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情商高的家长,是怎样发脾气的?
以下文章来源于钱志亮工作室 ,作者钱志亮
钱志亮工作室.
北京师范大学钱志亮老师主办的家庭教育平台。每周一至周五,每天推送一篇原创文章,致力于为家长提供专业、实用的育儿知识和理念。
一直以来,各种教育书籍和文章都在强调情绪稳定的重要性,告诫家长不要随便朝孩子发脾气,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于是,家长们在生活中努力学习情绪管理,尽力不发脾气,结果发现:真的太难了!
很多家长都曾对此感到沮丧和苦恼:
“经常在辅导作业、孩子闯祸时,忍不住朝他发脾气,事后又十分后悔,感觉自己不是一个好爸爸/妈妈,平时的教育知识都白学了。”
现实世界中,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人不是机器,总有脆弱无助、不够理性的时候。
想要严格做到不发脾气,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偶尔发脾气并不可怕,只要注意采用合理的方式、把握好分寸、真诚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及期待,家长的情绪顺畅了,也给了孩子正确及时的引导。
大多数家长的问题在于,不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情绪,只是一味地宣泄。频繁且随意地吼叫、责骂孩子,自然是不可取的。
那些情商高的父母,都是怎么“发脾气”的呢?
01
诚实地面对孩子,告诉他真实原因
生活中,这样的场景我们都不陌生:
一位爸爸白天上班时被领导批评,扣了奖金,想到家庭经济状况,压力很大。
下班回家,辅导孩子作业,有一题怎么教孩子都不理解,情绪一下子爆发了,于是骂孩子:“真笨!猪脑子!”
一位妈妈白天独自一人带孩子,还要做家务,身心俱疲。
傍晚,孩子还要拉着妈妈出去玩,一直哭闹,妈妈忍不住发火,开始指责孩子:“出去玩什么啊,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留心观察可以发现: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是家长负面情绪的来源,只是触发情绪的“导火索”,却因为处于弱势地位,而被迫成为“出气筒”,成了最无辜的受害者。
就像樊登老师所说:
“父母骂孩子90%都是在迁怒,是将自己的挫败感、无能感、自己的无能为力,迁怒到对面这个孩子身上。”
作为家长,除了孩子的教育问题,还要面对生活的一地鸡毛,难免会有控制不住情绪、没有精力满足孩子需求的时刻,这很正常。
如果家长能够做到对孩子诚实,承认自己的局限性,比如没有控制好情绪、精力有限不能满足他的需求,对孩子反倒影响不大。
孩子会意识到:这是父母自己的问题,不是我的错。
比如:
“爸爸今天工作不太顺心,心情不好。”
“妈妈现在有点累,没有体力再陪你出去玩了。”
诚实地告诉孩子真实原因,孩子会逐渐明白:父母也有没做好、做不到的事情,于是学会接受“需要得不到满足”产生的挫败感,触碰到真实的世界。
从另一个角度,家长向孩子展现真实的自己,袒露脆弱,也会加深亲子之间的关系,孩子学会理解父母的感受,懂得关心、体贴父母。
在《做强大而不强势的父母》书中,也有个例子:
一位母亲因工作问题非常烦心,这时女儿哭哭啼啼来找她玩。一般的父母,大概率会把气撒在孩子身上,但这位母亲没有这样做。
她认真地对孩子说:
“萨丽,妈妈现在很不耐烦,心情不好,但这不是你的错,我在跟办公室的人生气,这事太烦了,我得好好想一想。”
听到这一番话,孩子立刻收起了情绪,向母亲做个鬼脸,之后就主动回屋了,没有继续烦她。
然而大多数家长,却像上文所举的例子那样,选择了最不恰当、最伤害孩子的做法,拒绝承认自己的不足,把责任都推到孩子身上。
潜台词是:“我之所以发脾气,就是因为你笨、不懂事、提出不合理要求。”
弱小的孩子,会全盘接受这些指责,以为父母的情绪都是自己造成的,从而感到内疚、羞愧,甚至自我否定。
因此,在发脾气这件事上,家长可以不完美,但要学会诚实,懂得思考情绪的来源,不把责任归咎于孩子。
02
四个步骤,学会正确发脾气
日常生活中,当感觉自己情绪快要失控时,可以按照这4个步骤来做:
第一步:按下暂停键,给自己一个缓冲时间。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六秒钟法则”,是指遇到生气或者愤怒的事情时,延迟6秒钟再做决定。
这6秒钟的黄金时间可以让人们察觉到自己的情绪,有效避免因愤怒而做出错误决定。
这个方法,在教育孩子时也很有效。
家长在情绪“上头”时,不要急于说什么和做什么,按下暂停键,深呼吸,让自己冷静下来。
可以离开原来的地方,到一个安静的房间待一会儿,或者喝杯水。
然后,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的情绪从何而来?
