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马上评|看不懂,也要悄悄致敬张益唐

澎湃首席评论员 沈彬
2022-11-11 18:09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张益唐上知乎了,亲自回答了几个与其最新论文有关的问题,而且还讲了自己的生活,说到他最喜欢杜甫的诗“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还说到不希望把自己的故事拍成电影。

张益唐的“亲自答”收到了网友2.4万的赞同,以及1937条跟评,众多网友热情围观:“知乎遇到神仙”“以后简历上可以添一笔,曾经与顶级数学家在线上交流”。

在众多的围观、打卡、致敬之外,看到了关于论文的实质性的学术交流。张益唐称,“我又和知乎上一个关注我论文的小伙子交流,了解到他在伦敦读大一,学数学”,“在知乎上,有人问到这部分的方法有没有可能被用来研究L函数在Ω区域之外的零点分布。他可能觉得我这部分写得比较乱”。

张益唐对此做出专门的解释:“因为一到实轴上我用的L函数渐近公式就会显得很乱,因为Gamma因子包含在函数方程中,当然s在实轴上还可能会出现奇点等麻烦,所以我通过这种办法将问题避开了。”

对于“论文里很多参数都是取logD的固定幂次,是不是为了凑2022这个数”的问题,张益唐也做出解释:“这个数倒不是故意凑的,但是到底几百的多少,我也没有仔细算”,“正好今年是2022,我顺便定在这儿。”

说实在的,张益唐的回答前半段有关“零点猜想”的论文解释,实在超出了绝大多数人的理解范围,导致网民们一般只读了回答的后半部分——张益唐自述的辅导孙女数学,夫人吐槽他不浪漫、让他炒菜换脑子,等等。

网民对于科学家,特别是数学家、理论物理学家,围观时的心态很微妙,半是敬仰,半是猎奇,半是仰视,半是贴标签,难免用无限崇拜的目光,把科学家当成某种另类,甚至怪异,希望科学家在公共场合里扮演某种不食人间烟火,却又说出玄机深奥的惊人之语的角色。

特别是对于张益唐这位传奇科学家来说,学术生涯相当蹭蹬,曾因为谋不到大学里的正式教职,漂泊于市井,做过餐馆会计,但是在年届退休时,却凭借“存在无穷多对素数间隙都小于7000万”的推论,以大学里的普通讲师身份一夜成名,获得了柯尔数论奖、肖克数学奖,成为全球知名的明星学者。如今,他又在黎曼函数方面取得重大成就,被戏称为“被闪电击中两次”。这样的传奇经历,太符合科学界“扫地僧”的人设,也有着一种“逆袭的爽文感”:身处卑下,倍受轻视,却深藏不露,偶尔出手露峥嵘,即是惊服四座。

不仅是张益唐,之前,北大的青年数学教师韦东奕突然就火了,因为这位老师喜欢带着1.5升大瓶瓶装水啃馒头,而且面对镜头总是心不在焉的样子,成了网络热门IP。这是一种致敬,也可能是一种矮化。

其实,科学家不需要扮演不修边幅、不谙世事、不通人情的刻板印象,如果说,科学家有时会和普通人在行为举止上显得有所不同,只是因为他们活得更纯粹,将更多的心思放在自己的研究上。

张益唐就说,有时周末找同事来家里喝酒聊天,但是“他们说我聊着聊着眼光不对,就走神了。夫人经常批评我这样不礼貌”。他的同事也回忆说,有一次他十天内只说了一句“你好”。可能因为这种纯粹,成就了他的执着,也是这种执着,让他从大学时代就开始攀登黎曼函数这座数学领域的孤独高峰。

能将一生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专业,是幸福的;能在自己钻研一生的领域取得成就,这是幸运的。这种执着对于科学家本人来说,就是一种快乐,与世俗的评价无关。张益唐们代表人类去探索宇宙的尽头、智慧的极限,而普通人能做到的就是悄悄致敬;如果恰好是有相关领域的知识,多多少少能领略到前沿的科学之美,那也是一种幸福,至于能让张益唐亲自回答“logD的固定幂为何写成2022”,那就是幸运了。

张益唐说,不希望把自己的经历拍成电影,“毕竟网络已经把我说得够多了,我希望最好不要再给我干扰”。也许,在1960年代,当少年张益唐坐着摆渡船到黄浦江对岸逛福州路书店,徜徉于进口的数学书籍时,那一句“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的命运就已经注定,后来只不过是它的展开式。

    责任编辑:沈关哲
    图片编辑:施佳慧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