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让张益唐觉得“比听一万人赞扬更值”的数学家,曾出过一道高考怪题
数学家张益唐。 视觉中国资料图
近日,数学家张益唐公开表示本质上已证明“朗道-西格尔零点猜想”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关注。
11月14日,“北京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刊文《张益唐教授授权转发:“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全文转载了张益唐11月8日在北京大学举办的学术讲座中向北大师生和数学爱好者们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及他在知乎平台上回答的网友提问。
张益唐写道:前几天论文公开后,我给北大做了一场远程讲座。我在北大读研时的导师潘承彪评价:今天听了益唐讲的想法很清楚,这是一个重要的筛法新思想,有很大发展潜力,可实现起来很难。我当即回复:听了潘老师的肯定,比听一万个人的赞扬更有价值。
能让已名满天下的张益唐如此受宠若惊的潘承彪,同样是一代数学大家。
据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官网介绍,潘承彪出生于1938年3月,江苏苏州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数学专业,1961年起在北京农业机化学院 (后改名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工作,并从1977年起同时在北京大学数学系工作,1986年7月年起任博士生导师,1987年起任教授,2008年退体。
潘承彪主要从事数学,特别是数论的教学科研工作,曾任《数学学报》与《数学进展》编委。他关心中学生数学兴趣活动,曾任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委员会委员,参与选拔、培训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中国国家队工作。
潘承彪的哥哥是同样作为数学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潘承洞。兄弟俩人曾一同出版了数学专著《哥德巴赫猜想》《素数定理的初等证明》《解析数论基础》《代数数论》等。
潘承洞和潘承彪(右)兄弟。 展涛摄于1995年
1981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潘承洞与潘承彪合著的《哥德巴赫猜想》, 对猜想的研究历史、主要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作了系统的介绍与有价值的总结,得到了国内外数学界的一致好评。国际上两大权威数学评论都认为:“这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专著”,“不仅对中国从事解析数论的数学家会有重要影响,若成功地译成英文,将使西方世界同样受益”。王元教授称该书“绝非材料的简单堆积,而是对过去研究成果的创造性总结”。1992年,科学出版社又出版了该书的英文版。
潘承洞还与潘承彪合著了《素数定理的初等证明》(1988),亲自撰写了科普读物《素数分布与哥德巴赫猜想》(1979)。这些著作对我国数论的研究、教学和人才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近年来,在张益唐引发社会舆论高度关注的同时,他的导师潘承彪也多次出现在讨论中。
例如,今年11月5日上午,作为山东大学潘承洞数学研究所所长的张益唐面向山大师生作了关于朗道-西格尔零点猜想的线上报告。报告会后,围绕张益唐教授的研究历程,举行了以“传统与创新”为主题的学术沙龙。
北师大—港浸大联合国际学院校长汤涛教授就在沙龙中提到,“益唐特别感恩潘承彪先生,我之前跟潘承彪先生联系比较多,他给我的感觉特别谦虚,有种特别原汁原味的数学家精神,我想这种精神还是非常值得我们回味和留恋的。益唐这方面的感受会更深。”
根据公开报道,1978年,张益唐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1982年至1985年继续在北大攻读硕士学位,师从潘承彪教授。1992年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获博士学位。
张益唐曾说过,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是在北大度过的。他还记得,他在学校当助教时,教本科的师弟师妹们微积分。当时他教课是在北大的俄文楼,不远处的未名湖是他常常跑步的地方。下课后,走回宿舍或在去饭堂的路上,兴致好时他还会背诵《红楼梦》里的诗词给学生们听。
张益唐还曾多次引述过潘承彪教授的论断,“数论永远不能成为数学主流”,但也一直相信,数论不会衰落。“我反而是觉得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还能坚持在解析数论里面,倒还更可能做出好的工作来。”有一次他对北大的学生描述,“你解决了一个大问题之后,也只有自己知道又有一些新的方面可以深入进去做,而且很多流行的东西也在渗透到传统的解析数论里来。”
根据“中国科学院大学”微信公众号2016年转载的《“可恶”的高考出题人》一文介绍,作家萨苏曾在其著作《高墙深院里的科学大腕》中提到过一件事,潘承彪曾出过一道高考题——请证明勾股定理。
萨苏写道:“那一年,考数学的孩子们都嘬了牙花,有愁眉苦脸的,有咬牙切齿的,有目瞪口呆的,有满地找牙的——找了牙准备咬出题的一口。所有的这些学生,都是卡在了潘先生这道题上。这道题答对了的不到1%。”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