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周艺术人物|九旬薛邃“邃遇而安”,美国艺术家关注太湖

黄松 陆林汉 小犀 畹町
2022-11-14 08:26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11月13日,九旬画家薛邃的个展“邃遇而安”在沪开幕。鲐背之年的薛邃老画展,不仅仅是一位九旬老人的个展,以其追求与胸襟也见证了海派艺术的开阔与深厚底气。

上海艺术周期间,艺术展览荟萃,也呈现了青年艺术家的面貌。西岸美术馆开启个展“沙 径”,展出中国首位受邀参展卡塞尔文献展的女性艺术家胡晓媛的作品。艺术家毛焰携6位青年艺术家联展“浅空飘浮”。 艺术家王燮达、刘楚筠夫妇共同发起“方舟计划”。油罐艺术中心呈现了安德罗·维库亚和本特·艾克曼斯的双个展。徐燕辉及东华大学学生创作团队以一根纱线编织未来之地。金休默个展“鱼刺”在上海当代艺术馆艺术亭台展出,荣宅展出美国艺术家Michael Wang的《太湖》,着眼于太湖湖区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同时探索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历史。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一周艺术人物”,报道并评析国内外的艺术话题人物及热点事件。

上海|九旬画家薛邃

“邃遇而安”:画坛骣客,自在随性

九旬画家薛邃在展览现场

在经过了近80年的中国诗书画求索历程,一位平时极其低调而简淡的92岁老人在立足深厚文脉与传统的基础,仍以开阔的胸襟不断求变,求得艺术上的突破,这就是薛邃。

11月13日,“邃遇而安  薛邃画展”在上海大沪联合艺术空间(茂名南路1号)开幕,展出画家薛邃的数十件作品。鲐背之年的薛邃老画展,并不仅仅是一位九旬老人的个展,也见证了海派艺术的开阔与深厚底气。

薛邃,号娄江、渭塘老渔、骣客,晚年又号星溪翁。1931年生,祖籍江苏昆山,定居上海。秉承家学,从父学绘画、书法及诗词等。绘画以山水为主,兼及人物,具个人风格,从传统中化出现代意蕴。尝赴德国展览、授课,作品被德国机构及私人收藏。在国内外多次举办个人画展。现为上海诗词学会会员、上海书画院终身画师、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著有《薛邃山水画》《薛邃画集》《上海书画家精选——薛邃》《薛邃国画小品》《薛邃写生小辑》《邃心所欲·山水小品》等。

《听蕉图》138x69cm 纸本水墨

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馆长陈翔从十多岁即师从薛邃。他说:“薛老师从一点一划开始教我,让我慢慢地学习了传统山水画的基本技法。薛老师在组织画面,为了组织画面,他可以牺牲对传统技法的恪守,也可以牺牲对于物象的描摹,他要画一幅纯粹的画。我曾经说薛老师是一个活在当下的古人,现在看来,我浅薄了,我对薛老师贴了似是而非的标签,更对今人和古人一知半解。每一个人都是丰富和变化的存在,简单地归类或许有利于我们及时作出判断和评价,但是这样得出的结论是否恰当和准确,我不敢肯定;更何况,薛老师是一个难以定义的艺术家。”

薛邃作品

《小动物之四》21x21cm 金卡

展览策展人江砚认为,薛邃的画“通古、现代、属于未来”。“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用这句诗,说薛老的画,是贴切的,但又是浅薄的。薛老画里的灵气与古意,不在形,而在神。他饱读诗书,善填词赋诗。他是真的与古人意通神合,才能画出那些诗境。他对西方美术史烂熟于胸,他见古人所未见。

薛老自陈在绘画中,主张 “拉近看画,推远用意”,所谓 “拉近”,即与古人直面,对喜爱的经典之作多看细看;“推远”,则是在运用时要将之推开,只留意境和印象,才不致为其所囿。薛邃始终对名利看得很淡。他说,名利固然是个好东西,但如果看得太重了,太“贪”了,那就会被名缰利索套住,画画就不自由了。然而,在画艺本身的追求上,外表文弱的薛老不但不让人,他还敢与古人争“一席”甚至“几席”之地。他曾说:“我不如古人,然古人亦有不如我者。我师古人,然古人亦有当师我者,苦不得见面一磋耳。”又说:“恨不一叩北苑之门,恨不一乘云林之舟,恨不一坐香光之案,然寄迹林泉名山,吾侪则俱得之矣。”薛老内心的豪迈和狂野表露无遗。薛老名邃,那是深远的意思。他还有一个号“骣客”,“骣”是骑马不加鞍辔,没有缰绳的意思。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将展至11月20日。(整理/畹町)

