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祝贺集美大学创办水产高等教育50周年!

2022-11-11 19:5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1920年,陈嘉庚先生为“开拓海洋、力挽海权”,在集美学校创办水产科,旨在造就渔业航业中坚人才。1972年,上海水产学院响应国家号召南迁集美办学,是为“厦门水产学院”,开启了集美大学水产高等教育的先河。

上海水产学院南迁和回迁文件

因而,2022年是陈嘉庚创办集美学校水产科102年,也是集美大学创办水产高等教育50周年。两个在同一办学地点、看似相互承继的“水产教育”,原本是两条不同的“走向”;但因为“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陈嘉庚的历史情缘,让二者有了丰富多彩的交集。

本文通过详实的史料和详细的梳理展示陈嘉庚为国育才的水产教育梦再现这段一脉多承、薪传火递的恢弘历史场景。

厦门水产学院校景

陈嘉庚与黄炎培之

中国近现代水产教育开创情缘

如前所述,1972年时候的“厦门水产学院”即为原“上海水产学院”。而上海水产学院前身是为“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是由著名民族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和著名教育家黄炎培于1912年所创建,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水产学府,开创了中国现代水产教育的滥觞。因学校校址位于上海吴淞口地区(原属江苏省管辖),又被通称为“吴淞水产学校”。当时张謇、黄炎培意欲举沿海七省之力,重点建设吴淞水产学校,同时在沿海其他各省各建一所水产学校。

上海海洋大学校园内的《饮水思源》雕像

(人物包括创校先贤张謇、黄炎培、张镠)

1956年陈嘉庚与集美水产航海学校学生代表合影

陈嘉庚(福建同安县、今厦门集美区人,1874-1961)终其一生倾资兴学。1913年3月陈嘉庚就在厦门始办集美学校,他把救国理想寄希望于教育,开启了长达50年“为国育才”征程。此前,在“南洋”成功经营实业的陈嘉庚,萌生了“开拓海洋、力挽海权”的强烈愿望,认为“闽南地瘠民贫,海多田少,对于水产农林,故特加以注意;其初拟先办水产学校”。

那么,陈嘉庚1920年开办的“集美水产”,与 “吴淞水产”又有何渊源呢?

陈嘉庚创办水产教育,源于和黄炎培(江苏川沙县、今上海浦东新区人,1878-1965)的相识相知,并得到其启发和帮助。因共同致力于“教育救国”,两人1913年就开始交往。陈嘉庚于新加坡发起筹办南洋华侨中学,曾致函时任江苏省教育会副会长的黄炎培代为招聘校长和教员。

1917年5月,黄炎培、蔡元培等人发起成立中华职教社,这是当时中国教育界的一件大事。同年6月,黄炎培到南洋考察教育,在新加坡和陈嘉庚首次晤面。两人相谈甚欢、相见恨晚。一位是倾力倾资兴学的教育事业家,一位是大名鼎鼎的教育家。此前,两人就长期通信,在教育上相知相助,友情日笃。

陈嘉庚赞同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慷慨资助中华职教社和中华职业学校,并名列中华职教社第一批35人的“永久特别社员”,并还担任其多年的理事和监事。陈嘉庚对黄炎培成功开办“鼎鼎有名”的吴淞水产十分钦佩,逐渐坚定了开办集美水产教育的想法。

集美水产航海学校高一组渔捞实习合影

办学校,师资是第一位的。1917年陈嘉庚“拟办水产及航海学校,乃至函上海吴淞水产学校托代聘一二位教师”,为水产教育提前储备师资。吴淞水产答复:水产教师国内无处可聘,本校自己也很需要。陈嘉庚当即表示:愿意资助该校当年毕业的高材生到日本留学,学成后回国即聘请到集美任教。

