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豆瓣8.6,接住这些受苦难的女孩们

2022-11-11 16:5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最近,有一部话题剧集《她和她的她》上线了。

上线不久,《她和她的她》就拿到了Netflix的台湾地区排行榜第一,在豆瓣的评分也从8.2分上升至8.6分。

未成年性侵、家庭暴力、职场性别歧视、性骚扰,剧集涵盖了当下女性被迫面对的种种困境。

称赞的声音认为,台剧再一次“率先突破了这一层纱”,敢于触碰深重的社会议题,但也有批评声音认为这部剧只是立意和题材取巧,在剧集节奏和表现手法上都未见新意。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部剧。

*本文有严重剧透,以及可能引发心理创伤效应,请谨慎阅读

01.

又一部台剧火了,这次是《她和她的她》

“台剧复兴”,是近年来时常被谈论的一个议题。

自2011年《我可能不会爱你》结束了“偶像剧”的热潮之后,沉寂数年,从《一把青》开始,再到《我们与恶的距离》《想见你》《俗女养成记》……台剧以一种不那么“台剧”的方式,打破了以往的刻板印象。

没有浪漫到离地的剧情,少见浮夸狗血的台词,近年来广受好评的“新台剧”多半叙事流畅,剪辑紧凑,用各种类型元素来诠释社会议题,敢于直面真实的社会。

集美大学电影学副教授黄诗娴曾撰文探讨近年来台剧的创作转型。她总结了“台剧复兴”现象的两点主要原因,一是跨境合作带来的国际化播映平台及标准化、精良化的产业化生产模式;其次,也是更重要的,还是在内容创作上题材、类型、叙事模式上的推陈出新。

以《我们与恶的距离》为例,这可以说是一部敢于剥开鲜血淋漓的现实的现实主义电视剧。其中探讨的社会议题是复杂多元而尖锐深刻的,不止呈现了随机杀人事件所造成的社会恐慌、受害者的家庭创伤,穿插了对于司法体系和律师职业的思考,而讨论得最深的议题,还是在传播方式已经发生剧变的网络时代,媒体在公共事件上应该拥有怎样的立场和报道的伦理边界,多变又易被引导的大众舆论可能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当然,这些剧集也许并没有给出完美的解决方案,但剖析和直面这一行为本身已经非常可贵,影像作为最直接、最能击穿大众的媒介,每每能穿破圈层和同温层泡泡,不管是一些大众陌生的议题,还是被视而不见的“习以为常”,或是那些让人心有余悸的恶性事件,通过一种虚拟的形式呈现出来,这种遥远但安全的方式,则往往是一个能让更多人参与和省思的窗口。

3年前《我们与恶的距离》播出,编剧吕莳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沉重与社会现实的题材也能被观众接受的,前提是做好它”,“你永远都不能小看一个剧对任何一个人的影响。”作为编剧,虽然她并不知道这种影响“会去到哪里”,“但起码目前来看,老师带着同学一起去讨论,我觉得这就是很棒的事。会不会衍生出更多,其实我们也无法预测。”

在剧集拍摄的前几年,台湾发生了数起随机暴力杀人事件,即便最终找到凶手、事件平息,但那些骇人听闻的细节所带来的集体公共记忆与体验,仍然会留在人们的心里。这些记忆不会凭空消失,它需要进行重新回顾与梳理,而《我们与恶的距离》就是台湾据此首次尝试的虚构作品。

剧集的原型案件之一,在2016年发生的内湖随机杀人案中的受害女童“小灯泡”的妈妈曾写下这样的话:“好好剖析犯罪者以及整个事件的原因,给社会一个‘理解’的机会,社会才有办法走的更远更好。唯有当我们了解这个人是怎么一步步走向犯罪,我们才有机会谈改善、谈预防。否则,我们就真的只是永远地活在一个未知的恐惧之中。”

有过补牙经验的人可能会知道,牙齿上出现小黑点是不容忽视的,这样的一颗牙也许表面看上去仍然光洁完整,但内里实际上已经脆弱不堪,很可能已经被细菌侵蚀蛀了一个大洞。如果放任小黑点不管,只想着维持表面完整,任由牙齿遭受腐蚀,那到了某一个节点,整颗牙都会脆断。

