何去处理。作为艺术家,丁乙认为他需要站在矛盾的最前线,才能够有更深刻的反思,从而去关注社会进程中的更多事物。
庞洁和丁乙在艺术家工作室
庞洁和丁乙在艺术家工作室
今年,丁乙分别在西藏和青岛两处举办了个展。西藏的展览叫《十方》,用自然和宗教与文化两个方向展示浩瀚的藏文化,将自然之美浓缩成八幅珠峰的绘画作品。而青岛的展览办在海边的西海美术馆,将海景部分纳入展厅,形成一种流动而固定的画面。丁乙说:“因为在同一年,它(两地的展览)需要有一种宏观的联结的部分,这个联结的部分实际上是星辰。”
丁乙,《草图13件》,1987-1989, 纸上丙烯、铅笔,94×144cm。图片提供:丁乙工作室。©丁乙。
丁乙,《禁忌》,1986,布面油画,84×84cm。图片提供:丁乙工作室。©丁乙。
在对谈的过程中,庞洁和丁乙走到了西岸美术馆。丁乙谈到,上海作为超大型城市,需要多种不同文化来填补休闲时间,而美术馆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而是一种能够引人深思的常态。而所谓的美学教育,关键在于能否看到原作,原作与印刷品的差异就在于前者更能震撼人心。“生活在上海这座城市的一种幸福,就是不出家门,其实可以看到世界。”丁乙说。
关于《Jasmine Lounge》
一档由庞洁主持的人文对话节目,从艺术到文学、音乐到时尚、电影到建筑,与名人大咖深度对谈,以独具匠心的视角,展开最具烟火气的对话。挖掘深藏于这座城市的宝藏,呈现当下激流勇进的“上海时代”。它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更是上海与世界的对话。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