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非遗 l 楚绣楚韵 楚楚动人

2022-11-10 19:4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楚绣”战国时期的楚地刺绣中国独有的艺术门类。存续了三千多年之久,中国刺绣艺术的活化石。楚绣早在三千年前的楚国都城便有“绣衣而豹裘者”的历史记载,在战国时期以楚国的刺绣最为著名。

楚绣绣样以灵动的动物为主,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凤纹、龙纹、虎纹、鹿纹等纹样,辅之以卷草花卉纹样,这样动物、植物同处一画,温馨自然,表现出了自然界中的生机与和谐的场面,亲历楚人在现实生活中展现的高雅审美趣味和奔放不羁的热情,直面楚人狂放、自由生命的凤凰涅槃。楚人的生命活力,在这些线条中也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龙凤虎纹绣品》

作者:楚绣传承者贺晓兰老师

楚绣的针法技艺

楚绣的针绣技艺讲究“齐、光、直、匀”,要求用线匀称,针脚细腻,疏密相间。楚绣绣工纹饰极其精美,纹样在繁杂中有规律,神奇且浪漫。楚绣具有精湛的技艺特征与审美情趣,有它独特的针法与技法,其技艺主要以锁绣和钉线绣为主,还有双套式锁绣(骑针子绣)、开口式锁绣、闭合式锁绣、辫绣(双针子绣)等针法。

“翡翠珠被,烂齐光些。”这句出自屈原的《楚辞招魂》描绘了当时楚绣的盛况,绣工如同美工绘画一般,勾勒点染,敷色涂抹,灵意飞动,楚绣具有色彩艳丽、构图简洁、意蕴空灵、富于装饰性的特点。

搭配得当

动与静结合

楚人以曲线为美

作者:楚绣传承者贺晓兰

楚绣针法环环相扣,寓意着美好且圆满,让绣品更加楚楚动人。

龙凤虎纹绣

1982年荆州马山楚墓出土战国中晚期刺绣珍品。

龙凤虎纹绣为罗地禅衣,灰白色罗地,其上图案长29.5厘米,宽21厘米。刺绣由两个对称的花纹单位,组成菱形图案。沿四边用褐色和金黄色彩线各绣战国龙凤虎纹绣一龙一凤;中央绣对向双龙和背向双虎,虎身斑纹用红、黑两色相间绣出,虎牙、眼、爪,用异色相嵌锁绣。整个图案表现出龙飞凤舞、猛虎腾跃的生动场景,充满神奇色彩。

龙凤舞华裳

中国记忆——5000年文明瑰宝展文物。

直裾,交领右衽面料为浅黄绢地对龙对凤纹刺绣,灰白绢里;内絮丝绵。领缘和袖缘均镶有动物纹复合组织绦带,襟和下摆缘均用大菱形纹锦。刺绣以锁绣为主,间以平绣。构图浪漫,龙、凤形象大都作变形处理,是楚人神奇浪漫艺术风格的典范之作。锦、绣为古代贵重的丝织品。该墓主人为楚国贵族女子,该服颜色、纹饰、款式应蕴涵当时贵族妇女服饰的时尚元素。其用料织造精良、色彩绚丽、纹饰浪漫,堪为古代服饰珍品。

楚绣技艺承载了楚韵遗风,是荆州的民间传统刺绣技艺,富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在荆楚人千年的传承中,它凝聚了三千多年的楚地刺绣艺人的智慧与才能,是中华民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个时代,楚绣也变得更加珍贵。

目前,荆州非遗楚锈正在飞速发展,不断传承创新,让历史与时代接轨,让楚绣大放异彩。楚绣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孝珍在荆州广纳求学者,为大家传授楚绣针法技艺,并带领杰出弟子贺晓兰、汪宣珍、李友珍为楚绣的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

楚绣传承班已有百名学员

刺绣技艺越来越精湛

六十多年的磨砺

王孝珍老师

王孝珍,湖北省荆州人,楚绣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湖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师,湖北省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代表作品《三首凤》《凤鸟花卉纹绣》等。

《三首凤》

《凤鸟花卉纹绣》

作者:楚绣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孝珍

像楚绣这一类的非遗技艺及作品,大家总觉得离自己的生活非常遥远,但是这些非遗大师都在通过自己的力量进行非遗传承以及创新化发展,也在逐渐的与我们生活相结合,出现了一些更新的生活作品。

例如:卷轴挂画、楚绣摆件、扇子、包包、书签、茶旗、杯垫、镜子、耳钉等。下面,我们来欣赏一波荆州手信文创店内所展陈的楚绣作品吧!

虎座鸟架鼓楚绣卷轴

作者:非遗传承者贺晓兰

龙凤虎纹楚绣卷轴

作者:非遗传承者贺晓兰

楚楚动人楚绣团扇

作者:非遗传承者李桥来

楚绣兰香小挎包

作者:非遗传承者李桥来

楚绣凤鸟羊毛披肩

作者:非遗传承者十八匠

楚绣凤鸟耳饰

作者:非遗传承者范晓杏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荆楚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的传承与发展不仅需要这些非遗传承者的不断继承与创新,还需我们所有荆楚人民的不断认识、了解与传播。

你我皆为荆楚文化的传承者

原标题:《非遗 l 楚绣楚韵 楚楚动人》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