在陈嘉庚的资助下,包括江苏省立水产学校“特待生”(每届仅2名)的张柱尊(又名希达、别号君一、江苏江阴人,)、冯立民(上海宝山人,1899 -1961年),以及另一位优秀毕业生侯朝海(别号宗卿、江苏无锡人)等一批吴淞学校的高材生,先后得以前往日本东京水产讲习所(东京海洋大学前身)留学(当时称“见习”)。

1918年2月,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校长张镠偕已回母校担任渔捞科主任的张柱尊,赴福建集美考察渔业,陈嘉庚胞弟、集美学校二校主陈敬贤热情接待并请益教务。1919年1月,黄炎培再赴新加坡,陈嘉庚将集美学校“欲急进扩大规模”,“详情面告”,又委托其代为聘请校长和教员,“承蒙许诺”。当年7月,黄炎培应邀来到厦门,作为集美学校顾问,与陈嘉庚一起商讨集美学校发展问题。

1920年启用的集美学校高级水产航海部钤印

1920年2月,陈嘉庚在集美学校创办水产科,旨在“造就渔业航业中坚人才,以此内利民生,外振国权”,开始了百年嘉庚“集美水产”教育。

“集美水产”和“吴淞水产”

守望相助、袍泽同心

1920年代,“集美水产”和“吴淞水产”开启了两校守望相助、齐头并进的格局。1920年9月吴淞水产渔捞科主任冯立民首先实现诺言,来到集美。陈嘉庚即请他调查泉漳沿海一带和台湾的渔业航运状况,共同筹办水产科(当时是为“渔航兼修”),研究招生的办法。

1917年陈嘉庚资送到日本东京留学的

吴淞水校毕业生冯立民(前排中)

1920年10月,冯立民被聘为水产科主任,全面负责水产教学事务。1920年11月,陈嘉庚赴上海,与黄炎培等共同前吴淞水产参观考察,该校举行隆重欢迎大会。1921年10月,黄炎培于全国教育会与全国商会两联合会联席会议结束后,率部分代表前来厦门考察教育。陈嘉庚偕厦大校长林文庆等登舟相邀换坐摩托船渡海,至集美海域“于岸次遥望集美全景”。此时,包括水产科在内的集美学校的居仁楼、尚勇楼等校舍均已告竣,蔚为大观。

居仁楼

期间,吴淞水产的教员:渔捞科主任、海洋机械教员、“海丰”船长张柱尊,1921年4月来到集美学校水产科;渔捞科教员、运动主任侯朝海,博物教员、学监曹镜澄(字仲牧,江苏江阴人),同于1923年3月来到集美水产。这些吴淞水产的“半壁江山”,成为集美水产教育的先驱和中坚。

集美水产航海教育“拓荒者”冯立民,后成为“福建私立集美高级水产航海学校”(1927年起)第一任校长,先后主持集美水产教育达十年之久;张柱尊担任水产专科教员、兼任“集美一号”“集美二号”船长;侯朝海担任水产专科教员;曹镜澄任水产部博物教员兼训育主任。这些优秀教师坚决贯彻陈嘉庚的兴学宗旨和教育思想,为集美水产教育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影响深远。

根据上海海洋大学校史的评价:1920年代吴淞水产选派骨干教师,协助陈嘉庚组建创办了集美水产教育。1929年6月,集美学校聘任1924年9月赴日本留学、考入东京农林省水产讲习所肄业的本校水产第一组毕业生、水产专科教员张荣昌为水产航海学校校长。经过近十年的努力,集美水产完成了闽沪两校共同建设,到完全由集美学校独立兴办水产教育的过渡。

在此期间,闽沪两校还出现了“高管”频繁“交流”的有趣现象。1924年8月,时任集美学校水产部主任的冯立民改就吴淞水产校长,集美水产以专科教员侯朝海代理主任。12月冯立民从上海辞职,1925年1月回到集美任教,改革集美水产的教学:改订学科课程,提升培养目标,延长修业年限。1925年9月侯朝海赴上海任吴淞水产校长;1927年10月侯朝海派员协助筹建位于浙江舟山定海的浙江省立水产学校。1929年1月,冯立民辞去集美水产校长职,接替侯朝海复任吴淞水产校长,直到1934年。

