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是谁在吊打“热搜剧”?
作者/绿岛
(本文包含剧透)
在台北一家猎头公司就职的女强人林晨曦的生活犹如一潭死水。
她业务能力卓越,但由于空降过来的老板亲戚而晋升无望;她性格孤僻、人际关系疏离淡薄,和相处多年的男友也面临着情感倦怠期。
在一次意外车祸中醒来,她突然发觉自己穿越到了另一个平行时空。
在这个时空里,她留在了家乡宜兰生活、工作,死去的父亲和弟弟还健在,家庭氛围幸福温馨。
所有人都告诉她,台北的生活只不过是她在车祸后遗症中幻想出来的假象世界。
但随着她被卷入国中理化老师谢志忠的死亡案件,她发现这个世界处处充满破绽,平静的生活慢慢出现了裂痕,她也从幻想当中逐渐苏醒过来。
事实是,林晨曦国中时期被老师谢志忠所性侵,在久久无法愈合的精神创伤下,患上了严重的解离症。
她不断幻想出一个又一个的假想世界,去抚慰自己破碎的灵魂。而宜兰的生活,就是她潜意识里构建出来的一个虚幻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母亲极力维护她,父亲和弟弟为了她甚至不惜杀掉谢志忠,同样被性侵的学姐颜圣华也不再逃避沉默,闺蜜关系得到了修复,男友以刑警小刘的面貌出现,处处保护着她……一切都与现实世界截然相反。
以上情节出自奈飞出品的热门台剧《她和她的她》,不得不说,奈飞台剧又一次用犀利的社会视角刷新了我们的三观。
到底为什么林晨曦只能在梦境中完成自我的救赎、弥补现实的遗憾呢?
从一个女人的创伤性视角,我们走进了一个女性“恐怖”故事。它的“恐怖”之处在于我们透过一个女性的遭遇看到了女性在整个社会当中的处境,而这种处境,没有人能置身事外。
而《她和她的她》对于社会议题的展开方式,也为层出不穷的同类题材提供一个不一样的视角,在社会议题上跑偏的“热搜剧”“话题剧”们或许都该看看它。
女性困境典中典
林晨曦在被性侵后遭遇的一切,就是这个社会压迫女性的一个缩影。
她最先是向父母坦白了一切。母亲泣不成声但没有一句安慰,父亲暴跳如雷不肯相信,甚至指责起了女儿。
老师的妻子即便目睹了整个性侵过程也一言不发,甚至在与林晨曦父母对质的时候拿女孩的名声去要挟。
父母迫于舆论压力选择了和解,并要求女儿对此事只字不提。
学校开始弥漫着风言风语,画风都是林晨曦如何“勾引”男老师。而要好的闺蜜却将这个秘密传了出去,父亲被请到学校之后只是严厉地斥责女儿撒谎。
有着相同遭遇的学姐颜圣华看到即将步入老师圈套的林晨曦欲言又止,事发以后也不愿出面作证。
控诉无果的林晨曦决定报警,但校长联合警方将此事压下,唯一对此事认真对待的小刘警官被发配到偏远地区……
一次又一次的碰壁、否定之后,林晨曦被迫成为这个受害事件中的失语者。
社会上对女性的要求和约束无处不在。
职场对于女性有着穿着要求、长相要求,甚至是恋爱要求——裙子不能过短也不能过长,长相不能过于漂亮,也不能“太丑拉低公司档次”,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最好已婚,但不要因为生育影响工作……
而剧中的男性上位者总是掌握着更大的话语权。
屡次性侵女学生的谢志忠在别人眼里依旧是德高望重的老师;林晨曦在面对职场性骚扰时,大家更愿意相信男同事泼的脏水;闺蜜和男友的私密视频被男友传得到处都是,男友却对其进行荡妇羞辱,父母也因为丢脸要和她断绝关系;学姐颜圣华作为家庭主妇,长期遭受丈夫的家暴和PUA;闺蜜的公司甚至在内部鼓励女员工去公司的应酬场合陪酒。
家暴、荡妇羞辱、性别歧视、厌女机制、职场性骚扰、权势性侵……女性困境就像一张巨大的网,出现在各个场域当中,笼罩着“她们”无处可逃。
《她和她的她》的“房思琪困境”
赢在哪?
坦白讲,房思琪困境在文艺创作领域已不再是新鲜题材,但《她和她的她》依旧给观众带来令人巨大的震动。
究其原因,剧中表达的女性困境并非仅停留在苍白的社会议题,而是对于细节的观察和情绪的捕捉都处理得细致入微,并且通过未成年性侵事件连带涉及了创伤后遗症等心理层面的探讨。
比如,同是作为受害者,林晨曦和颜圣华共同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你反抗了吗?”一句话直指房思琪困境的核心。
房思琪困境是典型的权势性侵,体现在师生关系中就是老师利用未成年少女在认知和情感上的弱势对其进行潜移默化地加害。
正如老师反复对林晨曦说的一句话:“我把你当自己的女儿。”谢志忠通过师生之间的不对等关系和长期的情感施压不断麻痹着少女林晨曦,最终造成了悲剧。
而“房思琪们”在突如其来的侵犯过程中的呈现出的思维凝固、不知所措、身体僵直状态,却被看做是“不反抗”。
剧中林晨曦将这一过程的心理变化高度还原,而学姐颜圣华对自己“不反抗”的自我埋怨也是“受害者有罪论”造成的后果。
再比如,就像很多观众也不理解的点,在遭遇男同事的侵犯时,“她为什么不报警呢?”