上海|胡晓媛

西岸美术馆开启个展“沙 径”

胡晓媛

11月10日,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推出联合策展项目胡晓媛个展“ 沙 径 ”。作为中国迄今为止首位受邀参展“卡塞尔文献展”的女性艺术家,“ 沙 径 ”是胡晓媛近年来在中国的首个美术馆项目,西岸美术馆展厅0被艺术家打造成一个近似微型迷宫的腔体式空间,通过其全新创作的十余件作品将观众引入一场可以自行“选择”的场域,探询时间、物质可能被打开的不同维度。

展览标题“ 沙 径 ”中的空格表现了展览腔体空间中的缝隙与路径,是开放给公众“选择”的过程。

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联合策展项目“胡晓媛: 沙 径 ”,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摄影:Alessandro Wang

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联合策展项目“胡晓媛: 沙 径 ”,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摄影:Alessandro Wang

在过去二十余年的创作中,胡晓媛的作品以细腻、思辨和隐含的冲突性著称。她使用包括装置艺术、影像、绘画等在内的多种创作形式。

展览中的装置作品,细腻如具有体感的诗。克制与感性,尖锐与温柔,生物性与没有生命的物体,脆弱与坚固,短暂与永恒,在此成为了可以并置的存在。艺术家亦延续了她一贯颇为费时费力的创作手法,其中绡(生丝)是她多年来一直在研究和使用的材料之一;过期面包、角状石、太空铝板和一些承载他者生活过程中琐碎记忆的现成物品在被折叠的时空里一一消解,成为了对漫长的时间进程的表述,而身处其中的观众则将可以自由地探寻这个形而上的宇宙。展览将持续至2023年2月26日。(文/黄松)

上海|安德罗·维库亚&本特·艾克曼斯

油罐艺术中心在艺术周中的双个展

安德罗·维库亚

在上海艺术周之际,上海油罐艺术中心呈现了安德罗·维库亚与本特·艾克曼斯的双个展。其中,艺术家安德罗·维库亚1977年出生于格鲁吉亚,他在黑海沿岸的苏呼米度过了他的童年岁月。1994年,维库亚因为内战而离开了家乡,前往西欧生活。格鲁吉亚的童年生活以及在动荡时局中的离散经验,使得维库亚的创作实践始终透露出如迷雾一般的易碎气质,怪诞而纯真的孤独,同时也让过去与当下交织在真实和虚构之间。

安德罗·维库亚作品,《喷泉中的海豚》,2017-2022年

在他的作品中,青少年的形象常常出现在创作里,他们总是略显局促和孤独,或是被抽离出原有的语境。展厅中,一个孩童化的、无性别的人体独自站立于底座中央,底座四周环绕着重复的龙形图腾,它的身体微微弯曲佝偻,它的背上附着着海豚和飞马,水流从它的指尖缓缓流出……他试图在把个体经验转化为更为永恒的停顿与等待状态。他说:“对我而言,事物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远去。它们总以某种方式、不同的形式存在。”

而在他的绘画和拼贴作品里,我们可以捕捉到一些他在内战时期格鲁吉亚生活经历的视觉图像——在苏呼米时光的家庭老照片、家人与友人的身影,还有那些收集而来的故乡图景。

本特·艾克曼斯

此外,油罐艺术中心的另一展览“本特·艾克曼斯”则呈现了艺术家本特·艾克曼斯的绘画作品。艾克曼斯,1994年出生于比利时,他来自一个绘画世家,与祖父和父亲沿用着同一个工作室,也因此继承了长辈们收集或创造的物件和艺术品。

他将自身的绘画实践作为一个中转站,不仅衔接起他自己与家族所流传下来的佛兰德精美的艺术传统,也勾连起他个人与观众的经验和幻想。他的作品中,拥有多视角的构图、戏剧化的光影、特别加诸于人物之身的刻板动作,仿佛使得画面上的时间停摆,又带着巨大的空洞感和不确定性。

本特·艾克曼斯《节奏》

本特·艾克曼斯《取悦者》

本特·艾克曼斯说,你在画中看到的一切内容都基于真实的空间、真实的物件、真实的人们以及比利时的文化遗产。每一个物件、装饰品、光影、环境和人物都被精心组合、安排架构、妥当安置、赋予目的、挪用改变,从而形成一种内在的动力去创造意义。它们会进入观众的思想并促进其转变——希望在读到这些元素时,它们能引导观众在自身的社会文化联想思维中进行阅读。(文/陆林汉)

