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口述中国|雄安⑥“小一代以后上大学不用远走,越来越好”

杨卫民/口述 张秀红、王叶采访整理
2018-04-13 16:04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编者按】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三个县城及周边部分区域合并,成立又一个具有全国意义的国家级新区,以雄安新区命名,并将其定位为一项具有重大历史性战略选择的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今年4月1日,雄安新区迎来设立一周年纪念日。这片沉寂多年的土地,这3座原本不为人知的小县城,长期以何种形态存在着?这里的人们平时过着怎样的生活?在宣布成为国家级新区之后,他们经历了什么?新区规划范围内的居民和村民们,对未来的生活和变化有着怎样的感受和期许?

澎湃新闻请讲栏目陆续刊发一组深入雄安新区访谈实录。该组访谈出自2017年7月中国传媒大学雄安新区发展研究院教师与百名博士入村开展的长达2个月村史调研和整理。采访对象包括当地农户、渔家、手工业者、民间技艺传承人、企业管理者、教师、医生等100余人,调研组走访了28个村庄、15家企业。调研成果最后收录在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的《雄安新区发展研究报告》第三卷中。

澎湃新闻经中国传媒大学雄安新区发展研究院授权刊发部分访谈内容,以飨读者。今天我们刊发的是容城县晾马台村村民杨卫民访谈。

2017年5月26日,调研小组清晨出发,前往容城县晾马台乡晾马台村进行走访考察。晾马台村位于容城东部,津保公路南2公里处。全村共有1100多人,近250户,耕地面积1410亩。晾马台村主导产业为种植业和布匹加工业。当地的历史古迹“明月禅寺”就位于晾马台村西北角的晾马台遗址土台上,相传这片高地曾是尧舜祭天的地方。后来武则天在此台上修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使用印度佛教艺术的寺庙,并亲自提名“明月禅寺”。现存的明月禅寺虽是20世纪90年代重建而成,但由于历史悠久,文化影响广泛,当地仍有不少村民信奉佛教。我们到达明月禅寺这天正好是农历初一,寺庙香火正旺,不少虔诚的村民正在供奉香火,寺庙前的千年古树上挂满了祈福用的彩带。不同于容城其他乡镇,明月禅寺为晾马台村带来一丝古老与神秘的气息。

走进晾马台村我们才发现,明月禅寺与佛教文化并没有禁锢这里的发展,村民的新居、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小孩子的玩具,处处都体现着新农村与时俱进的发展状态。村支书脑血栓后遗症使得右腿行动不很方便,他骑着电动三轮车带我们走访了当地的背包制造业大户杨卫民。

采访地点:雄安新区河北省保定市容城县晾马台村村民杨卫民家中客厅

采访时间:2017年5月26日09:00-10:00

采访对象:晾马台村村民杨卫民

采访人:张秀红、王叶

整理人:王叶

2017年5月26日,调研小组来到晾马台村明月禅寺。

问:您的生日,出生地?

杨卫民:户口本上是1974年,晾马台村,本村人。

问:您有几个孩子?

杨卫民:三个,两个姑娘一个小子。大女儿19岁,二女儿13岁,儿子才5岁。二女儿读书呢,大的不读书了,已经在村里幼儿园上班了。二女儿今年下半年该上初中了,成绩特别好,老是第一,现在是上六年级了,我拿奖状你看看。

杨大哥的小儿子十分可爱,活泼好动也不认生。

问:咱们晾马台村多少人啊?小学、幼儿园情况怎样?

杨卫民:大概1100人左右,有小学,也有幼儿园。幼儿园老师有两个,村儿小,中午接孩子回来吃饭。

问:上初中要到县城里上?

杨卫民:咱们这儿有所中学,隔壁村儿有所中学,还有个私立的鹏城中学,现在规模也不小,这个中学回回考试老是名列前茅(在中考里)。学费大概每年七八千,不算吃喝、学杂费,还行。将来我女儿也打算上鹏城中学。

问:您现在收入怎样,建这么漂亮的房子?自己办的企业么?

杨卫民:就是做点背包生意。也算是哥仨一起加工,几个人凑一块,做点活儿。工人就是他们几个人(指向院子),挣得多多做,挣得少少做。厂房就在院子里,机器响的就是,一会儿过去看看。

问:您家里的地还有么,有多少亩?种地影响您现在搞副业么?

杨卫民:地还有,每人一亩。种地不影响,现在种地都是机械化,正常时候都不下地了,天太热。种地成了副业了。

问:现在村民有个头疼脑热的,看病方便么?疑难杂症,大病呢?有没有医保,报销手续复杂么?

杨卫民:就近明月禅寺对过儿,有个村里的卫生所,挺方便的。大病一般到容城县城,医保可以报销。手续也不算特别复杂,都是正规的,挺顺当的。报销的话,咱们县乡级医院,百分之80到85;县里可能是75%,我也没注意,只是听说。

问:现在家里面有车吗?自己开车出去吗?

