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美国那点事|共和党没掀起“红色浪潮”,经济议题不重要了?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柯静
2022-11-11 14:54
来源:澎湃新闻
外交学人 >
字号

当地时间2022年11月10日,美国拉斯维加斯克拉克县选举部门,选举工作人员正在处理选票。  人民视觉 图

截至2022年11月11日,美国中期选举的结果仍未明确,国会的最终控制权依然悬而未决。根据当前的统计情况,共和党已接近众议院的多数席位,大概率将获得众议院的控制权。而参议院的控制权将取决于亚利桑那州、内华达州的结果,以及佐治亚州于12月6日举行的第二轮选举结果。

在美国总统拜登看来,这已经是个很不错的结果。由于选民对美国经济的普遍不满和对拜登执政的低支持率,选前外界曾猜测共和党是否会掀起“红色浪潮”,然而这种情形并未发生。民主党仍有机会保住参议院的控制权,而共和党迄今在众议院取得的优势也并不那么显著。对此,拜登在推特上兴奋地表示,民主党在众议院失去的席位已经是40年以来民主党总统在第一次中期选举中所取得的最佳结果。

那么,此前在各项民调中被选民视为首要关注的经济问题,究竟在本次中期选举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又会对未来两年的拜登政府意味着什么,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令美国人痛苦的持续高通胀

2022年盖洛普在临近美国中期选举的最后民调显示,经济问题的重要性超越了以往大多数的选举年份。49%的美国选民认为这一问题对其投票决策极为重要,这一数字在2002年以来盖洛普对中期选举的最后调查结果中名列第二,仅次于2010年,也即2007-2009年美国经济衰退后的高失业率时期,那时有63%的民众将经济列为极为重要的问题。

没有人会否定经济问题在本次中期选举中给民主党人带来的沉重打击。美国正处于40年以来的最高通胀水平且已持续数月,美联储在短短几个月内已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至3.75-4%。而截至目前的数据显示,美国的通胀仍未有明显缓和迹象。在能源价格指数回落的背景下,9月份核心CPI同比增幅仍然高达6.6%,充分表明通胀在整个美国经济中广泛存在。

对于这一棘手形势,美联储明确表示将坚持继续加息,直至通胀真正得到缓解。普遍预期明年年初美联储可能将利率提升至接近5%的水平且可能持续一段时间,这一多年来未曾出现的高利率无疑会严重抑制投资活动和居民消费,从而引发众多人士对美国经济即将于2023年陷入衰退的悲观预期。

而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持久不退的高通胀显然是痛苦的。无论是通胀本身对普通家庭财富的侵蚀,还是美联储被迫采取更加激进的提升利率的措施,都会给普通家庭带来更大的债务负担。美国劳动部数据显示,通胀导致2021年美国民众的实际周薪降幅达到3.1%。据测算,普通美国家庭购买前两年相同的物品需要多支出约7%的花费,大致3500美元左右。而对于相对贫困的人们来说,则会面临更加严重的打击,因为与中等收入家庭相比,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账单在其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更高,且可选择余地更少。正因此,10月下旬皮尤研究中心的报告指出,美国民众继续对当前的经济状况持否定态度,通胀仍是美国人最为关切的经济问题。81%的共和党选民和66%的民主党选民均表示他们对此非常担心。

共和党人抓住把柄穷追猛打

在通胀持续高企之际,共和党人屡屡提醒选民,在拜登执政之初,在那场是否要推出1.9万亿美元的《美国救援计划》的激烈论辩中,国会共和党人就曾强烈质疑如此大规模的救助对当时已经走出疫情封锁的美国,可能会带来过高财政赤字并产生通胀风险,而白宫对此的回应则是“无所作为的代价远高于采取过激行动的代价”。美国财长耶伦在采访中声称刺激计划不会引发通胀激增,甚至表示即便通胀出现,美联储也有工具加以解决。《美国救援计划》最终在参议院以50票对49票勉强获得通过,民主党人在没有任何共和党人支持的情况下以简单多数的方式推进法案。

庞大的刺激方案创造了150年来广义货币供应量的最快增长,不断推升的消费需求成就了美国历史上最快的经济复苏,但也埋下了持久通胀的隐患。一方面,肆无忌惮的放水,再加上疫情期间相对萧条的服务业,美国老百姓手中大把现金转化成强烈的购物需求,推升物价不断攀升;另一方面,刺激计划中所提供的额外的疫情失业补助,以及美国历史最大规模的儿童税收抵免,在疫情之下降低了部分民众的就业意愿,这是劳动参与率始终难以回到疫情前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短缺,在提升企业生产成本和商品价格的同时,无疑又进一步推升了通胀。

但拜登政府和民主党人对此矢口否认。他们先是将通胀完全归因于新冠疫情带来的供应链中断和企业哄抬物价,待俄乌冲突发生之后又将锅甩至俄罗斯总统普京的行动引发了油价飙升,并多次指责是国内石油公司的贪婪使得美国人遭受高油价的痛苦,总之闭口不谈自身做法也可能是导致甚至加剧通胀的重要原因。然而,共和党人当然不会放过这一把柄,大肆抨击民主党人不负责任的财政措施和过于激进的社会福利导致美国经济陷入艰难局面,扼杀了美国良好的竞争生态和创新精神,鼓励了不劳而获并将置美国于危险境地。他们提醒美国人,应该尊重市场自由精神,倡导负责任的财政纪律,才能让经济真正恢复活力。