上海|艺术家毛焰

七人联展“浅空飘浮”:再写“人”的形象

11月12日,展览“浅空飘浮”在金臣亦飞鸣美术馆开幕,展览邀请了毛焰、于艾君、方凯、葛辉、张瑛、贺勋、于航,七位艺术家,以七种绘画方式探讨绘画、生命、形象、感知等话题。从这组作品中可以看出,绘画进一步从20世纪狭义的、体制化的、工具性的系统与方法中抽离出来,提示了一种自在的、主体的、游离的、摆脱庸俗与套路的,在所有被过度消费的领域之外“浅空漂浮”的存在方式。

毛焰创作于2009 年的油画《椅子上的托马斯》居于展厅中心位置。多年以来,毛焰始终将这幅画留在工作室。他的人物油画肖像和素描作品一同展出。毛焰曾在《五月的绘画笔记》中写到:“绘画中的形象 一个完美无缺的沉默者,毋庸置疑 需要说话?需要倾听?需要呐喊?绝对不!”

毛焰《椅子上的托马斯》布面油画 2009年

毛焰,1968年生于湖南湘潭,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居南京,任教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油画系,任中国油画学会理事。毛焰一直以他的观念性肖像绘画为人所知。作品中的技巧主义倾向来源于他敏锐的感受力。他擅长通过描绘皮肤与轮廓、转瞬即逝的表情、恍惚的面容、无意识的出神状态等,摹画出人物状态。

展览现场,张瑛作品

展览现场,于航作品

在流量经济、全民直播、娱乐至死、消解精英的媒体时代,“人”的形象与“人”的定义正在发生怎样的悄然变化?展览还呈现了一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青年艺术家作品。葛辉画中人物融化扭曲的肢体戏耍般相互缠绕、张瑛笔下的无名肖像自幽暗的背景中向观者投出异样的凝视,这些对于“赤裸生命”与“异在”生存方式的展示,都给了观众超越语言的回应。于艾君突破了架上绘画,将涂绘、刺绣融为一体。贺勋“关注农耕文明、神巫信仰和文学习惯在日常事物中的象征作用,着重于发现被忽视或被压抑的语言、民俗事项、图腾制度对当代生活的影响。”此次展览由陈逸鸣策划,郑闻任策展人。展览将持续至2023年1月12日。(整理/畹町)

上海|艺术家王燮达、刘楚筠

“方舟计划”:记录不同“形”的水

艺术家王燮达、刘楚筠

澎湃新闻获悉,11月12日,“方舟计划”艺术论坛在养云国际社区成功举办。作为一件酝酿了近10年的艺术计划,“方舟计划” 由艺术家王燮达、刘楚筠夫妇共同发起,综合了绘画、装置、拓片、雕刻、影像、互动事件等不同的艺术形式,为人们呈现一场别样的艺术风貌。今年10月,养云国际社区汇聚了超过百位的艺术爱好者,从祖国各地赶来参与互动“画水”活动。人们从各自的家乡、居住地以及带着回忆或故事的地方取来珍贵水样作为绘画的材料,在艺术家的启发下,千百种不同“形”的水被记录下来,作品汇集悬挂在展厅内,形成了一道“浩瀚”的风景。

“方舟计划” 来自世界各地的水样

正如艺评人查常平对整场艺术活动的解读,“所有这些和水的主题相关的丰富观念,源于(王燮达、刘楚筠)两位艺术家三四年前厚积薄发的一瞬畅想。在流走的生命时间中,他们一度反复凝视着一望无涯的水面而灵思泉涌,一度渴望期待把那些连绵不绝的水意象表达出来。水,既是他们呈现自己作为人的意识生命活动的媒材,也是他们向公众发出互动创作的请柬,更是让我们的生命日日因其存活的感恩对象。”

王燮达1968年生于中国辽宁省,199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雕塑学会会员,目前工作生活于上海。刘楚筠(刘璐),1976年出生于中国甘肃省,1996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文化艺术学院,2005年至2012年作品多次参加艺术展览曾为《青年报》“海派作家”撰写专栏,现居上海。

作为一次沉浸互动的集体艺术,“方舟计划”或能带给观展者更加深刻的思考,思考当下自身与社会、与环境、与土地的关系。

上海|徐燕辉及东华大学学生创作团队

以一根纱线编织未来之地

11月11日,“一根纱线编织的未来之地”艺术展在APSMUSEUM开幕。

展览以时间的刻度下春夏秋冬的不同场景为坐标轴,用针织编织多元的创作手法表达未来世界沉浸式的四季更迭与自然生物。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导师徐燕辉及学生创作团队以纱线的万千肌理变化为创作载体,探索用一根纱线编织无限想象力的未来之地。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作品皆以库存、废弃纱线为材料,通过针织、编织的壁画,空间装置等不同形态呈现。