少女时期的林晨曦在被性侵后,并没有得到周围人的信任和正反馈,甚至被质疑、否定、羞辱,这样的经历对她带来的伤害就直接体现为对正义、社会价值秩序的信任危机。
她逃出公司的第一反应是报警,但HR的来电瞬间将她拉回现实——以往的创伤性经历告诉她,就算报警或许也没人愿意相信她。
在剧中,性侵PTSD是通过当事者的第一视角,一层一层地慢慢铺陈开来的。跟随着林晨曦的经历,我们看到了一个女性是如何一步一步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也成功建立了观众的共情。
上个月刚刚收官的高口碑剧《三悦有了新工作》也同样谈到了房思琪困境,格格的遭遇令人心疼也遭人同情。但和《她和她的她》相对照,林晨曦的经历将每一个女性观众都拉入房思琪困境当中去,观众无法再从旁观的视角去进行“同情”和“心疼”,而是一种无法再置身之外的“恐惧”。
正如一位网友的评论,这是“只有女性才能真正体会的恐惧”,但显然,“只有女性才能体会的恐惧”的程度也远远不够。
社会题材该怎么拍?
女性剧难拍,涉及社会题材更难拍。通过《她和她的她》,我们或许可以看到社会题材剧集的正确打开方式。
剧中,房思琪困境的主线和职场女性困境的副线相互勾连,聊的是整个社会氛围中的女性困境。
每个人都有可能是受害者,也有可能是加害者。
在闺蜜职场中制定严格的女员工要求的正是一位女性管理者。她在这种女性困境中的生存方式是变成跟上位者男性一样的女性上位者。
一边迫于职场上的性别压力终生不婚,一边讽刺另外一位怀孕女员工是“薪水小偷”。她也在和其他男性上位者一样,以公务之便,吃年轻男下属的豆腐。
而那位被职场性骚扰的男下属,在公司女同事们去陪酒的社交场合也冷眼旁观,默认了这种“权色交易”;女同事们也一边鄙夷这这种行为,一边加入陪酒场合。
再如前几年类似题材的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以“无差别杀人案”开篇,背后涉及了新闻伦理、社会心理学、创伤家庭的生存现状等等,对于社会新闻事件进行了多维度展开、探讨。
死刑犯辩护律师王赦认为,“无差别杀人案的始作俑者是罪人,但不一定是坏人。”这个观点或许见仁见智。
那退一步说,杀人犯的家属就应该遭受舆论压力吗?受害者家属面对犯人家属,就应该原谅吗?网友“正义的怒火”有错吗?但他们给无辜的人带来的网络暴力怎么算?媒体从业者的职业伦理界限在哪里?
到底什么是“恶”、什么是“善”,每个人物的立场不同,善恶更加难以简单通过一个案件来决断,最终无解或许就是社会题材的真实性与社会性。
反观这两部剧的共同点,都是让观众做到了从沉浸到震惊,再到反思的思维转变过程。而剧中展现的主要戏剧冲突更多的是人与环境的冲突,而非人与人的冲突,没有任何一个人应该为社会不合理现象而背锅。
目前不少市面上的社会题材剧集最终都沦为了“议题剧”。为热搜量身定做的桥段、台词、人设层出不穷,起于议题止于议题,难逃叙事、内核单薄的窠臼。
究其原因,是将社会环境的暗面具象化到某一两个人物身上,而回避了社会议题的系统性。
比如“伏弟魔”、重男轻女这一类的议题就越说越俗套,像《欢乐颂》《安家》《亲爱的生命》等电视剧里出现的重男轻女的母亲形象已经愈发刻板化,成为该类题材的模板型角色。
“第三者”题材也已经从《蜗居》“进化”到了《三十而已》《我的前半生》,重点都放在“撕小三”上了,观众恨得牙痒痒,但也无暇再顾及背后可能折射出的新时代两性关系了。
而同为“买房”题材的《心居》居然也变成了激烈的妯娌关系、爽文大女主走向了,“买房”这个中国特色社会议题变得平平无奇,甚至成了点缀。
只通过高浓度、高刺激性的桥段拱起观众怒火,“热搜感”满满,但也脱离现实、缺乏共情力。
社会题材要脱离悬浮、振聋发聩,适当放弃一些“爽感”未尝不是一种解法。
(喜欢本文的话,点击顶部【AKA桃叨叨】关注,这里不缺好故事~)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