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不完全遗憾清单

2022-11-15 18:5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在人间故事铺以往的推送里,有很多回头自省成长脉络的故事。

那些成长过程中求而不得的答案,在时间的冲刷下慢慢显出了模糊的标签。

很多貌似平淡的日夜,在时过境迁后回头看时,都格外惊心动魄。

有的成了历久弥新的勋章,有的成了念念不忘的遗憾。

对照着下面这张时间表,来梳理一下吧,这些遗憾,你中了多少个?

我虽是一位妈妈,但不得不承认,我家老公更注重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仪式感。

儿子出生,他进产房陪产,见证了第一声啼哭;儿子第一天入幼儿园、入小学,他都请半天假亲自送到学校;儿子第一次班会、第一次秋游,妈妈上班不便请假,都由爸爸陪伴。

老公还会定期制作相册,打印出来和孩子分享或回忆那段特殊时光。

一切都事出有因。18岁那年,老公去外省上大学,这是他第一次出远门,他父母因为家里生意忙没送他,他和村里另一对父子结伴,坐了24小时绿皮火车。进校那天,看着很多同学都是父母双双送来,他说:“那种失落感,让人记忆太深刻了。”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而且父子关系一般会相对生分,但我家儿子很喜欢爸爸,因为过去的点点滴滴都弥足珍贵。

——圈圈圆圆

就算十多年过去,回想起来我还是会觉得很遗憾。

初中的时候,我们班里有个有点“娘”的男生。但其实他只是比较讲卫生,也比较斯文不粗鲁罢了。他当时总会跟我们一群女生一起聊天玩闹,然后慢慢班里的男生就开始针对他,明里暗里地嘲讽他是“娘娘腔”,后来甚至开始说他是gay……

后来我们分班,大家都散到了全年级各个班,他开始没事就跟我写信聊天,时不时还会送一些小礼物啥的。

我后来的班里的男生就老是起哄我,说我跟娘娘腔玩,也心理不正常,说我平时跟个男生一样跟他正好凑一对之类的。

冲动之下,我就写信跟那个男生说了绝交,甚至还说了很严重的话。具体写了什么我已经不记得了,但我记得那个男生从那以后再也没有正眼看过我,看到我都是冷着脸……

那时候的我很难过,可是那种难过是我自找的,我也拉不下脸去认错,更没有勇气继续扛着班里舆论的压力跟他做朋友。

再后来高中时代我们完全失联,再得到他的消息,是得知他练出了一身腱子肉,跟初中时干净文弱的样子大相径庭。

我一直觉得,那个少年是被杀死在了青春里。

我拿着他曾经送我的礼物,像拿着花束在墓园里找不到墓碑的故人,欲哭无泪。

——青鸟

我错过了我的毕业典礼,因为疫情。

我大学在湖北,大一的时候正是爱玩的年纪,一放假就和朋友一起到处跑,那个时候大家都以为离毕业还早着呢,离分开更早,但天有不测风云,大二的寒假,湖北有了疫情,在校一年半,直接居家了。

大家的情感联系从面对面互殴,变成了网络上的互怼,疫情起起伏伏,我们也一直没能回到学校,一直到快毕业,学校通知返校一周,进行毕业答辩,因为不能聚集,就连答辩也变成了一对一,网上看到的那些唇枪舌战压根没机会发生,后来跟我姐讨论起来,感觉少了很多经历。

也是因为不能聚集,学校取消了毕业典礼和拍毕业照,毕业证都是老师去领回来发下来的,一切都像走过场一样,拿了东西赶紧走,一刻也不准多待。我上了三年的学,连张全班合照都没混上,多少是有点惨了。

可是这又有什么办法呢,谁又能想到偏偏赶上了疫情,终是成为了一场难以弥补的遗憾。

——阿嗪

只差两小时,没赶上孩子出生。

妻子生孩子在外地,我需要坐飞机过去,但是孩子提前了两天出生,我临时改签,赶了过去,但还是晚了两小时。护士抱着孩子过来给我看,虽然妻子有她的父母陪伴,所有人也没责怪过我,但是我还是挺愧疚的。

原本可以早一周到的,但是孩子出生是在二月份,寒假通常过年前有两周,年后有一周。那一年天津第一次英语高考改革,三月就考英语,我带了六年的一批学生,在这个最后时刻希望能冲刺一下,也就是上年后这一周的课。并不否认,我的补课是收费的,确实也有收入方面的考虑,但真的更多出于责任,想着再多上一周。也就是这一周让我错过了孩子的出生,可是如果我早去一周,可能又会觉得对不起学生。

我突然觉得,自己有点像那个社区主任的情况,其实成人的世界有很多难以两全的选择,我觉得责任是大于自己感情的。或者可以说,履行责任,而责任给家庭带来的亏欠,需要自己默默去补偿。舔舐自己的伤口,不必大声去喊疼。

——心游

去年加入一家德国公司,英文是主要工作语言。而我的英文已有7年闲置未用,如同锈迹斑斑的链条,无法流畅运行。我生性好强,急于改变现状,决定重新把英文捡起来。综合考虑上课时间和费用问题,我购买了一款线上英语培训课程。先生并不支持我,他劝我慎重,因为我之前也买过类似课程,坚持两个星期后就放弃了。他对我没信心,怕我只有三分钟热情,学费又要打水漂。