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院长李峻认为, “此次展览,我们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对于学生而言,这不仅仅是美育教育,而是让学生们了解利用纤维艺术可以使废弃纱线拥有新的生命力。”

展览同样是东华大学产学研互动破圈的有益尝试。通过馆校合作,打破校园与艺术空间之间的壁垒,为师生提供优质的艺术资源和学习通道,构建高品质的美育平台,培育具备美学修养及审美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据悉,“一根纱线编织的未来之地”展览由欣稚锋艺术机构与陆家嘴中心L+MALL联合主办,展览将持续至2023年2月28日,后续将会举办论坛活动。(文/黄松)

上海|Michael Wang

荣宅《太湖》:艺术中的自然和文化遗产

Michael Wang

11月9日,生于美国马里兰州奥尔尼艺术家的Michael Wang个人项目《太湖》在Prada荣宅举行。

Michael Wang的创作关注气候变化、物种分布、资源分配和全球经济。此次展览作品,着眼于太湖湖区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同时探索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历史。并通过学生参与项目,提出与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恢复有关的紧迫问题。

“太湖(太湖石)”系列。主办方供图。

展览现场。主办方供图。

展览在荣宅一层和花园中呈现一系列雕塑和装置作品。它们基于近年来显著改善湖泊和河流样貌的大规模环境整治行动,同时重新审视“文人赏石”和文人插花的传统。展览中“太湖(太湖石)”系列作品,得益于与上海同济大学的学生合作进行的研究。他们在现场勘探、材料收集、测试以及制作方面为 Michael Wang 提供了支持。在这一系列中,艺术家以从太湖湖区的水道中提取的藻类、纤维素和甲壳素为原料,并运用 3D 扫描和铣削技术,将这些生物原材料塑造成复杂的形状。

展览还展出包括“太湖(大闸蟹)”“文物(宜兴陶土)”和“文物(梅岭玉)”等源于太湖地区的人类文物中汲取灵感的一系列小型作品,从源于太湖地区的人类文物中汲取灵感。荣宅花园中的装置“上海沼泽”则再现上海市建成之前存在而如今已经遗失的部分沼泽生态系统。

荣宅的装饰,特别是日光室的彩绘玻璃窗上的图案。它们描绘了荣宗敬的传奇,包括太湖和苏州河的场景,与作品、以及作品背后的文化意图产生对话。展览将持续至2023年1月8日。(文/黄松)

上海|青年艺术家金休默

个展“鱼刺”在上海当代艺术馆艺术亭台展出

金休默

在上海人民公园沿南京西路的街边,一个约40平方米的“盒子空间”,透明的落地玻璃墙,独特而开放,成为彻底融入城市的一个艺术空间。青年艺术家金休默的个展“鱼刺”在这里呈现。展出作品包括5件油画和40张纸本作品,可供来往行人和观众自由地观看。

艺术家金休默在青年艺术家行列中也算是非常年轻的,95年生人,从小在德国长大,有着长时间深度思考和阅读的习惯,长期蜗居在自己的工作室当中,独自创作、研究理论、思考。此次他在上海当代艺术馆艺术亭台展出的作品为其多年来的创作积累。《鱼刺》与艺术家未完成的小说同名,他的每一幅作品都平行于他冗长的思考,他为展览《鱼刺》撰写一万字多字的介绍,而他的画作与文字之间又并不相互解释,而是处于思想意义上的平行。

康德同萨德 II,2020,100cmx200cm,布面油画

艺术家表示,“发现大家都对这个展览感到困惑,它其实很简单,它的名字在被说出的时候就具有一种如鲠在喉的意味,它提出的问题非常基本,事情是怎么可能成为现在这样,它是怎么可能发生的。换句话说,一件事物是如何超出他的历史条件,一个人如何在封闭的自然链条当中出现。这些问题在今天无法被想象,哪怕作为身体这样一个最切近我们现实的东西在当代科学的背景中都显得不可思议。”

艺术亭台(MoCA Pavilion)是上海当代艺术馆于 2015 年筹备开放的艺术空间,旨在通过广泛地展示一系列的艺术项目来支持年轻的艺术家;关注新的艺术潮流,并鼓励当代艺术中的各种实验与创新。(文/小犀)

    责任编辑:陆斯嘉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