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9岁女孩罕见的“猫抓病”,曾被怀疑患癌

2022-11-12 07:3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田栋梁 医学界

即使未被猫抓,也可通过接触猫的粪便或唾液而患病,特别是1岁以内的小猫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虽然猫抓病的局部病变一般为自限性,但全身播散时可出现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撰文 | 田栋梁

一名9岁女孩被猫抓伤后,出现了不明原因的反复发热,在当地医院治疗了一个月,仍无法控制病情。医生甚至一度怀疑女孩患上了恶性肿瘤。最终,这名女孩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被确诊为猫抓病。

这个病例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Emerging Microbes&Infections》上,该研究来自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感染科曹清教授团队和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袁聪俐研究员团队。作者认为,这是一例极不寻常的猫抓病病例。

顾名思义,猫抓病是被猫抓或舔、咬后引起的,它是因汉赛巴尔通体(一种革兰阴性菌)感染导致的人兽共患疾病。通常认为,猫抓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部分患者不经治疗也可以自行恢复,但病程较长,因此医生仍建议进行抗感染治疗,一是缩短病程,二是降低发生全身性疾病或远期后遗症的风险。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常见动物致伤诊疗规范2021版》中,将局部淋巴结肿大认定为猫抓病的典型特征,猫抓病潜伏期为3—10日,伤口皮肤通常从水泡发展到红斑,再发展到丘疹、脓疮、溃疡等急性炎症反应,常伴有发热。

但《规范》也提示:虽然猫抓病的局部病变一般为自限性,但全身播散时可出现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一个特殊的猫抓病例

本文开头所提到的这名女孩,因不明原因的发热入院治疗,论文称,女孩反复发烧39—40℃,每天3—4次,除了发热,没有报告任何其它症状,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一个月。

通过体格检查发现,女孩肝脾肿大,左颈部有20mm×0.5 mm区域淋巴结。初步检测显示女孩有轻度贫血,C反应蛋白轻度增加(18mg/L),红细胞沉降率增加(90mm/h),白细胞、铁蛋白、LDH、免疫功能、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内。血液和骨髓培养对细菌和真菌呈阴性;病毒血清学为阴性,结核病和梅毒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弓形虫病和其他寄生虫(并殖吸虫、囊尾蚴病)的检测结果也呈阴性。

此外,该女孩没有免疫缺陷,没有食用生肉或未经高温消毒的乳制品历史,也没有发现癌症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病史。女孩在当地医院治疗时,先是接受了5天静脉注射头孢曲松治疗,之后又接受了7天美罗培南和利奈唑胺治疗,但女孩仍然反复发烧。

当地医院对患儿进行了MRI扫描,观察到女孩有全身骨骼异常,因此,当地医院的医生怀疑她患有恶性肿瘤。但骨髓抽吸和活检的结果,都不支持任何恶性疾病的诊断。

后来,女孩又接受了腹部MRI扫描,显示她肝脏、脾脏和肾脏有不规则结节,腹腔镜检查发现肝脏表面有许多小的白色斑片结节,活检肝脏病变的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有肉芽肿性炎症和局灶性坏死。结合女孩在入院前6个月有被猫抓伤过右臂的病史,医生怀疑她患的是猫抓病。

在随后对活检组织的进一步检测中,发现了汉赛巴通体,并且除此之外,未检测到其它病原体。确诊之后,对女孩进行5天的口服强力霉素治疗后,其体温和C反应蛋白均恢复正常。女孩出院后用强力霉素随访6周,内脏病变和骨骼异常都明显好转。

这个病例的特殊性在于,猫抓病作为一种良性的自限性疾病,免疫功能正常的儿童通常会在数周内自行康复。而这一病例却表现出全身骨骼病变,论文作者认为这是极不寻常的,因此建议应该将猫抓病纳入免疫功能正常的全身骨病变儿童的鉴别诊断中。

此外,论文认为,巴尔通体感染的治疗方法取决于宿主的免疫状态,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需要延长4—6个月的治疗,而且通常需要联合抗菌治疗。而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儿童,播散性巴尔通体感染的抗生素治疗的最佳持续时间尚未确定。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和利福平在单一或联合治疗中经常使用。一些研究建议对严重的播散性猫抓病,应给予至少3个月的联合治疗,如果抗生素使用时间少于3个月,复发率会更高。

