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江南访古 | 垂虹卧波,未云何龙?

2022-11-10 11:3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作者:佳遇

注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十里波光连宝带,一弯月影映垂虹。”

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吴淞江边,垂虹桥岸,三十余位吴门名贤齐聚一处,进行着一场声势浩大的雅集。这是一场送别的筵聚,主角是安徽休宁学子戴昭。

戴昭为人“言动谦密,亲贤好士”,自幼跟随经商的父亲来到苏州,起初师从唐寅学诗,而后向薛世奇学治《易经》。戴昭深为吴门文士欣赏,与沈周、祝枝山等吴中名士结为忘年之交。因此也就有了这次少长咸集的送别之会。

小舟江上,杨柳依傍,垂虹桥如长波彩练静卧江上,陪伴着即将学成归乡的游子。唐寅用手中笔墨复刻了江上送别的景象,长者对后辈的祝福化作《垂虹别意图卷》的细腻笔触,流传至今。

明 唐寅《垂虹别意图卷》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除唐寅外,沈周、祝允明、文徵明等当时颇负盛名的文士都在这次饯别上相会。擅诗文、工书法的祝允明题引首“垂虹别意”四字,并书《赠戴昭诗》一首,题于画后,笔力沉稳,张弛有度,虽带离别之伤感,却无矫情矜持之意。

祝允明《垂虹别意图卷》引首

祝允明《赠戴昭诗》

戴冠在《诸名贤垂虹别意诗序》中解释道:“垂虹者,吴地石杠之名也”。“杠”是“桥”的别称,这里的“石杠”,即垂虹桥,也叫长桥。

“出姑苏城南,走五十里,民屋数百间,蕞然沙渚之上者,今吴江县也。东湖之流,实贯城之中,隔限南北,横可以渡者,今吴淞江也。隐然长虹,截湖跨江,便来济往,安若履道者,初作利往桥也。”——钱公辅《吴江县建利往桥记》

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大理寺丞知县事李问、县尉王廷坚决定把捐资兴学的钱款用于运河之上修建桥梁,以方便商旅往来和百姓交通,故初名为“利往桥”。钱公辅在《利往桥记》中有言:“即桥之心,侈而广之,构宇其上,登以四望,万景在目,曰垂虹亭。”

垂虹桥初为木桥,后毁于战乱,元代改建为石桥。桥总长一千三百余尺,相当于230多米,素有“江南第一桥”之美誉。

北宋 米芾 行书《吴江垂虹亭诗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座江南名桥,自宋代建成即被誉为“三吴绝景”,吸引了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秦观、米芾等文人政客的目光。它仿佛伫立在历史的聚光灯下,见证无数来者至此,登览集聚,吟咏唱和。

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由杭州通判移任密州知州,时任杭州太守的杨元素为苏轼送行,陈令举、张子野特地来到杭州看望,四人同舟行至湖州访李公择,并与刘孝叔会于湖州府园之碧澜堂,雅称“六客之会”。

吾昔自杭移高密,与杨元素同舟,而陈令举、张子野皆从余,过李公择于湖,遂与刘孝叔俱至松江。夜半月出,置酒垂虹亭上。——苏轼《书游垂虹亭》

此六人泛舟游吴淞江,至吴江垂虹亭畅饮高歌,观松江桥亭。同道友人自有说不完的话题,他们送苏轼离杭赴任,沿江水路送了一程又一程。在这“长桥跨空古未有”(苏舜钦诗)的垂虹桥上,看桥影映在平静无波的水面之上,正如张先在《松江》一诗中写到:“桥南水涨虹垂影,清夜澄光合太湖”

北宋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与垂虹的缘分,镌刻在流传千古的诗句里。是年,苏轼与秦观、释道潜相会于吴淞江畔,宴饮于垂虹桥边,谈词对句,分韵作诗。苏轼分得“风”韵,写下七律《与秦太虚、参寥会于松江,而关彦长、徐安中适至,分韵得风字二首》。

秦观作《与子瞻会松江得浪字》:松江浩无旁,垂虹跨其上。漫然衔洞庭,领略非一状。怳如陈平野,万马攒穹帐。离离云抹山,窅窅天粘浪。烟中渔唱起,鸟外征帆扬。愈知宇宙宽,斗觉东南壮。太史主文盟,诸豪尽诗将。超摇外形检,语笑供颉顽。娟弃不追,拨剌亦从放。独留三百缸,聊用沃轩旷。

释道潜作《吴江垂虹亭同赋得岸字》:蜿蜒跨长虹,吴会称极观。沦涟几万顷,放目失垠岸。倒影射遥山,青螺点空半。从来夸震泽,胜事无昏旦。破浪涌长鬐,排空度飞翰。肺肝入清境,划若春冰泮。安得凌九垓,从公游汗漫?