真的是因为眼前的孩子吗?
接下来怎么表达,更有利于孩子接受?
通常来说,经过这段时间,从情绪中抽离和觉察,愤怒会减弱很多,可以有效避免对孩子的攻击性语言和暴力行为。
第二步,避免以“你”开头的评判和责备,客观描述眼前看到的现实。
错误:
“你怎么这么不爱干净”
“你真懒”
“你总是乱放东西”
正确:
“我看到你又跪在地上,把衣服弄脏了”
“你的房间还没有整理”
“你把房间的枕头放在客厅了”
家长在愤怒时,最容易指责孩子,随意下结论,贴负面标签,这样说不但不利于解决问题,还会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听不进去家长的话。
家长只需客观陈述现实,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更有利于孩子接受。
第三步,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与其指责孩子,不如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孩子会慢慢懂得体贴父母,转变自己的行为。
比如:
“这让我有点生气”
“总是要不停收拾客厅,我觉得很累”
这样,孩子可以清楚了解家长的感受,
第四步,说出希望孩子怎么做,越具体越好。
这一步,是给孩子指明方向,让孩子明白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比如:
“我希望你能改掉跪在地上这个坏习惯”
“记得今天把你的房间打扫干净”
“我希望你以后拿了东西要放回原处”
总的来说,正确发脾气,应该是家长通过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期待,让孩子了解到问题所在,愿意做出改变。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严肃、坚定,但尽量避免言语上的贬低和人格攻击,更容易让孩子接受,也会让孩子学着体谅父母。
03
保持情绪稳定,关键在于修炼自己的内心
一个人难以保持情绪稳定的根本原因,在于内心的恐惧:对现实的不满、对未来的不确定,内心焦虑不安。
家长其实也是一样。孩子调皮捣蛋、表现不好、成绩不佳······这些只是表象。
心怀恐惧的家长,会在无意识中把自身的焦虑和不安投射到最弱小、最能够控制的孩子身上:寄希望于孩子的表现,来消除自身的不安全感、不确定感。
看到孩子如自己期望的那般优秀、努力上进,才会感到安心、愉悦,否则就紧张不安、暴躁易怒。
于是,我们看到家长们不断“鸡娃”、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生怕孩子落后。
本质上,是家长把自己情绪的责任,都压在了孩子身上。
这样的压力下,孩子努力学习不是出于对知识的热爱,而是为了满足家长的期望,让父母安心,自己真实的感受和需求却一直被压抑。久而久之,身心都会不堪重负。
《做强大而不强势的父母》书中有一句话:
“孩子是独立的人,具有自我意识,他们不一定会朝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也不是我们幸福的保障。”
孩子也是一个有着独立人格的个体,有自己的人生课题要去完成。
家长应当对自己的情绪负责,而不是期望在孩子身上获得安全感、价值感,这样不合理的“愿望”只会等来失望。
想要做情绪稳定的父母,最重要的是反观自身,找到令自己恐惧不安的问题所在,多从自己身上下功夫,通过实际行动提升自身的安全感、价值感。
亲子作家蔡颖卿说过一句话:
“稳定的情绪应该在一种深切的自我期待和诚恳的自我反省中慢慢学习养成。
如果我们有这样的期待和反省,我们慢慢就能以平和的情绪去和孩子沟通和互动了。”
没有能完美控制情绪的家长,勇敢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并愿意虚心学习,一次比一次做得好,对孩子来说,就已经足够了。
原标题:《情商高的家长,是怎样发脾气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