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大自然的馈赠——平凉红牛静宁苹果创牌记(上)​

平凉发布
2022-11-10 18:3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处在黄土高原的平凉,不似很多人想象中的荒芜、贫瘠。

这里自然生态良好,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达33.8%,从空中俯瞰,俨然是黄土高原深处的一块绿色明珠。

平凉连接关中与西北,中国北方最原始的农业和游牧业均诞生于此。人口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从中穿过,从地理角度上印证了在此农牧分化的必然性。因此,人们在平凉既能看到古老的农耕文化,也能感受到游牧民族流传千年的独特风情。而这,为平凉红牛、静宁苹果的发展、壮大,创牌、增效奠定了鲜明而又厚重的底色。

平凉畜牧业历史悠久,从伏羲氏“教民佃渔”到战国秦初乌氏(古县名,在今崆峒区境)倮的“斥卖牲畜”,均可窥得古代畜牧之一斑。据我国著名畜牧学家、中国良种黄牛育种委员会创建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邱怀先生所著的《中国牛品种志》记载:“7800年前,陇东地区的古人因为对红色的崇拜,而捕获红色皮毛的牛进行祭天,久而久之,红色皮毛的牛逐步被人类圈养。”这大概算是对最早期红牛的探源和追溯。

自秦汉以来,平凉以马、牛为主的畜牧业久盛不衰,历代地方志中有“农民唯养牛”“牛、羊衔尾塞道”的描述。可以想象,曾经的平凉,天高云阔、碧草连天,牛羊成群,正如诗中所描绘的那样: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派寥廓深远的塞上风光。

天气晴朗时,驱车穿梭在崆峒区麻武乡的山梁沟峁,你会时不时看到隐藏在绿色中的一头头、一群群矫健的红牛,优哉游哉地吃草、散步,周围阡陌纵横,风光宜人。

这里属崆峒区的南部山区,平均海拔2000米,高寒阴湿,土地贫瘠,却自然植被良好,拥有茂密的森林和10万亩天然草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使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一直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

追忆往昔,麻武村党支部书记韩爱军说:“这里的群众有养牛的传统和习惯,大家养牛、爱牛、惜牛,也懂牛,生产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牛。”

在漫长的发展中,耕牛作为农耕生产不可替代的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得到了农民的精心照料,长期谷物添加饲喂的习惯,促使平凉一带的红牛形成了以生产沉积肌内脂肪为特点的特质,而长期的劳作又塑造了其前驱发达后驱较小的体型结构,使其血液和肌肉中富含用来储氧、携氧、运氧的肌红蛋白含量,这意味着平凉红牛的肉更富营养,口感更加鲜美。

“平凉红牛是在平凉特定的饲养传统、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下,以当地黄牛为基础,先后引进南德温、红安格斯等品种,经过长期选育形成的肉牛新类群,口感可与日本和牛相媲美,是我国独特的地方优质肉牛种质资源。”说起平凉红牛种质资源的品质,市牛产业办公室主任李浩言语中流露出了几分自豪。

这些年,平凉红牛“走南闯北”“声东击西”,多次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品鉴交流大会,经受住了专家和消费者的层层“检阅”,最终因优秀的品质闯出了一片宽阔的天地。许多业界权威专家认为,平凉红牛肉肌肉组织色泽鲜红、脂肪乳白、肉质细腻坚挺、脂肪沉积丰富均匀,气味纯正,已经达到了中国精极雪花牛肉的质量水平。特别是用来煎、涮时肉质细嫩,香味醇厚浓郁,风味独特,口感细嫩、多汁,具有显著的品质特色,适合用于高档西餐和中餐烹饪。

“平凉的牛肉为啥好,吃起来为啥香,这其实是有技术理论支撑的。”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宋焕禄说,由于不同种质的牛肉分子基础不同,例如含硫杂环化合物会给人“香”的体验,这就需要经过仪器分析,从而取得详实的数据,作为选种育种的依据,由此开展原产地溯源,进而维护品牌形象、提高品牌价值。

基于良好的自然条件和群众的养殖传统,从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后,平凉养牛业便开始从单一役用向商品生产转化,直到2002年,全区牛的饲养量达59.13万头,出栏商品牛16.82万头。2008年1月,平凉正式申请注册“平凉红牛”证明商标,实施原产地保护性发展。

就在平凉养牛业一路向市场化、产业化高歌猛进之时,1986年,位于六盘山西麓的静宁县向全县人民群众发出了栽种果树的倡议。

丰收时节,来到最早栽种苹果的静宁县治平镇胡家塬村,但见数百亩果树连成一片,远远望去红彤彤的,像红云、似晚霞,空气中全是苹果的香味。

静宁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平凉的西大门,全县总耕地147万亩,其中山旱地就占到了92%,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和甘肃省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吃粮靠救济、穿衣靠捐赠、花钱靠借贷”是上世纪80年代初静宁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