我跟先生保证,这次一定会坚持到底。为兑现诺言,我每天早上六点起床,一路小跑奔到小区的运动场,一边快走一边听英语。刚开始的时候有些难为情,怕别人笑话我,一把年纪了,还学啥英语,或是反感我显摆。但是一想到自己的誓言,我硬着头皮练英语。为避免尴尬,我故意避开别人的目光,一段时间以后,我可以旁若无人地学英语。有时候我也想偷懒,安慰自己今天太困了,或是天气不好,休息一天吧。可是一想到有了第一次偷懒后,就会有无数次偷懒。于是我还是爬起来继续学英语,风雨无阻地守护自己的诺言。

到目前为止,我已经连续坚持了446天。不敢说我英语突飞猛进,不过坚持还是有回报的,我现在可以用英文流利交流。我想说,任何时候,坚持梦想的自己都是重要的,是不容错过的!

——蜗牛

我可以错过我儿子的生日,但绝不能错过我爸妈的生日。

小时候经常听到同学说,谁的爸爸谁的妈妈今天过生日,他吃了什么好吃的,做了什么,家里人表扬他了。但是我爸妈从来没过过生日。终于有一天,我跑回去问他们,为什么他们不过生日。爸爸说,老人过寿,小孩过生日,我们这些不上不下的,都不过。我说,可是别人家会过啊。爸爸又说,咱们家不过。

以前我不懂,只是单纯地以为是家里的习惯,后来长大了才知道,是不舍得。

爸妈不舍得给自己买好吃的,不舍得给自己买礼物,一心想把钱攒下来,给我和我弟。我们两个虽然在班里算不上富也算不上穷,但别人有的我们都会有。小学的带吸铁石的文具盒,初中的随身听,高中的送饭。我们知道家里不富裕,从不跟同学去比,但我爸妈还是会买,因为他们觉得,别人有我们没有,别人会嘲笑我们的。

我和我弟在同一所高中,一个上高一,一个上高二,住宿,学校两个周放一次假。我刚上高中的时候,我妈不知道听村里谁说的,中间不放假的那个周别的家长都会来学校送吃的,改善伙食。于是我妈就在家做了饭,坐两个小时的公交车来我们学校门口,我也没有手机,只能拜托门口值班的老师联系我们班主任,再找到我。我到现在都记得,她第一次送了一箱牛奶,一包饭。我当时内心还有点怀疑:天呀,我妈竟然跑来给我送饭,不会下毒吧,不能吧,好歹也是亲生的。毕竟我们俩在家的相处模式为鸡飞狗跳。

就这样,我妈给我送了一年,第二年我弟也上学了,就一起送,风雨无阻。

村里人说我们俩矫情,上个高中而已,还让自己爹妈成天来回跑,我妈听了就会怼回去:“老娘乐意,你管得着吗,你想送还没地送呢。”

自从我和我弟上大学以后,我们俩就开始出去兼职打工,赚钱给老两口过生日,买礼物。每次买了拿回去他们都会一边很嫌弃地说:“赚俩钱不知道攒着不知道买书看,就知道乱花。”一边乐呵呵地穿出去炫耀。

每次看着他们高兴的脸,我努力生活的信念就会多几分坚定。

——蜗牛

我觉得照顾病重的长辈是绝对不能错过的。

在外婆脑梗术后恢复的日子里,我没在身边照顾,只是每年回家探望一次。她变得和小孩子一样了,记不住人,对记得的人都是吵。我每次也没和她多说几句话,一直是小姨在照顾的。小姨总对我说,你外婆傻了,变成傻老太婆了,只知道气人。后来,因为小姨的女儿心疼她妈和我们家大吵了一架。具体情况我都记不清了,我这么多年一直在外地,家里的事情都是妈妈打电话给我讲的。去年(我竟一下回忆不起准确的时间,也记不起她生病了几年),外婆去世了。

后来,有一次,我本来第二天要出差去参加一个文学写作的培训班,期待了很久,特别想去的。结果,当晚,看电视的时候,老婆的奶奶从沙发上起来时摔倒了。经过思想斗争,我取消了出差。经历了老奶(跟着女儿喊的)送诊、做手术、住院、陪护、术后恢复的全过程。岳父67岁,老奶90岁,如今恢复很好,精神状态也很好,自己扶着凳子可以独立地行走了。

记得那晚我推着轮椅在急诊一楼等待办住院手续的时候,我低头看着轮椅上的老奶一头银发。这画面一直刻在了我的脑子里,那是我第一次从一个近百岁老人的头顶看着她,我想,她一生都经历了什么呢?多年后人们还记得她吗?多年后有人像这样推着我吗?

——刚子

这些遍布人生各个阶段的遗憾,你有多少感同身受?

趁着还有机会,趁着还能弥补,行动起来吧。

别站在原地傻傻地看,愣愣地想了。

—END—

题图 | 素材来自freepik

配图 | 文中配图均来源网络

(本文系“人间故事铺”独家首发,享有独家版权授权,任何第三方不得擅自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原标题:《不完全遗憾清单》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