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传承沪剧经典,青年演员寻到了自己的路
11月7日至9日,上海沪剧院青年传承版沪剧《陆雅臣卖娘子》《庵堂相会》《沪剧折子戏专场》在天蟾逸夫舞台轮番上演。
青年传承版沪剧《陆雅臣卖娘子》《庵堂相会》这两部堪称沪剧“教科书”级的经典剧目,剧中不仅有上海早期城乡社会的生活气息和文脉记忆,还有“文派”“丁派”“石派”“解派”“邵派”“王派”“杨派”“春派”等经典流派唱腔,对沪剧青年演员打实基本功有了重要的意义。舞台上,青年演员们日趋成熟的舞台功架,韵味悠长的流派唱腔,把沪剧的精粹和传统美学文化呈献给观众。
《陆雅臣卖娘子》剧照。本文图片均由沈刚拍摄
11月9日上演的沪剧折子戏专场中包含了《杨乃武与小白菜》《星星之火》《碧落黄泉》《雷雨》里的经典选段,另有一出沪剧小戏《亲情》,则是讲述亲朋之间的深情故事。
《陆雅臣卖娘子》和《庵堂相会》的复排导演舒悦在整理、挖掘、传承的基础上,保留了经典唱段、唱腔、念白,并结合当下审美品味,对部分唱段进行了重新编排,根据演员的嗓音特点,将“娘舅赋”由赋子板改为三角板,演唱出来更具沪剧韵味。此外,《陆雅臣卖娘子》中“叹五更”同时加入了“文派”“解派”“邵派”“王派”“春派”的流派唱腔,让观众听来颇为过瘾。
《陆雅臣卖娘子》剧照
11月8日,在《庵堂相会》开演之前,舒悦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庵堂相会》总时长有三小时,他并没有对此进行删减,而是在舞台上完整呈现了这一剧目。“这是沪剧的经典剧目,而我们的经典并不多,因为沪剧的历史不如京剧、昆曲那般悠久。所以把仅有的这些东西保留下来,我觉得是我们应该坚守的。对于传统经典剧目,要不断探索,可以像盘一块玉一样把它盘出包浆来。”而前一天《陆雅臣卖娘子》的演出状况也证明,观众并不会被剧目的时长所劝退。“只要你演得好,观众都会看。”舒悦说。
《庵堂相会》
不过三小时的剧目对于经验尚浅的青年演员来说比较有挑战性,因此舒悦对此进行了分工,一个角色会有两到三个演员来演,有的角色的演员甚至多达五到七人。这样上海沪剧院2013级的26名青年演员便都有机会在舞台上一展风采。
《庵堂相会》
在指导青年演员的过程中,舒悦表示为了让他们能够深入地理解角色,会首先给他们深度讲解剧目背后的故事,包括角色的人物故事,他们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让演员演好幕后戏,这样他们在表演中就不会有空白点。此外,青年演员对于传统沪剧中特有的语法和表演手段或许并不熟悉,也需要详细的讲解。
对于青年演员的培养,舒悦强调说,不同流派唱腔的学习对于沪剧的传承尤为重要。“沪剧代表了上海的声音,而如果没有流派之分,它就没有了上海的味道。”通过经典的流派唱腔,才能将纯正的沪剧味道传递给观众。
对于青年演员的表现,舒悦也不吝惜夸奖。他说:“他们在不断地进步。尽管他们的艺术还没有很深的造诣,还有很多瑕疵,但通过这轮演出,我看出了他们的精神。对于沪剧,这些孩子有清楚的认识,寻到了自己的一条路,这是很不容易的。他们对沪剧有希望。寻到了这条路,他们才能赶路,赶路的过程中会碰到很多的障碍,这需要大家一起帮他们克服,我们也会陪在旁边。”
而青年演员的态度也证实了他的赞赏。《庵堂相会》的主演沈佳妮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作为年轻一代,她认为自己有传承沪剧艺术的使命,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上海的声音、上海的文化能够继续流传下去。
排练期间,韩玉敏、沈仁伟、汪华忠、张杏声、徐伯涛、王明道、王明达、王珊妹等老艺术家们向青年演员传授技艺,从咬字、唱腔、形体、表演都一一进行辅导。对此,《庵堂相会》的另一位主演李秉儒表示受益匪浅。他认为,对于沪剧的传承,最重要的是自己首先要原封不动地将老一辈艺术家留下来的艺术瑰宝学习下来,打好基础后再进行创新和发展。
《庵堂相会》
上海沪剧院青年团团长吴争光表示:“相比上海沪剧院9月底在宛平剧院的演出,这次演出有了很大的提升。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把青年演员的基本功打扎实,把老艺术家的流派继承下去。今后还将在探源溯源的基础上不断挖掘新的题材,丰富沪剧舞台,喜迎更多年轻观众。”
三场演出结束后,上海沪剧院将邀请专家和观众代表召开研讨会,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青年演员更好地成长。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