集美学校海陆童子军活动写真——操艇

“集美一号”实习船

期间,闽沪两校往来十分密切,亲如一家。集美水产在1923年5月在全国首创“海童子军”,专科教员张柱尊亲自驾驶新造“集美一号”电船,率童子军往上海,完成了轰动中国航海界的“片舟渡重洋”长途航海实习活动。1933年3月,集美学校(包括水产航海学校)举办二十周年校庆。江苏省立水产学校赠送中堂题词一幅:“春风广被”。该校校长冯立民赠送感人肺腑的中堂题词:“我爱集美、 热情如狂,十载相处、与你倘徉,旋我汝别、销魂断肠,居闻处独、未尝汝忘,石火光阴、岁月何急;倏忽之间、汝年二十,文教广敷、牛耳汝执,汝益翩翩、鸡群鹤立,慕汝者多、望尘莫及,祝汝前程、光耀熠熠!”充分展示了集美水产和吴淞水产非比寻常的“袍泽情谊”。

早期教学实习船——“集美二号”该船于1926年从法国购进,载重274吨,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拖网渔轮。

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1926年5月,陈嘉庚斥巨资向法国定购的蒸汽拖网渔轮自新加坡抵厦;这是中国第一艘、也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拖网渔船。冯立民和张柱尊等赴厦接收,定船名为“集美二号”,即以张柱尊为船长,率学生往江浙一带实习渔捞。九年之后,1935年吴淞水产从集美水产处购得这艘280总吨“集美二号”,用于该校实习渔轮。这艘船比起1953年1月华东水产管理局调拨给后来上海水产学院的、270总吨“水产号”蒸汽机舷拖钢质实习渔轮还要大。

可以看出,在创办和发展的初期,集美水产和吴淞水产两校同舟共济,精诚合作,共同谱写了中国水产航海教育筚路蓝缕、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根据集美大学校史专家的考证和溯源,1920年代之后,集美水产与目前中国多所海洋(水产航海)院校的“前身”关系重大;后者在创办之初或者发展的关键时期,其校长或主要骨干教师与集美学校水产科(集美水产航海学校)有深厚的渊源。集美水产成为中国海洋教育人才培养的“苗圃”,陈嘉庚则是当之无愧的播种人。

“集美水产”和“上海水产”

牵手嘉庚故里、接续嘉庚梦想

随着全面抗战爆发,同为伟大的爱国者,远隔重洋的陈嘉庚、黄炎培共赴国难,不约而同地承担起维系教育这一“国之命脉”的历史重任。吴淞水产开启了被迫停办和内迁复办的历程。黄炎培积极呼吁维持水产教育,促使国民政府先于1939年4月恢复设立中学水产部,后独立设立水产职业学校,使“淞沪水产”这支血脉得以延续。集美水产则内迁闽中,并成为当时国内唯一一所未停止办学的航海水产学校, 创造了“深山办水产航海教育”的奇迹,使战后中国的水产航海事业避免了断层之殇。1939年春,陈嘉庚在新加坡倡办水产航海学校,力图弥补国内因沿海失守、各处水产航海学校停办或内迁带来的损失;至1942年2月新加坡沦陷才被迫停办。

陈嘉庚在1945年撰写的《我国“行”的问题》(标点为笔者加)一书中,专门写到闽沪水产两校的简史,体现了对两校的同等关爱。他说:“民国初年仅有上海吴淞创办一所航海水产学校,继则集美一校,再后有烟台海丰等续办数校,既非积极,如同杯水。及七七事变,吴淞烟台俱已放弃,集美移入内地,恐成绩有差,海丰校不知存否,新加坡创设一校尚未毕业而已失陷矣”。

