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媒体:脱离国情、造成教育极化的西安教育“改革”不能算成功
如果给你一次上电视吐槽的机会,你最想对准你所在城市的哪个部门?答案估计会分布很广,毕竟从博物馆到统计局,很难有哪个部门没有槽点,这也很正常。但从概率上说,与市民日常生活最相关的市政部门,比如交通、卫生、市容恐怕被点到的几率最大。然而西安却给出了与“我们不一样”的答案。
《问政时刻》是西安很火的一档电视问政节目。一个网络调查票选市民最想问政的部门,结果城管执法局只得了15%的票,交通、卫生、食药安全等部门得票率统统低于10%。告诉你吧,第一名得了45%的票,几乎半壁江山的网友,都强烈要求问问西安市教育局的政。
如果一个部门的一把手缺位了一年多,仍然迟迟不任命新领导,会是什么原因呢?岗位太艰巨,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还是岗位无足轻重,有没有一把手都无所谓?熟悉地方情况的人大概都会有个基本判断:这个部门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吧。西安市教育局就是这样,没有局长的状态,在上个月刚满一年。
和局长一样难产的,还有教育局上《问政时刻》的档期。本来是群众呼声第一名,但排在它后面的部门都上了,教育局偏偏姗姗来迟。年初本来电视台都已经对外预报,教育局将在3月8日接受电视问政,然而时日已至,消息又杳如黄鹤。一直又拖了一个月,才在前天亮了相。
2018年4月8日,西安教育局接受电视问政。视觉中国 图准备如此充分的教育局,最终市民满意率为21.89%,成为《问政时刻》开播以来史上最低分。带队的副局长收到一份礼物:一张得分为21.89的考卷。而在2016年陕西省的考核中,西安的“学校教育”一项在全省12地市中排倒数第一。
由于找不到节目视频,我通过媒体的报道仔细看了一下观众反映的诸多问题。总而言之,教育的过度商业化,尤其是权、钱对教育事业的侵蚀以及给家长和学生带来的沉重负担,是西安市教育局饱受诟病的源头。
我一向反对政府包揽所有公共服务,教育也是一样,适当社会资本的进入有利于解决不同层次的需要,对于完善教育体系是不可或缺的。但很难想象,以我们的国情,一个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全都以民办的模式发展,普通公立学校设施破旧、师资流失,甚至竟然招不满规定的名额。而这正是群众反映中的西安教育现状。
在我所看到的材料中,“五大名校”是一个高频词汇。以这五所名校为例,西安市的优质学校普遍实行的是一种非常古怪的招生模式。一部分学生按照公立学校政策招收,享受的是公办学校的收费待遇,而其他的学生则按照民办学校政策、缴纳高额费用才得以入学,这样就造成了连锁问题。
首先是这些名校利用“民办生”缴纳的高额学费,开出高薪,不断从其他公办学校挖师资人才,使得名校教学质量愈强,其他学校愈弱。稍有经济能力的家长,都宁肯缴纳高额学费,让孩子就读名校。于是一方面是名校学费水涨船高,“中产”家长压力山大。另一方面普通公办学校的孩子,享受不到公平的教育,阶层分化加剧,甚至一些学校根本招不满学生。
而名校那部分享受公办收费政策的学生从哪里来呢?除了一部分符合规定从合理渠道入学的外,许多都是靠托关系、走后门或者直接靠权力寻租进入的。即使那些“民办生”,很多时候也不是明码标价,也要靠灰色方式才能进入。所以市场上产生了很多“教育中介”,节目中反映,一个名校学位中介最高收20多万,还不保证办成。
这些名校为了“掐尖”,不断提高入学的考试门槛。他们不顾国家明令禁止奥数不得与基础教育招收挂钩的规定,把奥数、奥语成绩作为招收参考标准。于是学生不得不拿出精力去准备这些考试,而学校里又没有这方面的培训,于是社会上各种补习班应运而生。节目中一位小学生,竟然每天作业要写到十二点。更有甚者,一些老师为了赚取兼职收益,明明应该在课堂讲授的内容,故意留到补习班上讲。
于是这些名校一个个变成了“教育集团”,而家长和学生背上沉重负担。无论从哪个角度讲,这样脱离国情、造成教育极化的“改革”都不能算是成功。
这是群众层面反映的问题。在西安市委巡视组的眼里,西安教育局另有一番问题:在各种压力和干扰下,教育现状和教书育人的宗旨在某种程度上出现背离;破解教育难题的责任担当不够;有的党员领导干部用权任性,不按制度办事;重大财政专项资金拨付后的使用监管不够;对一些典型的违规违纪的人和事不敢动真碰硬。怎么看都是有问题的样子。
在这次电视问政上,西安教育局副局长做了自我批评,也承诺对问题进行整改。但副局长做出的承诺,其落实力度究竟有多大,难免让人存疑。对于眼下的西安教育而言,一个有魄力斩断利益链条、有能力将教育改革扳入正轨的“破局者”显得尤为关键。
(原标题为《 局长缺位一年多的西安教育局,考了21分》)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