社会问题其实也是一样的,如果只把它轻轻揭过,试图掩埋,那只是把问题藏得再深一点而已,相同的教训仍然会在阴暗处重复发生,甚至下一次会以更激烈的方式爆发出来。

真正科学和健康的处理方式,就是从牙齿的小黑点处挖开,把所有被蛀掉的牙体刮挖干净,也许这个过程会有难忍的发麻和酸痛,但只有这样,才能让牙齿空洞的部分重新被健康的材料填满,社会问题的恢复也是如此。

在最初构思剧本时,编剧吕莳媛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试图梳理和还原不同人物的想法,她在接受采访时说“要让观众从‘人’的状态去同理每个角色的处境……已经造成的伤害不可能停止,那我们要不要学着去面对,接住这些受苦难的人?”

谈论这么多《我们与恶的距离》,既因为它跟《她和她的她》一样,都是直面社会议题的剧集,能够“接住这些苦难的人”,也因为这些剧集的理念和覆盖面,都是为了推动更多的社会关注和更好的解决方案。

只是相对来说,《她和她的她》更加聚焦于女性议题之上,未成年性侵、性骚扰、职场天花板、家庭暴力等等均有涉猎。不过,作为一种大的趋势,近来讲述女性议题的影视并不罕见,为何这部剧能带来更广泛的讨论度?

一部从女性视角出发的影视剧,能否不仅仅是将这些现象泛泛呈现,避免将议题用作消费谈资、成为标签似的作品,而真正打动人、让人省思呢?我们不妨从《她和她的她》的切入视角和影视表达手法讲起。

02.

“我的碎片留在了原地”

《她和她的她》这个有些拗口的名字,乍一看可能让人感到迷惑和模糊,但英文片名的意思就很直接了,Shards of Her,她的碎片。

“我的灵魂某些碎片被留在受创现场,我一直困在那里,我的人生卡住了,哪里也去不了。”

在剧集最后两集,女主角林晨曦(许玮甯 饰)喃喃自语的这句话,揭示了整个剧的核心关键。

《她和她的她》的分类里,带有“剧情、悬疑”的标签,故事也开始于两条虚实交织的故事线:林晨曦是猎头公司的王牌,看似工作能力超强、过着光鲜亮丽的生活。但她没有朋友,工作单打独斗,既有来自职场的性别歧视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也遭受着对于单身女性的就业歧视。

另一边,她的家人要么去世要么已经断绝关系,与男友李皓明(李程彬 饰)的关系也十分僵硬。在日常生活中,林晨曦又会吊诡地在碰到一些元素时,突然陷入一种惊惧的恐怖状态,甚至会短暂失忆,忘记自己做过什么。

一天,海归的老板表弟Danny(吴慷仁 饰)空降公司高层,他不但充满敌意地抢夺林晨曦的工作,甚至试图用反咬一口的方式将林晨曦塑造成一位“荡妇”进行羞辱,并试图侵犯她。又惊又怕的林晨曦向外逃离,但突如其来的一场意外车祸让醒来后的她仿佛掉进了一个平行时空。

在这个新的世界里,林晨曦变成了住在宜兰老家的幼儿园老师,已离世的爸爸与弟弟都活得好好的,原本的男友变成了名叫小刘的刑警,正在调查她国中理化老师谢志忠(陈以文 饰)谋杀案,而嫌犯竟是自己学姐颜圣华(贾静雯 饰)。

可是林晨曦只有自己作为精英猎头时期的职场记忆,完全丧失了幼年的记忆。林晨曦开始不确定自己的回忆哪些是幻想哪些是真实发生过的,她愈是努力拼凑回想,事情愈不对劲。

周遭的一切看似美好,其实全都不堪一击。随着真相的不断发掘,回忆涌起,林晨曦发现了那些被所有人都当作“忘掉了就好了”的童年真相——老师是利用自己的教师身份性侵学生的惯犯。

