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掌掴儿童,治不好家长们的“霸凌焦虑”
11月9日,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一男子登门掌掴幼童的视频流出,并火速冲上微博热搜。
在视频中,身材高大的成年男性在与男童交流了三条与打人有关的规则后,一巴掌把孩子打得从凳子上飞了下去。
孩子的爷爷看到孩子被打,气不过,抄起凳子准备砸向男子;男子则情绪激动地大喊:“我没忍住打了他,你打我干吗?”随后将老头推倒在地。
男童的家人报警,称“有人上门闹事”,随后,男子被赶来的警察带走。
在警方后续的调查中,发现该男子姓鲁,今年33岁,就职于当地某医院,所以网友在后续的讨论中,将男子称为鲁医生。
在伤情鉴定中,被打的男童听力受损,面部软组织挫伤;倒地的老人右腿骨折,需要打石膏。
在流传出来的微信截图中,鲁医生当天上门,是因为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被挨掌掴的男童用充气棒在后脑戳了个大口子,他登门讨个说法。
充气棒,是手持的微型打气筒,顶端一般是较为尖锐且坚硬的塑料支撑结构。
在疑似事发幼儿园监控视频中,能看到一个男孩在用某种东西猛戳另一个男孩的头部。
在打孩子的视频流出后,整个事件持续发酵,有关是非曲直的讨论,犹如沸腾的战场,在互联网的舆论阵地上你来我往,血肉横飞。
人们的第一反应,是强者对弱者的欺凌。
网友认为,鲁医生作为一个成年人,打了小孩,必须为自己的违法行为付出代价,一次对孩子的攻击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更有人认为,鲁医生害人害己,打完人被拘留,留下污点,工作丢了,小鲁也不能考公务员了。
在另一条评论中,有人认为从身份属性出发,孩子纠纷事小,对弱者的欺凌事大。
而在了解事发的始末后,也有一大批网友开始支持鲁医生,认为鲁医生打得好,干得漂亮。
家长管不住自己的孩子,就该让别人来管管。
两方观点,在评论区对冲,一方出于对秩序的尊重,另一方则单纯从父亲的责任角度思考。
在后续的采访中,被掌掴男童的母亲唐女士称,孩子在幼儿园,可能把小鲁的头擦破了。
这一言论让舆论的风向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网友对这种避重就轻的言论表示愤怒。
而这些迫切想知道真相的人们,被各种小道消息蒙蔽了信息渠道。
在真相尚未落地之前,未经证实的消息就已经满天飞了。
有人在微信群聊里,贴出与视频中的房子户型近似的看房图。
并称,这家人已经开始卖房子了,小区里的孩子都被他家孩子打过,名声臭了,住不下去了。
在另一则小道消息里,流传出鲁医生的孩子上一次受伤时的惨状。
在一场互联网的鸡飞狗跳中,未经证实的消息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因为它可以帮助人们快速对一件事定性,并做出心中最终的审判。
在整个事件中,鲁医生动手打了孩子,从被害者成了施暴者,突破了法律的底线,注定是要承担错误的一方。
但换言之,孩子在学校被同学欺负了,家长该怎么办?
是向幼儿园投诉,还是找到家长讨论,或是寻求法律途径解决?
·《无辜者》
如何面对儿童成长中可能遭遇的霸凌?相信这是多数家长共性的焦虑。
其实说到底,家长才是儿童霸凌发生时真正的弱势群体。
在耳光事件相关微博的评论下,很多家长都表示遇到过自己孩子被“熊孩子”无故欺负,甚至是遭受肢体伤害的经历。
打是不能真打,气是真的生气,甚至给家长留下了心理阴影。
在儿童霸凌发生的整个过程中,家长方反而更加手足无措。
就在今年,由于孙子被几个孩子打到不敢去上学,河南一位奶奶当街给几个主要霸凌的孩子跪下了,不断劝说和求饶。
儿童霸凌为什么总是难以得到解决,至少是无法体面地解决?
因为成人世界是一个弱者模型,儿童世界是一个强者模型。
弱者模型里,弱者普遍可以审判强者,手段是规则。
比如,一个成年人如果在公共场合做出不尊老爱幼的行为,就会马上被弱者模型的这套规则所鄙视,“挺大个人你跟孩子计较什么啊?”
而在儿童们的强者模型里,强者可以裁决弱者,唯一的手段是暴力。
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中小学校园里,都是一个潜在的反乌托邦,因为无论校规还是学生手册,其实都不具备暴力威慑,老师、家长们的手里也只掌控荣誉,不掌控暴力。
所以,在规则和法条的间隙中,“熊孩子”们就能用暴力统治儿童世界了。
·《告白》
我们在看《哆啦A梦》时会被大雄、胖虎、小夫的相处日常逗得哈哈大笑,但如果大雄是你现实中的孩子,那你会非常头痛。
大雄每次遭遇霸凌后,有无所不能的机器猫帮他,你的小孩有吗?
·《哆啦A梦》
而说到最后,到底要如何处理发生在孩子身上的儿童霸凌呢?
就是要找到弱者模型与强者模型的沟通方式,而这注定需要大量的沟通成本。
通俗点说,如果你的小孩被别的小孩无端霸凌,你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是建立起施暴儿童对生命真正的认知和敬畏。
·《告白》
千万不要认为孩子们打打闹闹没什么,为图省事息事宁人。
不论你是通过法律途径,16周岁以下的孩子寻衅滋事也可以被追究治安责任;还是通过社会途径,要求校方、社区、施暴儿童家长,使所有相关方都不得不重视这个问题。
总之,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只要不怕麻烦,最终麻烦总能传导到施暴儿童的心里。
至少他会知道,加害于“人”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
施韦泽说,敬畏生命是一切伦理的基础,儿童们也只有真正理解这点,才能健康地成长起来。
而除此以外,我也只能希望你的孩子足够幸运。
与其学会妥善处理,不如永远不要遭遇。
设计/视觉 Elaine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