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履约30年!湿地为什么这么重要?
2022年是中国加入《湿地公约》30周年。“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人类生产生活同湿地有着密切联系。我们要深化认识、加强合作,共同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11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作致辞时,面向全球提出的这一主张,传递出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的深意。
什么是湿地,我们为什么这么重视它?我国为了保护湿地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成就?接下来又要如何保护湿地呢?
什么是湿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湿地是指具有显著生态功能的自然或者人工的、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地带、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六米的海域,但是水田以及用于养殖的人工的水域和滩涂除外。
我国湿地类型丰富,湿地总面积约5635万公顷,包括红树林地、森林沼泽、灌丛沼泽、沼泽草地、沿海滩涂、内陆滩涂、沼泽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不含养殖水面)、沟渠、浅海水域等,位居亚洲之首,世界第四位。目前,
我国以全球4%的湿地,满足了世界1/5人口对湿地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等多种需求
湿地有什么功能?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自然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
湿地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生态环境优化器。湿地可以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优化自然环境、消减环境污染。
物种资源生存库。湿地是物种的基因库,生命的摇篮,湿地仅覆盖地球表面的6%,却为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据初步调查统计,全国内陆湿地已知的高等植物有1548种,高等动物有1500种;海岸湿地生物物种约有8200种,其中植物5000种、动物3200种。在湿地物种中,淡水鱼类有770多种,鸟类300余种,湿地鸟的种类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其中有不少珍稀种。
旅游休闲疗养地。除生态服务功能外,湿地自然环境独特,风光秀丽,也不乏人文景观,是人们旅游、度假、疗养的理想佳地,发展旅游业大有可为。此外,湿地还是进行科学研究、教学实习、科普宣传的重要场所
湿地为什么需要保护?
湿地是目前受到威胁最大的生态系统。我国湿地资源十分丰富,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由于人类的掠夺性开发和不合理利用、泥沙淤积、污染、过度排水等因素,湿地不断退化,功能和效益下降、生物多样性丧失。据统计,20 世纪后半期,我国已有50%的滨海滩涂湿地不复存在;全国约有13%的湖泊已经消失。
湿地的减少和退化会造成多种负面影响。不仅加剧水土流失,严重破坏我国的生态环境;而且江河湖泊水质恶化和可利用淡水资源的减少也直接威胁到我国水资源供给安全。
此外,近年来我国洪涝、干旱、赤潮、沙尘暴、荒漠化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与许多湿地消失和退化密切相关。例如,1998 年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水与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湿地面积的锐减有很大的关联性。
由此可见,保护湿地不仅关系到生态环境,也关系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关系到整个人类的未来。
我们为保护湿地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成效?
中国自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积极履行公约义务。特别是近10年来,中国秉持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保护修复湿地生态和水环境,充分展现负责任生态大国形象。
2012年8月,国务院批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十二五”实施规划》。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加强湿地保护工作,湿地保护修复成效显著。
2014年,公布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启动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退耕还湿试点工作。
2016年11月,《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印发,成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又一成果和指导全国湿地保护修复的纲领性文件。
2017年3月,《全国湿地保护“十三五”实施规划》印发。
2018年,在《湿地公约》第十三届缔约方大会上,我国6座城市获得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被《湿地公约》和国际社会誉为全球湿地保护管理的楷模。
2019年,进一步设立“湿地”一级地类,湿地首次在地类中有了明确分类。
2020年8月,《红树林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印发,全面加强红树林保护和修复工作。
2022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是我国首次专门针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立法保护,填补了我国生态系统立法空白,进一步丰富完善了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2022年,中国加入《湿地公约》30周年,《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印发,提出到2025年,全国湿地保护率达55%,我国湿地保护修复工作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安排中央财政资金168亿多元,实施湿地保护项目3400多个,恢复了一批退化湿地,改善了退化湿地生态状况。我国近10年新增和修复湿地80多万公顷,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总数达到2200多个。
目前我国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共指定了64处国际重要湿地,设定了29处国家重要湿地,建立了901处国家湿地公园和1021处省级重要湿地。全球现有的43个国际湿地城市中,中国占13个,数量居全球第一。我国湿地保护已经迈上新台阶。
接下来湿地保护的路要怎么走?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于13日闭幕。会议期间共通过21项决议,其中包括中国提议的《设立国际红树林中心》《将湿地保护和修复恢复纳入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小微湿地保护和管理》等三项决议,有力促进全球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大会闭幕后,《湿地公约》召开了第61次常委会,中国当选常委会主席,将在未来三年全面引领公约进程。
11月5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发表的致辞中提到,以湿地保护为纽带,中国与世界再次紧密相联。当前世界仍面临着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共同挑战,保护湿地是逐步化解这些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守护湿地这一重要生态系统,需要我们立足全球视野合作应对。
“凝聚珍爱湿地全球共识”“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进程”“增进湿地惠民全球福祉”,习近平主席此次提出的共同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正是对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共同呵护地球家园、共享绿色发展机遇的中国主张。
中国已制定《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将陆续设立一批国家公园,把约1100万公顷湿地纳入国家公园体系,实施全国湿地保护规划和湿地保护重大工程。成立中国候鸟迁飞通道保护网络,保护4条途经中国的候鸟迁飞通道。
守护湿地,守护的并不仅是湿地,更是我们的未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题中之义。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让我们共同努力,谱写全球湿地保护新篇章。”习近平主席面向全球的庄严宣示,表明了中国这个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坚定不移推进可持续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的决心和担当。
| 参考资料:新华网、人民网-人民日报、国家林业与草原局官网、时事报告微信公众号、会仙湿地公园微信公众号
| 综合整理:农视网三农头条编辑 刘怡迪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