整体而言,《她和她的她》的悬疑构想并不算“烧脑”,即使是两条时间线,但剧情至中途,当你看到剧中的女生那些惊惧、欲言又止的神情,就很容易能推断出当年发生了什么。

很多评论也都提到了,看这部剧很难不让人想起《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后简称《房思琪》)。在小说的开头,作者林奕含就用文学性的手法表达了被老师李国华性侵的事件,随后的发展并不难猜测,但当这样的事实血淋淋地摆在我们眼前时,极其真实贴切的描写还是让人带入感极强。《她和她的她》就有这样强烈的即视感。

如果你同时看过这两部作品,应该能看出来,《她和她的她》的编剧一定深入阅读过《房思琪》,并将之作为某种母题或蓝本。不仅是剧集中的女性角色几乎都遭遇过与《房思琪》中类似的伤害,被老师性侵、被丈夫家暴,就连角色之间的关系都非常类似,想要彼此拯救却因为社会规训而犹豫的女性们,年长者的相互袒护,以及那些对受害者说“为什么你不反抗”的人。

而在表现手法上,《她和她的她》使用的叙事方式,其实也跟《房思琪》非常类似。在小说里,林奕含用一种抽离的视角描述了房思琪、刘怡婷、许伊纹等多位女性,也包括侵犯者李国华、钱一维的内心世界。

而在剧集里,第二条时间线里的人物故事,全是林晨曦构想出来的世界,只是一切都是她的期许与现实中扭曲的投射。

比如现实中不敢共同站出来指认性侵老师的学姐,说出“这是真的吗?可不是开玩笑。”连同最终选择和解的父亲,在虚构幻想中一同勇敢杀了老师;说出她被性侵往事的高中闺蜜,其实是想要去保护她;而种种职场中勇敢、大声对性骚扰说“不”的情节,虽然剧集中并未直接表明,但大概也都是林晨曦曾经的期盼。

而这一切的幻想,《她和她的她》使用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就是这都是林晨曦“解离”后幻想出来的场景。

豆瓣用户@Gwenhwyfar 在剧集的评论区里,对剧集引用的“解离”(dissociation)等概念做了非常详尽整理和解释,《关于剧情涉及到的一些心理学相关背景:解离性障碍和复杂性创伤后压力综合征等》。

在病理情况下,解离是一种防御机制,这样可以逃避现实,借此消除意识里的痛苦记忆,令处于解离状态者暂时获得情绪或是压力的缓解。解离性障碍通常与创伤经历密切相关,比如解离性身份障碍,就被认为是童年时期异常虐待等心理创伤的结果。

根据定义,解离症状一般分为四类,其中一种是解离性身份障碍,以前也被称为“多重人格障碍”(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这种障碍的特点是可以“转换”到不同的身份。患者会感觉到有两个或更多人在自己的脑海中交谈或生活,每个身份都可能有一个独特的名字、个人历史和特征,包括声音、性别、举止。

如此就可以简单理解,《她和她的她》中出现的不同人物,都是林晨曦为了缓解自我压力所幻想出来的人格,解离后的林晨曦身体像一个叙事容器,将周遭的现实在她的幻想中反映出来。

但比起此前在影视作品中多多少少都将“多重人格”神秘化、浪漫化、惊奇化的作品相比,这部剧集并未在悬疑或惊悚方面过分着墨,甚至连最后揭秘真相的反转本身都并不过分夺人眼球。

在这样的剧集里,设定上的bug(漏洞)变得无关紧要起来,就连叙事完整性和推理逻辑的严密性都可以被容忍,因为它远远不止悬疑和叙事,不止凶手究竟是谁的真相揭露。

我们一起拼凑出来林晨曦的往事,同时也看到了无数破碎的人生的伤痛,而这些讲述并未迂回曲折,也没有过分的说教,只留下一些心有戚戚焉的共鸣和回味。

03.