然而,大自然是最神奇的造物者,她让静宁贫瘠的土地上,能长出最甜脆的苹果。地图上,有一条神奇的线——北纬35度黄金纬度线,它是800mm等降水量线、一月份0°C等温线、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最为重要的是,它被誉为中国最负盛名的苹果产业带。这条线上,生长着许多各具特色又叫得响卖得好的苹果,而以静宁县为首的平凉市各县(市、区),恰好位于这条带上。

“静宁苹果好,首先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静宁县果树果品研究所所长李建明,长期致力于静宁苹果的培育和发展,他从专业角度解释了苹果树的生长特点和习性。

他说,苹果树是喜低温干燥的温带果树,要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如果冬季温度过高,不能满足休眠期所需的低温时,春季就会发芽不齐。苹果树也是喜光树种,日照不足,就会引起枝叶徒长、软弱、抗病虫力差,花芽分化少,营养贮存少,开花坐果率低一系列反应,与此同时根系生长也会受到影响,使得果实含糖量低,且不易上色。

而静宁县土层深厚,光热资源丰富,年均温度、降雨量、日照时数等气候条件非常适宜苹果生长,堪称“优质苹果的黄金产区”,被原农业部划定为黄土高原苹果生产优势区、最佳适生区。这里生长出来的苹果色泽鲜艳、个头大,形状好,酸甜适度、口感脆,而且硬度好,耐储藏,在市场上极具竞争力,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吃遍天下苹果,还想静宁苹果。这些年来,一辆辆装满静宁苹果的大货车,从果园出发,一路奔驰在蜿蜒的公路上,带着静宁泥土的芬芳,满载着果农的心血和希望,奔赴四面八方。多少个孩子因一笔笔苹果款走进了学校、改变了命运,多少个家庭因几亩苹果园一改穷貌,换了新颜,又有多少个年轻人因栽种苹果树,白了头发,佝偻了腰背。

这片土地与苹果的牵绊,40多万成纪父老与苹果的情感,被平凉市作协副主席、静宁县文联主席陈宝全敏锐地捕捉,饱蘸深情浓缩成了一本《被一颗苹果喜欢过》。他在书中写道:“他们从来没有对一种庄稼像苹果树那样认真到极致,甚至像打造艺术品一样有耐心……我们的农民把最好的土地让给它们,它们反过来让一直为填饱肚子操心不已的农民过上了有尊严的富足生活,让我们原来贫穷的村庄完全变了样”。他说:“我不再把一棵苹果树看成植物学上简单的一棵树了……他们有近乎人的某种思想和生存哲学,并用自己的智慧决定着人的生活走向……”

经过了四十个春夏秋冬的淬炼和打磨,如今的静宁苹果已发展成为国内苹果价格的风向标,产地收购价连续16年领跑全国,远销澳大利亚、俄罗斯、东南亚、港澳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静宁苹果区域品牌价值达到160.54亿元。2020年,“静宁苹果”在新三板挂牌上市。近日,又传来了振奋人心的好消息,100箱静宁苹果伴随“雪龙”号和“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出征南极,成为国内第一个到达南极的苹果。

时间不语,却是最好的答案。经过数十年的默默耕耘和辛勤努力,我市牛、果两大产业迅速扩张规模,成为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期间,牛、果产业更是成为助推脱贫攻坚的“首位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带领全市40万贫困群众如期过上了全面小康的幸福生活。如今,依然引领全市人民昂首阔步、步履铿锵地走在乡村全面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

自古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回望来时路,平凉红牛与静宁苹果两大产业从萌芽培育到发展壮大,纵有自然禀赋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也何尝不是世代群众在困境中求生存、向大自然讨生活,于发展中争取更加美好生活的必然选择。

用好大自然的馈赠,却又不过度索取,这是平凉人民的处世智慧,也是他们对大自然的回馈:废弃的窑洞,成了牛的“别墅”,被打造成特色独具的乡村旅游点,既发展了产业,也留住了乡愁。昔日稀薄脆弱的土地披上了绿装,百万亩苹果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发挥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一个个以苹果为主题的采摘节、旅游节,一场场邀请全国各地名家参加的采风、写生等文化活动,在推介静宁苹果的同时,又为这张靓丽名片增加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勤劳智慧的平凉人民,始终怀揣着一颗虔诚而又敬畏的心,凭借西北人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诚信的优良品格,脚踏实地、俯首耕耘,走稳了发展之路,夯实了产业之基,也终不辱使命,铸就了“平凉红牛”“静宁苹果”这两个响彻业界的金字招牌。

原标题:《大自然的馈赠——平凉红牛静宁苹果创牌记(上)​》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