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王宝钏挖野菜」被群嘲:用现代的剑斩古代的爱情,合适吗?
互联网语境下,“梗”已然成为流行文化的风向标,而“追梗”也成了网民的基本素养。
一开始,大家追梗,是为了积极社交、建构身份认同,后来梗的迭代速度越来越快,大家追梗就只是为了不被抛弃。
看过一个视频,大意是男生想打游戏,被女友“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后,放弃了这个“邪恶”的念头,一心只想赚钱,哄女友开心。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典型PUA(Pick-up Artist),可评论区涌入的,却是大量相似又无厘头的英文缩写。
快跑,她在CPU你。
别听她的,她在KFC你。
兄弟,你好像被UFC了。
本来想查一查CPU、UFC是啥梗时,却得到更多迷惑性版本:
他在blablabla你。
他在Holle Kitty你。
他在Blackpink in Your Area你。
还没等弄清楚其中含义,新梗就迅速抢占热搜。
#王宝钏挖野菜 #恋爱脑祖师奶王宝钏 #比王宝钏还恋爱脑的是秦香莲······
一系列词条喷薄而出,大家快速响应,不拘形式和内容,参与到一场又一场声势浩大的集体狂欢之中。
然而,当我们乐此不疲地点赞、转发,评论时,却没有意识到,这些层见叠出的网络梗,正在演变成一场无形的、凶猛的驯化,侵入我们的价值观。
语言的界限,意味着世界的界限
梗原本是指笑点,如今发展成一种常见的网络用语。
初代梗,大多是不注重内在逻辑和功用的语气词,可以打破各个圈层,弥漫到生活的角角落落。
以生活方式著称的某书,就已沦为初代梗的重灾区。
暴风吸入神仙甜品,好喝到跺JIO!
一口气炫完12集,我愿称之为YYDS!
OOTD | 秋日毛衣穿搭绝绝子!
“熟练运用网络梗,就获得了流量密码”,这是创作者基于平台算法得出的共识。
但于用户而言,长期浸泡在这些同质化、单一化的语言里,难免会有一种失真感、疲乏感,随之而来的,是语言和思维的退化。
我们很难形容食物在和舌尖碰撞的瞬间发生了什么奇妙的反应,也无法生动传达看完影视作品后获得了哪些情感体验,更无暇关注长篇内容的主旨思想,取而代之的,是清一色的“绝绝子”“YYDS”。
维特根斯坦曾在《逻辑哲学论》曾说:“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
我们不再思考,不再追寻意义,不再扩展边界。
只是停在原地,被动地等待新的刺激,然后迅速做出响应。
这些网络梗,像入侵的生物一样,打破了原有的语言生态的平衡,它只注重效率,而不关注表达,最后我们得到的,就只是一堆没有意义的字母。
“追梗”让我们有一种紧跟潮流的短暂快感,却也会让原本丰富多彩的生活变得乏善可陈,局促逼仄。
而它的影响,远不止于此。
隐匿在幽默下的群体规训
不同于初代梗的无意义,新生代梗更加注重观点的传播。
它的渗透性更强,对大众的影响也更深远。
比如开头提到的“王宝钏挖野菜”。
故事的女主人公,是相府千金王宝钏,她爱上了家境清贫的薛平贵,不惜与父亲决裂也要追随薛平贵到寒窑生活。
婚后不久,薛平贵外出西征,一去18年,她便苦守18年,期间只能靠挖野菜为生。
待王宝钏托鸿雁寄血书,薛平贵才回到中原与她相见。
只是,薛平贵早已另娶西凉公主,成为西凉王。
而王宝钏被封为皇后短短18天后,就结束了这千滋百味的一生。
现代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用“王宝钏挖野菜”六个字,打破了古典爱情的经典范本,将其当作“一把好牌打到烂”的反面教材,就连十年前的影视剧《薛平贵与王宝钏》,也被冠以“恋爱脑祖师奶生活实录”的名号。
然而,我们将一位古代女性粗暴地置入现代叙事之下,随意调侃她的婚恋观,却忽略了她所处的历史背景。
18年的寒窑生活固然举步维艰,但这是她对封建制度和社会价值的勇敢反抗,也是对爱情本身的捍卫和守护。
我们没有理由和立场,与古代森严的秩序联手去蔑视她的爱情。
至少她守住了内心最纯洁、最干净的部分,这是属于她的胜利。
