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观察|艺术的“上海时间”与海纳百川的胸襟

澎湃新闻记者 黄松
2022-11-18 09:22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以“全球艺场 上海时间”为主题的第四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周近日落幕。

从外滩东一美术馆展出的拉斐尔自画像、梵高画作,再到上海博物馆新宣布的“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以及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的海派绘画研究大展,直到西岸艺博会呈现的一系列当代艺术……在一场场艺术展览和展会中,“上海时间”里一直有着一个清晰的主线,那就是百年来上海一以贯之的海纳百川的视野、兼容并蓄的胸襟。

从上海浦东美术馆看外滩

11月7日,上海博物馆宣布了“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的展览计划,这如同一个序幕开启了此后一周上海这座城市对艺术的关注和讨论。次日,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二十世纪前期海派绘画研究展”,周三荣宅“太湖”、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耿建翌作品回顾展”,周四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推出“她们与抽象”、加之西岸博览会和Art021艺博会同日开启,周六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周日上海昊美术馆“乌雷:无量之物” ,以及“M50上海当代艺术周”“2022外滩国际艺术周”……让人无论身在何处,都处于“艺术的上海时间”。

梵高《长草地与蝴蝶》,上海博物馆“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即将展出。

艺术博览会:线下线上的交易和展示

交易是“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周”的主体之一。11月10日,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落下帷幕。消费品展区的文物艺术品板块,佳士得、苏富比、富艺斯等9家境外展商的37件文物艺术品达成购买意向,总成交额达4.9亿元人民币。在达成购买意向的展品中不乏中西方艺术家精品之作,比如张大千的《摩登女郎》、黄宾虹的《苕溪渔隐》、夏加尔的《巴黎的天空》、蒙克的《藤椅上的模特》等。

2022年,第九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简称“西岸博览会”)现场

今年是收藏品及古物类展品“5件免税”政策落地实施进入第三年,文物艺术品进境展示销售已呈现常态化。交易周开幕式上,苏富比正式宣布中国内地总部落户上海,佳士得宣布2023年上海拍卖计划,富艺斯作为中国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博览会参展机构与主办方签署合作协议。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周已经成为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重要一站。

今年交易周期间,有五场艺术博览会在线上线下举行。其中备受关注的西岸博览会和Art021虽提前落幕,但从VIP首日的人气和交易数据来看,让人感到了一次艺术品交易的集体回归。

西岸艺博会第一天就完成了近亿元的销售业绩,A馆90%以上画廊实现首日销售,多家蓝筹画廊首日销售突破千万元。ART021多家参展画廊在VIP首日销售超过半数,部分作品开幕前即完成预售。近年,愈发年轻化的藏家群体及巨大的消费潜力使参展画廊备受鼓舞,进一步看好和加码上海艺术市场,“上海平台”效应持续放大。同时,政府层面从文物艺术品进境报关、仓储物流到保税展示、留购清关,已经形成一套完整规范化操作细则和常态化工作机制,以精准、高效的“上海服务”给予画廊展商足够的便利。

西岸博览会现场

在全球范围内,因为疫情停滞了近两年的各类线下艺博会在今年爆发,伦敦弗里兹、巴塞尔艺术展新成员“艺+巴黎”在欧洲引起不小反响。嗅觉灵敏的艺术品经销商自然不会错过亚洲这片热土,且在亚洲多点开花,今年9月首届“首尔弗里兹”的举行,将首尔列为亚洲的又一前哨。香港、上海、新加坡、韩国新的艺博会和画廊的兴起,使亚洲的艺术市场变得更加国际化。尤其近十年来,美国和欧洲等传统市场复苏较弱,但亚洲,尤其是中国市场的快速增长弥补了欧美市场的疲态。

西岸博览会现场

上海的两大展会也在逐步提升。以第十个年头的Art021为例,十年见证了参与机构从29家增加到近200家,当代艺术走向公众、乃至公众参与艺术品收藏的全过程。比Art021小一岁的西岸博览会亦是如此。自2014年创办起,便以高品质吸引蓝筹画廊汇聚,公众在此常常能接触到国际艺术的最新脉搏。除了两场国际博览会外,“艺气风发”第八届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将在上海海派艺术馆展出至11月30日。

当然,因为疫情之下的不定因素,不少画廊也将销售衍生到了线上,甚至表示:“微信对于挖掘亚洲的千禧一代和 Z 世代艺术品藏家特别有用,他们的购买帮助保持了艺术品市场的繁荣。”

Art021外景 2020年

线上交易也成为本届交易周亮点,首届一条线上艺术与设计博览会是国内艺术市场首次完全基于线上的博览会,近30家国内外顶级画廊参加,呈现300余件精选作品,交易周期间销售已过千万。直播也成为介绍艺术家作品的重要途径。

相比线下,线上并不完全能帮助画廊分析藏家对艺术家和艺术品的反应——它只是在每个帖子下方显示观看次数和点赞数。但这些信息让经销商能够了解哪些艺术家或风格受到关注,或者哪些作品被忽视,可以帮助画廊规划未来的项目。