当通胀和经济成为本次中期选举中最受选民关注的热点,当各大民调显示更多选民认可共和党人对经济问题的处理方式,似乎距离共和党人的“红色浪潮”愈来愈近。

民主党如何阻挡“红色浪潮”

民主党人当然心知肚明,经济问题是本次中期选举中本党最大的软肋。在深知通胀无法在短期内消退的情况下,民主党人动足了脑筋,采取了多种针对性措施,在回应共和党人抨击的同时,将选战的重点落于降低民众的生活成本以对抗物价上升带来的痛苦、加快推进本党经济议程、大力渲染共和党人控制国会将带来的“失去效应”和极端主义图景,以此稳固民主党的基本盘,削弱经济担忧在民主党选民投票决策中的重要性。从截至目前的投票结果来看,这些策略对阻止“红色浪潮”起到了一定效果。

一是针对性地回应共和党人有关财政支出的指责。近几个月以来,无论拜登本人还是经济团队成员在鼓吹当前美国强劲的就业市场,持续低位的失业率之际,均重点强调经济的强劲复苏是《美国救援计划》带来的成就,并屡屡指出2021财年削减了3500亿美元的联邦赤字,本财年更进一步削减了1.4万亿美元联邦赤字,以此回应共和党人有关《美国救援计划》和民主党人支出过度的抨击。

二是大力推进本党对选民的经济承诺并取得进展。在2021年《美国救援计划》和《两党基础设施法案》通过之后,民主党人曾经历了一段时期的经济议程受阻。临近中期选举,民主党内部加大游说和施压力度,终于说服此前阻挠《重建更美好法案》的参议员曼钦和西内玛,于今年8月通过了《通胀削减法案》,实则为迷你版的《重建更美好法案》。虽然较最初计划的规模大幅缩水,但民主党人终得以给选民一个交代。此外,今年8月通过的《芯片与科学法案》,则是两党在加强美国自身科技竞争力,促进芯片制造业回流方面的共识。至此,拜登已基本完成对选民的经济承诺,帮助其一度暴跌至30%的支持率回升至40%以上。

三是冲刺阶段致力于推出降低生活开支的相关举措。除了宣扬《通胀削减法案》在为选民提供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降低药品价格方面取得的成绩,拜登政府在8月底又推出一项为学生贷款借款人提供减免的福利计划,超过4000万美国民众将从中获益。凡贷款人个人收入低于12.5万美元、已婚夫妇为25万美元,均有资格获得1万或2万美元的贷款减免。此外,在油价已显著降低之际,拜登仍表示在原有计划外,可能释放额外的战略石油储备,并声称要让石油公司支付高昂税金并面临其他限制措施,迫使其降低油价。诸如此类措施,在降低部分选民对高物价的不满情绪、稳定民主党的基本盘方面,也有所助力。

四是大肆渲染民主党失去多数席位带来的严重后果。无论是拜登政府突出强调的若共和党人夺取国会控制权,选民将失去民主党人给予他们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福利,共和党人信奉的“涓滴经济学”、主张的减税政策将加剧经济中的不平等,还是接连举行的国会大厦事件听证会,以及一波又一波有关最高法院剥夺妇女堕胎权的判决结果,都在为民主党选民描绘一幅他们将会失去什么的可怕前景。这种即将被剥夺的恐惧,以及面临极端保守主义的威胁,必然促使部分民主党选民更加慎重考虑,是否要因对经济的不满,就将选票转投给共和党人。

上述举措在民主党人面临经济问题的重大挑战之际,成功地转移了部分视线,使得经济担忧在民主党选民这里,成为“重要但绝非唯一重要”的问题。皮尤最后调查显示,今秋民主党选民最关心的问题依次为国家民主的未来(80%)、医疗保险(79%)和堕胎(75%)。更加重要的是,在对经济持非常负面评价的民主党选民中,也只有3%的选民明确表示将因此支持共和党的众议院候选人。从当前投票结果来看,这一民调应该是准确而贴近现实的。这或许是并未出现“红色浪潮”的重要原因。

未来两年经济问题仍是拜登政府首要任务

虽然拜登政府和民主党人在中期选举最后时期推出的系列举措,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挽回了局势,但经济问题在本次选举中的超高关注度,以及未来通胀形势究竟如何发展,仍然构成对拜登执政的重大挑战。

拜登政府理应清楚,本次中期选举之际,前期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效应仍未消退,居民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良好,提供了抵抗物价上涨的重要缓冲。目前,美国家庭拥有大约20万亿美元的超额储蓄。除了收入最底层那五分之一居民之外,大多数美国人所持现金较疫情之前要多出不少。但如果通胀仍然迟迟不退,或是在美联储持续加息之下美国经济陷入明显衰退,2024年大选之际,民主党人恐将面临更为严重的冲击。有此前车之鉴,经济问题仍将是拜登政府的首要任务。

(柯静,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朱郑勇
    图片编辑:张同泽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