1949年9月,海外归来的陈嘉庚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即提出了著名的七项建议,其中重要的一项是“在沿海各重要地区设立水产航海学校案”。该建议案被有关部门吸纳后得到了落实,有效推动了包括集美水产、上海水产两校在内的全国水产教育发展。1956年2月7日,陈嘉庚在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上的发言中指出当时我国航海、水产和财经学校未见增加,反而减少,“希望有关部门对培养此项技术人才加以注意”。陈嘉庚的提案再次为当时国内水产教育起了关键的促进作用。

厦门水产学院旧址

1957年底,陈嘉庚为满足集美水产航海学校发展的需要,主持兴建了一座中西合璧、高大端庄、富有“水产航海”韵味的新校舍——福东楼。大楼墙上装饰的立体彩色灰塑图案,浪花、渔船、海鸥等元素展示着与“水产”的关系。福东楼建成后作为集美水产航海“分校”后集美水产学校(注:后又“加挂”校名和改名,不赘述)的校舍。

随着1970年10月集美水产学校停办,启用不久的福东楼眼看要“弃用”。此时,一个历史巧合发生了。在陈嘉庚逝世10年后的1971年9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 上海水产学院迁往福建;10月,福建省革委会通知:上海水产学院迁校校址设在厦门集美。

1972年5月4日,国务院当时的科教组批复福建省革命委员会,“同意上海水产学院迁闽后,更名为厦门水产学院”。当年11月1日学院在集美正式开学,校舍就在原集美水产的原校址,恰好又将福东楼承继使用;福东楼成为这段历史的见证人。这就是集美大学创办水产高等教育的肇始。历史开启了美好的因缘际会:百年集美水产和百年吴淞水产牵手在了嘉庚故里!

1972年3月学校搬迁厦门集美先遣队

1977届捕捞专业学生资源调查实习

1973-1976年,厦门钟宅点搞科研,收获养殖的贝类

1974年,在厦门水产学院淡水养殖试验场,教师指导学生为亲鱼注射催产针,进行家鱼人工繁殖实验

厦门水产学院女教工合影

受益于原集美水产作为中国水产教育发祥地的深厚积淀、陈嘉庚呕心沥血六十年筑成的宏大“集美学村”,厦门水产学院在一代代师生的不懈奋斗中得以茁壮成长。厦门水产学院在集美办学七年后,在冯立民离开集美回到上海任教五十年后的1979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厦门水产学院一分为二:上海水产学院在原址恢复办学,厦门水产学院继续在集美办学。上海水产学院回到了上海原址,1985年改名为“上海水产大学”,2008年更现名“上海海洋大学”。厦门水产学院没有离开,逐步在集美扎下了根,融入了嘉庚精神深深浸染的集美学村,走上了蓬勃发展的历程。1994年10月与同位于集美学村的四所高校合并组建为集美大学,更名为“集美大学水产学院”,后又开枝散叶,析出多所相关学院。

1985年11月1日举行厦门水产学院新校牌揭幕仪式

厦门水产学院、上海水产大学校名

题写者:许德珩

五十年来,集美大学水产高等教育弘扬嘉庚精神,秉承“诚毅”校训,为中国水产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正是延续了陈嘉庚百年水产教育强国的梦想。幸运的是,作为“嘉庚系”水产教育分支的传承者、离开原集美校址的集美水产学校(当时名为“福建水产学校”),于1974年6月得以复办,此后也得到很好的发展。2003年,集美水产学校获准升格为“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同时保留“集美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名称)。

陈嘉庚创办的水产科与集美大学水产高等教育,共同发端于百年多前陈嘉庚、黄炎培等仁人志士“海洋强国”的梦想。尽管源流不同,期间分别开枝散叶,但却因陈嘉庚先生的历史情缘而一脉多承、交相辉映,最终在嘉庚故里——厦门集美“众川赴海”,实现跨越百年的同舟共济、携手同行。

集美大学校景

上海海洋大学校景

上海海洋大学祝贺集美大学

创办水产高等教育50周年

海大通讯社

原标题:《祝贺集美大学创办水产高等教育50周年!》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