杨卫民:有一个货车,6、7年了,小面包,可以坐人也可以载货。出去自己开车多,老娘们(妇女们)出去玩儿就坐公交车。公交也挺方便。我经常往容城,白沟,桥南市场那边跑。养车一年是2千来块钱,油钱我也跑不太多,一年就是6、7千公里,油价5元、6元来钱一升。

问:您生产背包的原料从哪儿进?利润呢?

杨卫民:原料不是我自己的,是给别人做的,来料加工,挣个加工费,复杂点儿的包加工费6块多,不复杂的5块多、4块来钱。包的利润反正也不是太高,也能维持生活,一个包4、5块钱,最多6块5。一个包到市场上30多块,我听他们念叨。我给东北的加工,他在白沟自己买的房,自己做,在白沟呆了5、6年了。

问:他有品牌吗?有自己的商标吗?

杨卫民:我真没寻思过他这个商标。也不用给他打商标,不用给他打,他自己回去装外面的包装袋,因为我们只管做好了背包,他还要拉到别的地方去给染一下,洗一洗,再晾干,再自己打包装,我们不管包装。他在网上卖,网店出售,也批发,在白沟的箱包市场大厅也有摊位。我自己想过搞网上卖,但是我对电脑不太精通。有培训,有人手把手教,我也愿意网上卖货。村里年轻一点儿的也有网上卖的。村里都卖玩具、动物和箱包。

杨大哥的背包加工厂房,工人正在进行背包加工,杨大哥自豪地向我们展示背包成品。

问:咱村里有没有做服装的?

杨卫民:做服装的以前有,现在没有了,八几、九几年有。

问:您家里旅游是经常旅游还是偶尔旅游?

杨卫民:偶尔的,夏天热的时候,去白洋淀玩儿,带小孩儿玩儿,开车去。远点的我想去天津玩儿玩儿,去海边,坐高铁。到天津40分钟左右,咱们有高铁,还不通北京,70分钟在保定转。

问:村里结婚的风俗是啥样?彩礼钱要多少?

杨卫民:一般礼金100块钱,关系好点儿的200块钱。结婚大小礼一般是6万到8万,彩礼有八万八的,取个吉利数。三金(金的戒指、耳环、项链)、家电现在不兴,都自己买。我结婚20年了,我媳妇是白洋淀的,结婚要了9000。陪嫁女方钱多就多给点,要没有就不给,买点东西。前几年娶媳妇女方得买车,现在连车都不买,男方买,(风俗变了)。男方得有房有车,钱还不少要。办个婚礼也是各出各的,比方说咱们25、26号办婚礼两天,女方25号办,男方26号办,先是女方办,第二天男方办,起早把女方接过去。吃饭钱,三百多块钱一桌,不算烟酒,现在物价挺贵,一桌八九个人。

问:村里红白喜事、婚丧嫁娶、孩子满月等,有什么风俗没有?

杨卫民:生孩子,关系相当不错的买点补品送点钱,100块钱。咱们主家,过12天请大家伙乐呵乐呵。办满月,不办百天。12岁,圆锁(圆锁是地方性一种“成人礼”仪式。)也不办。一般家里人过生日家里买两条鱼,蒸蒸馒头,吃长寿面。

:咱家里一个月花销平均大概多少钱?大头在哪?

杨卫民:两、三千。大头就是吃饭、电费水费、手机费、网费等等,我这个孩子还喝奶粉,奶粉一共喝了4万多块钱了。

问:咱们村支书、村长的选举都是全民参与吗?

杨卫民:基本上都参与,一千多户人,七百多选民,基本差不多都参加,在百分之九十以上。支部选举也是按照上级的政策挺正规的。搞两推一选,全体党员选,村民代表推荐。村委会选了两个,一个村长,一个委员,没有副村长。加上支部委员,有五个。都有数量要求的,2000户以上的可以达到5个。

问:村里的大姓是什么呀?有没有位高权重的老人家?邻里关系,婆媳关系呢?

杨卫民:王、张。没有(形成家族)。邻居和睦,关系都挺好。我们这个村还是挺正规的,没有什么打架斗殴的。婆媳之间、妯娌之间,有矛盾也很少。丈母娘都没有跟女儿女婿一起住的,一般跟儿子一起住。过去有矛盾,现在条件好了,也没有矛盾。

问:新区在筹建过程中,您有没有什么想法,包括您的企业有什么担忧,有什么期盼?

杨卫民:没有,就是说咱们盼着越来越好,这是最大的一次转折,特区人民生活肯定是越来越美好,尤其是小一代,以后上大学不用出家门口。高等院校、医院,咱们雄安新区肯定都有,我感觉。

问:将来服装、背包产业,会不会波及到您,有什么考虑没有?

杨卫民:咱们做这个活儿没有污染,要是有污染咱们肯定是不干了,争取别的项目。以后背包生意能做咱就做,不能做,新区建成了我们再谋划别的事。犯错误的事咱们都不能干,特别是大气污染,涉及到污染咱们绝对不能干。

问:拆迁呢,宅基地征用,有什么想法和担忧?