回想“恋爱脑”及它的衍生词,最初只是用来形容一种爱情至上的思维模式,本意是提醒人们不要为了爱情迷失自我,然而,在互联网的不断发酵下,这种思维模式被矫枉过正,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好像和爱情沾边,都会变得不幸,而追求爱情的人,活该被羞辱和耻笑。
有人随口说一句“冬天到了,好想谈场恋爱,有温暖的抱抱”,一定会有人跳出来阻止,“去看王宝钏挖野菜,能保持清醒”;
有人“执迷不悟”,一心想要钻入爱情的巢穴,就会被送上“善意”的祝福:“祝你王宝钏挖野菜”。
张牙舞爪,咄咄逼人,无差别斩杀一切爱情。
追求爱情是愚蠢的,搞钱才是唯一的正义。
这何尝尝不是一种暴力,精准浓缩在网络热梗中,被反复传播、加深,形成另一种群体规训。
不讲道理,更不负责任。
选择顺从是危险的。毕竟,“人并不像他们认为的那样理性和独立,社会文化和心理依赖是慢性毒药。很多时候,我们都被注入了这种毒药,而大多数事件,我们都无法察觉,偶尔察觉到不对时,马上会自我麻痹,甚至还会为其找借口,说这是我的意愿,我的自由。”
当我们臣服于这种虚假自由时,就已经失去了自主选择的能力。
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它的俘虏
网络中,看似言论更自由,观点更多元,但事实上,这里只有点赞和排他。
所有的争论也好,批判也罢,只是代表“我们”“他们”的不同阵营。
当那些短小精悍的网络热梗和流行用语,反复出现在公共语境时,不过是一方阵营对另一方阵营的无情辗压。
而我们一旦加入这场狂欢,就卷入了施暴者和受害者的无限拉扯之中。
就拿爱美这件事来说。
人皆爱美,无可厚非。可如今连这项权利都要被置于网络中审视。
但凡你化妆、穿高跟鞋、矫正牙齿、做医美、整容,做出为美花费心思付出努力的事情,就有可能被调侃为“服美役”,甚至被贴上“媚他”的标签;
于是,你不敢穿最漂亮的衣服出门,也不好意思涂喜欢的口红,越来越不修边幅,邋里邋遢,以为这样就可以相安无事,但很快你就会发现,来自另一阵营居高临下的评判也扑面而来:
土肥圆没有未来,活该XXX(这里可以套用一切)。
无论你做什么,怎么做,都变成了一种不可饶恕的罪过。
而那些造梗的人,带着莫名的优越感,肆无忌惮地指控和羞辱着一切,尽管他们用幽默消解了事情的严肃性,但无法否认,其内核依然是一种冒犯和伤害。
如果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很容易被利用,陷入敌对的情绪中,成为讨伐一切对立阵营的施暴者。
而总有一天,这个回旋镖会转回到自己头上。
这才是“梗文化”带来的长远影响。
它用符号化的文本侵蚀着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幽默化的表达消解着问题的严肃性,再用整齐划一的群体规训操控我们的个人选择和行为方式。
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它的俘虏。
但我们并非无能为力。
菲茨杰拉德曾经说过:“每当你觉得想要批评什么人的时候,你要切记,这个世界上的人并非都具备你禀有的条件。”
将自己从追梗狂欢中抽离出来,尊重一切存在的合理性,同时,对“梗文化”以及轻佻的表达方式保持警觉,建立牢稳的价值观,关注真实的个体,把生活还给生活。
或许,每个人都能试着去穿透虚像,是让这个世界变好的方法之一。
今天,为大家推荐一部现实主义小说《虚像》。
故事讲述钱叶诬告继父性侵自己,继父牢狱十年重获自由,申冤无果。新人记者何薇绮领命寻找钱叶,艰难靠近真相,被众多新情旧况牵绊,多个关键人物相继死去……
何薇绮命悬一线之际大彻大悟,原来所有人所有事都是精心粉饰的虚像,她不过是在上演一场“楚门的世界”。
这本书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好故事,也是恰如其分的自省和警惕。
希望下一次浪潮袭来时,我们能够在喻体中,知晓本体的真面目。
原标题:《「王宝钏挖野菜」被群嘲:用现代的剑斩古代的爱情,合适吗?》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