让悲剧划下句点的唯一方法是说出真相

“他一直跟我说过去不重要,过去怎么会不重要?我的伤口从来没有真正好起来,我用意志力让自己日常回到正轨,而我的灵魂无时无刻都在分崩离析”,在揭露所有视角是“解离”导致的最后,林晨曦反观自身,留下了这样的话语。

《她和她的她》最让人动容的,不止我们跟着林晨曦的视角,一起找到了过往被掩埋的真相,更重要的是找寻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自我疗愈的过程。并且这种疗愈并不是简单空洞地复述“你要好起来”,而是给予受害者足够的空间和包容,直面痛苦,再一同慢慢走出来。

看似大光明的结局也并不是编剧开的金手指,林晨曦就像是平行世界长大了活下去的房思琪,她经历的美好其实是我们对房思琪的一种期盼。

而结尾的爱情也并未俗套地变成男性拯救女性的故事(尽管不免还是存在一些传统爱情的刻板印象),林晨曦真正走出来靠的还是自己,只是她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也依然值得被全世界所爱。

剧集最后引用了来自台湾诗人林婉瑜的《世界的孩子》的诗句,她的诗歌同样以温柔和疗愈见长,“我也是被爱的/被整个世界所爱/被日光所爱/被层层袭来的海浪所爱/被柔软适合躺卧的草地所爱……虽然经常/孤独地哼歌给自己听/我是世界的孩子/有人喜爱的孩子”。

剧集并不止于将《房思琪》用影像拍摄出来,再给予了一个“好结局”如此简单,可以说《她和她的她》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于《房思琪》身体力行的书写与传递。

正如《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后记评论,蔡宜文所写下的,

“思琪、怡婷与伊纹那珠宝一样的时光,是女性知识的传送,而这些传送,都在努力地与象征正统有着更权威的李国华进行近乎没有的斗争,但也几乎都断送在男性的暴力、社会的暴力之下。

不过,我觉得仍然是带有希望的,即使这个希望很渺茫。我这边的希望指的并非房思琪或任何角色的‘希望’,而是女性知识传送的‘希望’,就好像是前一代攻克魔王失败的村民还能够留下一点存档给下一代。

或许是作者奕含书写的动机来自真实世界的故事、恶意,而这本书的书写,本身就是一种知识传递的可能。

……我相信奕含这本书写得极其痛苦,我无法在文中更多提供一些什么,更无法提供怎样的安慰。唯一只能感谢她,在这一刻,让我们一起幸存于这个时空,拥抱那些被社会谋杀了的女人的思绪与感受,牢记这些感受,然后,好好地活下去。”

在《她和她的她》里,借由角色的一句台词点明了主题,“让悲剧划下句点的唯一方法是说出真相”。

《她和她的她》这个名字的意味,并不只是在说林晨曦和她的“灵魂碎片”的分身,也更是在说,这个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的林晨曦和房思琪,她们在遥远的时空里被互相鼓励,并带动更多人大声呼喊出了女性视角的声音。

在漫长的历史里,尤其在文学史里,女性的视角大都是被噤声的,老男人与小女孩的“爱情”被单方面美化成了洛丽塔式的故事,不管是女性的身体、痛苦、情欲或是自主性,都是被剥夺的。

假如不曾书写,她们的知觉,她们的痛苦,她们的挣扎,都将骤然烟消云散。但现在,不管是林奕含,还是我们前段时间讨论过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艾尔诺,她们用自己的经历书写出的触目惊心却但实际上不算罕见的画面,是她们确确实实经历过的体验和伤痛。

这些书写,捅破了所有日复一日被习惯、被巩固、被纵容的社会假面,总要有人书写,正如林奕含在书中所说,忍耐不是美德,把忍耐当成美德是这个伪善的世界维持它扭曲的秩序的方式,生气才是美德。

参考资料

1.《台剧复兴,近年来台湾电视剧创作转型研究》|黄诗娴,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

2.《在本土,去对岸,台剧最能成功输出的是什么?》|贾选凝,the Initium media

3.《关于剧情涉及到的一些心理学相关背景:解离性障碍和复杂性创伤后压力综合征等》|Gwenhwyfar,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733238/

4.《Netflix冠軍台劇〈她和她的她〉女子困境圖鑑,窒息又治癒》|黃韵庭,天下

5.《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林奕含

撰文:苏小七

监制:猫爷

配图:《我们与恶的距离》《她和她的她》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