美术馆大展:近现代与当代艺术的群像和个案

提及上海艺术的源流,“海派绘画”总是绕不开的话题,但“什么是海派”却一直是晦涩不明的问题。中华艺术宫11月8日开幕的展览,“历史的星空——二十世纪前期海派绘画研究展”以大型特展形式梳理了海派绘画的源流,试图回答“什么是海派”,并阐述了海派绘画的形成和上海这座城市发展的关系。

近代美术史上赫赫有名的“海派四杰”(虚谷、任伯年、吴昌硕、蒲华)、“四任”、“沪上三熊”,以及黄宾虹、徐悲鸿、刘海粟、潘天寿、吴湖帆、林风眠、张大千等大家的作品。纵观整个“海派”(其时间从1840年开始算起,一直延续到1949年后),能感受到传统与现代视觉文化在画家笔端的流转。从早期寓沪的画家将浙派、吴门画派等绘画风貌带到上海,相互碰撞融汇,使之逐渐适合上海市民阶层审美需求,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与现代化城市的建设对于画家的创作题材的影响,再到画派绘画对全国,乃至日韩的影响深远。展览勾勒出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各种艺术样式在此地融汇的途径。

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历史的星空——二十世纪前期海派绘画研究展”

1940年代上海的月份牌摊照片,“历史的星空——二十世纪前期海派绘画研究展”展品。

张善孖《千春图轴》,“历史的星空——二十世纪前期海派绘画研究展”展品。

今年也是一代连环画大家贺友直诞辰百年,由中华艺术宫联合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北京画院、澎湃新闻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小人书大智绘——贺友直百年诞辰纪念展”目前在展。贺友直是一个特别的案例,他从海派传统中走来,在“小人书”中绘出一片天地,又用画笔表现出最实在的上海生活。虽然贺友直一直以画“小人书”自居,却当之无愧为“海派大家”。上海还有一位极其低调而简淡的92岁老人——薛邃,个展正在上海大沪联合艺术空间举行,其作同样体现了海派艺术的开阔与底气。

《白光》,“小人书大智绘——贺友直百年诞辰纪念展”展品

薛邃《听蕉图》纸本水墨

时间指向当代,来自美国的艺术家Michael Wang以“太湖”为线索,关注气候变化、物种分布、资源分配等当下问题。展览的举办地荣宅建于1918年。中国传统的赏石文化、荣宅的华丽装饰、艺术家与同济大学学生合作研究带来的当代艺术作品,构成一种特别的语境关系,串联起过去的文化记忆与当下的现实思考。

荣宅展览,Michael Wang“太湖(太湖石)”系列。主办方供图。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耿建翌作品回顾展‘他是谁?’”,是对于个人的追忆和回顾,更是对于“85新潮”以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进程的回望。展览中耿建翌1985年的绘画作品已经出现了不同于当时流行的俄罗斯巡回画派的新语言。让很多人看到了绘画新的可能性。展览并没有以时间或媒介为线,而是以耿建翌提出的“百分之五十”(即艺术家只做一半的工作,剩余部分留给观众或参与者完成)的概念切入。展出《自来水厂》《表格与证书》《他是谁》《没用了》等观念和录像作品。这些作品创作于二三十年前,但在今天看来,其观念依旧是新鲜的,甚至依稀能感觉到,如今当代艺术家作品所要传达的观念,耿建翌早已经“玩”过了。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一楼大厅呈现的特别项目《自来水厂》(1987/2022)

“耿建翌作品回顾展‘他是谁?’”现场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供图

但到了耿建翌创作的后期,他似乎对纸本产生了兴趣,2016年他受邀前往日本一家造纸厂进行创作,由此引发出对手工、材料、观看和阅读方式的研究,也让人感受到一种对文化本体的回归。

在上海艺术周期间,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推出“她们与抽象”也备受关注。作为国内首个聚焦女性抽象艺术家群体的专题展,展览追溯由女性艺术家视角书写的西方20世纪抽象艺术史,将一些鲜为人知的艺术家的作品呈现于世人眼前,重估女性对抽象艺术的重要贡献,将艺术史中曾经陌生的面孔呈现在观众面前。

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推出“她们与抽象”展览。

维拉·帕加瓦,大城市,1959年,布面油画,146 x 116 厘米 ©蓬皮杜中心,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展览曾在巴黎蓬皮杜和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展出,虽然此次在上海,策展人有意识地在原有基础上加入了中国视角,将中国抽象艺术的发展和中国女性艺术家的抽象创作也做了梳理和罗列。但展览并没有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他们只以文本叙事的方式出现在展墙文字中。如果在“她们与抽象”之外,另有一个“中国与抽象”的平行展,也许会带来更完整的对抽象的认识。英国泰特美术馆合作的浦东美术馆,9月底推出的“动感视界:来自泰特美术馆的欧普与动态艺术馆藏”也曾被评价为“很英国,但不接地气。”

上海昊美术馆“乌雷:无量之物”展览现场

这引发一个被不断提及的问题,与国际一流美术馆签订合作协议的美术馆如何在合作中学习、如何彰显自己的文化意识?去年西岸美术馆“康定斯基展”将来自蓬皮杜的典藏与上海博物馆出借的青铜器互相阐述,让观众进入历史对话。美术馆不是展览馆,需要以一次次展览明晰自己的标签,不能只限于呈现“打包”的展览。

    责任编辑:陆斯嘉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