猫抓病并不罕见

国内媒体关于猫抓病的报道中常用“罕见”来形容,但检索资料就会发现,关于猫抓病的新闻报道其实很多。

据《大河报》报道,今年9月,河南信阳一男子持续不明原因发热长达20余天,经过发热多学科门诊多位专家会诊,最终被确诊为猫抓病。

图片来源:锐景

今年3月,“西部决策”报道了陕西西安一例猫抓病病例,患者是一名女童,常与猫咪玩耍,后出现发热、颈部包块等症状,在西安市儿童医院免疫科被确诊为猫抓病。

今年7月,《长江日报》报道了一位62岁老人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9摄氏度,并伴有头晕、头痛症状,在当地医院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血小板偏低,贫血,血钾偏高,肝肾功能明显受损,治疗后未见明显好转,后在武汉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被确诊为猫抓病。医生询问病史得知,这位老人发病前曾被流浪猫抓伤过。

2015年,《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发表的《北京市宠物猫和流浪猫巴尔通体感染状况调查》显示,北京市宠物猫和流浪猫中巴尔通体感染率(血清抗体阳性率为39.4%)较高,且均为对人致病的汉赛巴尔通体,需做好宠物猫的防蚤除蚤、流浪猫的管理来预防人类感染。

因为猫抓病的首发症状多样,因此患者会散见于多科室中,且容易误诊漏诊。发表于《亚洲儿科病例研究》的《猫抓病7例临床分析》一文对7例患者首诊科室进行统计发现:血液肿瘤科2例,乳甲外科2例,关节外科1例,耳鼻喉科1例,日间手术病房1例。7例患者入院疑诊淋巴瘤或淋巴结核或转移癌2例,淋巴瘤1例,淋巴结炎1例,颌下腺混合瘤1例,腋下肿物查因2例。

2021年,《中华眼底病杂志》发表了《以葡萄膜炎为首发症状的猫抓病一例》的病例报告。

该病例是一名12岁女孩,在当地被诊断为双眼结膜炎,并给予眼局部抗感染治疗,但双眼眼红仍反复发作,并出现视物模糊,伴上呼吸道感染及发热。4个月后,女孩被送到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治疗,医生询问病史发现,女孩在发病前喜欢与小区内流浪猫玩耍,但没有抓伤史。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及治疗史,医生怀疑是猫抓病,采集患儿血清送检,结果显示汉塞巴通体阳性。最终被诊断为:猫抓病、双眼葡萄膜炎、双眼继发性高眼压。

《常见动物致伤诊疗规范2021版》也描述了猫抓病的眼部症状:猫抓病的眼部损坏包括Parinaud眼腺综合征、视神经网膜炎、视神经乳头炎、视神经炎等,其中Parinaud眼腺综合征特征为耳前、下颌下或颈部淋巴结的压痛性局部淋巴结肿大,伴结膜、眼睑或邻近皮肤表面感染。

《猫抓病7例临床分析》一文中援引资料介绍,猫爪病最早由法国儿科医生Rober Debre于1931年首次描述,认为该病与猫抓伤密切相关,1950年被命名为猫抓病(CSD),但最新研究表明,即使未被猫抓,也可通过接触猫的粪便或唾液而患病,特别是1岁以内的小猫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在中国疾控中心对传染病的分类名单中,没有单独的“猫抓病”条目。中国目前的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3类,共40种。此外,还包括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开展应急监测报告的其他传染病。而在“其它”分类中有“人兽共患病”条目。

中国台湾卫生署疾病管制局发布的关于猫抓病的专刊中也称,猫抓病通常不严重,多数免疫功能正常患者在2—3个月内,不给药物也能恢复。如果症状引起困扰,可考虑进行5天的抗生素治疗,所有免疫缺陷患者(癌症患者、器官移植患者、艾滋病毒携带者或患者等),都应接受1—3个月的治疗。

在预防猫抓病方面,对宠物猫最主要的预防方式是控制蚤类,维持饲养环境的清洁,限制宠物外出以隔绝病原。要避免被猫(尤其是幼猫或流浪猫)抓或咬,如被抓咬,应使用流动清水及肥皂彻底清洗伤口,严重者需立即就医。避免被猫舔伤口。定期带宠物猫到医院体检。接触、清理猫粪便要用肥皂彻底洗手。

上述措施也适用于预防狂犬病、弓形虫感染及猫口腔内其它细菌的感染。免疫功能不全者也能养猫,只是需要更加注意以上防护措施,以避免感染。

来源:医学界

责编:田栋梁

校对:臧恒佳

编辑:毕北北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