杨卫民:我也没有什么担忧,国家不会叫老百姓吃亏,但是咱们也不要额外的争取,国家会有标准,我们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呗。习总书记、党中央在咱们容城建雄安新区,千年大计,从各方面肯定是越来越好,有铁路直接去北京,多好。

问:您这个大院子,面积有多少?

杨卫民:东西26米,南北是11.5米加2.6米,再加个8米。没盖二层,上面还一层彩钢。

采访中(从左至右依次为村支书、杨大哥、张秀红老师)

【调研思考】

初见杨大哥,我们就觉得他是一位十分热情的村民。杨大哥家宽敞明亮,正对着大门是大幅瓷砖拼贴的影壁,明亮的厅堂,宽阔的宅院,让我们耳目一新。影壁上瓷砖拼贴的“幸福家园”几个大字映衬着杨大哥一家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家居宝地财源旺,富水长流幸福家”14个金色的字被刻在墙面中高山流水的上方,与竹子、小桥一起迎接宾客的到来。走进客厅,正对屋门的大幅毛主席像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我可崇拜毛主席,以前就挂,现在换了个大的!”提到主席画像,杨大哥显得很兴奋,与我们一遍遍地强调他对毛主席的敬畏之心。毛主席画像旁边是一副印有“家和万事兴”的彩图,客厅里沙发彩电应有尽有,散落在地上的小玩具更让我们感觉到家的气息。

杨大哥家庭条件尚好,给儿女花钱一点都不含糊,“我这个儿子奶粉喝了4万多块钱了”杨大哥说。他的大女儿在幼儿园上班,小女儿还在上学,虽然私立中学学费不便宜,杨大哥还是很支持孩子们将来能去私立学校上学。说到自己的孩子,杨大哥分外骄傲,他说二女儿成绩特别好,老是考第一。杨大哥还特意从里屋找出一叠奖状向我们展示,科技创新奖的字样格外显眼。这次走访我们并没有见到他的两个女儿,只有杨大嫂带着小儿子在家。我们交谈过程中,杨大哥的小儿子好奇地看着我们,一会儿爬上椅子,一会晃晃客厅中央的躺椅,并不认生,十分活泼。看到我们在给他的小儿子拍照,杨大哥笑得十分开心。而提到新区建设,杨大哥首先想到的也是自己的儿女:“这对我小孩好啊,能上好学,长大了还好找事做。”重视子女教育,规划孩子未来,淳朴的杨大哥同其他村民一样总是将孩子们的事情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

关于生活问题,杨大哥从来都不担心。村里有卫生所,看小病都挺方便,大病去容城县医院。虽然没有经历过医保报销流程,杨大哥还是认真地告诉我们,办事顺当,手续都正规。杨大哥家里有面包车,出门办事十分方便,家里的女人们出去玩也能坐公交车,公交站设置也很方便。养车的费用对他来说不是什么大问题,日常办事、偶尔带孩子出行旅游,每年跑6、7千公里也不是大数目。听杨大哥说现在村里汽车和农用车的普及率比较高,再加上公交车,村里乡亲去什么地方都方便多了,对于未来,他们也期待着高速公路、高铁的通车。新农村的发展速度几乎超出我们的想象,跟随着国家大事、千年大计的脚步,晾马台村村民的生活也将更加美好。

杨大哥兄弟三人一起经营背包加工生意,向我们展示加工好的背包时,他的言语中透露着自豪。晾马台村的产业发展处处透露着一个“新”字。对于杨大哥来说,传统农村种植业已经不是他的主业,新农村逐渐发展,机械化普及度高,村民都不下地了。农村淘宝的宣传标语在村子里随处可见,附近也有大型的电商基地,有些村民还报名参加了新型电商培训学校。提到线上销售,杨大哥十分感兴趣,他想扩大产业规模,又有点不好意思的说:“这个好啊,我想学,就是我们书读的少,对电脑搞不清楚,要是有人教就好了。”对自己经营的生意,杨大哥看得很远:“产业转移是肯定的,但是应该会是美好的,国家肯定让老百姓生活条件更好嘛,我们不吃亏也不多争,自己这个(产业)干不了,也可以谋划点别的事。”“但是大气污染的事我们肯定不能干,我们得遵守标准。”他又补充道。

返程的路上,我们见到了一户村民为娶媳妇而新建的二层小楼,从外面看房子已经建成,透过塑钢窗户可以看到还未装修的房间敞着大门。“4月1号通知下来,这就都停了。”村支书的语气中透露着些许无奈,“不过大家都有地方住”他又补充道。面对着即将到来的新区建设,晾马台村民都有着美好的期望,他们也许还说不清宏观政策的规划与发展,但是他们有着自己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期盼。坚定的信仰、淳朴的民风使他们仍然不急不躁,面对这样的村民,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本文标题为编者所加,原题为:“华北平原腹地上的新农村——访容城县晾马台村村民杨卫民”)

    责任编辑:田春玲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