元 赵孟頫《垂虹秋色图》局部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垂虹盛景成就了美妙的诗句,文人墨客的足迹和吟咏也为其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雄肆的笔调摹绘垂虹之大观,尽现“万顷沦涟”之浩渺。而这长桥卧波的景致,在无数诗者心中留下永恒的形象。

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陆游登临抚州拟岘台。时值冬季,台上观雪的景象似乎让他忆起曾在吴江松陵所见之景,忆起钓雪滩与垂虹桥的那年冬日,遂在《拟岘台观雪》一诗中挥毫吐句:“垂虹亭上三更月,拟岘台前清晓雪。我行万里跨秦吴,此地固应名二绝。”

清 康熙《吴江县志》载陆游访垂虹桥畔臞庵

南宋绍熙二年冬天(1191年),词人姜夔冒雪拜访隐居苏州石湖别墅的范成大,在苏州生活了一段时间,期间作词谱曲,潇洒快意。临别之际,范成大将仕女小红赠与姜夔,归途之中姜夔吹箫,小红唱词,相得益彰,成为文坛佳话。二人舟过垂虹桥之时,姜夔写下著名的《过垂虹》:“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环扣半月,长若垂虹”,穿过历史的无数个日月,昼夜更替之间,是吴江垂虹无尽的生命力。

宋《长桥卧波图》故宫博物院藏

苏州画家沈周,独爱垂虹。他游江南山水,绘《两江名胜图》共十册页,其中可循吴中胜景垂虹桥的踪迹。作为苏州人士,沈周对此处再熟悉不过。吴江垂虹据守苏杭驿道,在南船北马的往来熙攘中静穆安稳,看尽江南车行船往、商贾奔忙。

筑于坡岸水边的屋宇密集熙攘,人家枕河,倚水而居。江岸柳树低垂,有长坡延伸入江,渔舟近岸。沈周画中提跋:“长虹引南北,横截太湖流。步月金鳌背,啸歌天地秋。”垂虹长桥连贯南北两岸,沟通行旅,便宜通行。远山近水,自是江南婉约山水状貌。

明 沈周 《两江名胜图·垂虹桥》上海博物馆藏

沈周不只一次为垂虹作画。在《三吴集锦册》中,也可寻得长桥踪迹。

闲居书斋,思绪再次飘飞至“三吴盛景”垂虹桥之上。沈周脑海中充盈着一场暮色,斜阳西坠,远山如黛,垂虹桥在傍晚渔船归家余音中安静下来。渔舟闲泊江岸,长桥静卧无声。若干年后,嘉靖皇帝看到此画,仿佛穿越时光的雾霭,被画家带入这垂虹暮色,沉吟片刻,不禁留下诗云:“秋色清寥夕阳远,垂虹卧波游龙宛。......螮蝀跨浪安鲸鲵,元气高接银汉迥。”

明 沈周《三吴集锦册·垂虹暮色》

明 文嘉《垂虹亭题图卷》

由明至清,文徵明、文嘉、张元士、张宏等多位画家为垂虹桥留下珍贵的写真,让我们得以窥见这座承载了无数悲欢离合的古桥,是何旧貌与新颜。“垂虹蜿蜓跨长波,画戟牙樯薄暮过”(康熙《晚过吴江》),垂虹桥作为重要的文学和历史景观,与吴地人文地理、文化气质、文化精神的积淀和形成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联。

明 陆治《白岳纪游图册·垂虹桥》
日本藤井有邻馆藏

江南水系纵横,阡陌之间贯通两岸的桥便成了独特的符号意向,见证着不同时代中的演绎者缘聚和别离。而这垂虹卧波恰如一道绚烂千年的彩练,镌刻下江南文化永恒流转的诗情与画意。

参考资料:

1. 汝悦来《画中名迹垂虹桥》

2. 葛鸿桢《垂虹桥盘凝深情——从祝枝山题唐伯虎画<垂虹别意>卷说起》

3. 杨旭辉《垂虹桥的文学风雅和文学记忆》

4. 孙青煜《沈周研究》

5. 刘永《吴江垂虹桥的诗性叙事》

6. 刘延华《垂虹桥历史探渊与保护修缮》

声明:本馆原创文章转载,须经馆方授权。公益原创文章插图,图片版权归属于收藏地或创作人。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