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猫冬预备!深吸一口蔬果草木鸟兽林石,在里山与自然同频共振

2022-11-09 13:1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土里不土气》 活字文化

春天上市的活字图文书,令很多人刷新了对自然与乡野的认知,也让他们记住了两位手脚沾泥、能写会画的活泼作者:生物学硕士出身的八○后“知识农夫”情侣长角羚、蚊滋滋。

在距离北京城70公里的东北郊“里山”(源自日文“Satoyama”,指位于高山和平原之间、融合社区、森林和农业的生态系统)地带,两位作者坐拥30亩盖娅·沃思花园,背倚海拔200米小山,花去7年时间实践自耕自食、坚持自然观察、探索环境保育,发展出自己关照环境、“永续共生”的生活方案。(更多详情可见往期报道:)

● 蚊滋滋手绘里山全景,山、田、林、园、居齐备

新书出版后的首个秋天,再度拜访长角羚、蚊滋滋与草木林石虫畜鸟兽相伴共生的山中小园,既是对自然缺失症的深度疗愈,也是启发满满的学习之旅——仿佛有两个彼此关联的系统存在于农夫的生活之中:荒野、农地与人居三者平衡相依,与自然节律同频共振的里山生态大系统,以及存在于农夫内心的自足小系统。

在这个自足自得的小系统深处,藏着足够的好奇、坚忍、敏感……但不相信急进和侥幸。

➊ 进园处的镇宅大桑树竟在10月底还保持着丰茂姿态。

❷ 长角羚(左)、蚊滋滋(右)和他们永远不羁欢快的狗子。

#01

气象采集

到达里山小院后的第一件事,是洗手。10月底的里山,上午10点多的室外温度只有9度,从露天龙头中流出的水,已有拔凉之感。

● 靠着设在院中的人工气象站,知识农夫每天足不出户便能拿到当日的天气数据:10月28日,室外温度9.1℃,湿度76%,风速0km/h,周降雨量0.6mm。

● 一人来高的人工气象站,立于院中的生态旱厕前,帮助农夫逐年熟识起山林的小脾气。

● 位于生态旱厕前的人工气象站和“一米菜园”区,虽然菜园已不复夏日的饱满葱郁,但也还是有能打的大葱、甜菜、萝卜、芹菜……在顽强支撑,加上已经收获储存起来的白薯、胡萝卜、南瓜等当季食材,农夫完全不必为小菜桌发愁。

#02

信使传秋

人工气象站的信息自是理性科学,但农夫也很依赖其他信使带来的寂寥秋讯,比如窗前的红蓼群。蓼科蓼属的一年生草本红蓼在盛夏时是极好的遮阳工具,还为象鼻虫、蛾子、金龟、蝇类、螳螂、蚂蚱等众多小虫营造了一块生命绿洲。当原本宽大油绿、表面生着柔软绒毛的红蓼叶片逐日发黄、蜷曲,秋意便光临了里山。

● 红蓼花期相当长,即便到了金秋十月,穗状花序仍可保持绽放姿态,一方面可供给小虫花粉和蜜汁,另一方面又因虫虫们的帮助,即便在清冷时节,仍能结出饱满的种子掉落一地。于是每年,农夫房前就有了一片有故事的红蓼林。

● 在阳光和红蓼的陪伴下躺平片刻,可能是农夫最贪恋的休息模式了。

● 养在生活小屋前旧木盆里的睡莲也换上了金灿秋装,即将进入休眠状态。

● 旧木盆南向的人工湿地里,芦苇与荻草渐渐走向萧索枯败,一不小心与屋前石子路共同成就了一片别致“枯山水”。

● 伞形科茴香属的茴香丛里,填饱了肚子的茴香凤蝶幼虫已不见踪迹,有一只还跑到农舍的砖墙上化了蛹。蓬松的花伞已接近枯萎,把它和老叶择去,鲜嫩的部分正好可以烙两锅馅饼。

● 香草园的石砌螺旋状香草种植床里,薰衣草和迷迭香还在顽强生长。周边还有欧芹、柠檬香茅、百里香、鼠尾草、薄荷、牛至、月桂……秋季气温渐凉后,很多一年生的香草会开始孕育花蕾,把整个生长季积累的营养都注入饱满的籽粒中,以便让族群的生命年复一年地延续。这些种子也是艰难求生的留鸟们的最后慰藉。

#03

腌渍洋姜

农夫的每日生活与天气时令、自然节律紧密相依,容不得拖沓马虎——眨眼间,又到了制作“秋日限定”腌洋姜的日子:农夫由山上收来大大小小的洋姜块茎,外加此许造型惊世骇俗的胡萝卜,一起清洗洁净后,将它们去皮切块,烧沸晾凉,调香腌制,做成爽口小食。

● 向日葵的表亲洋姜,一种我们时常见到却又自动忽略的植物。农夫特意在山上种植了一些,用作土地边界的绿篱和养眼装点。每逢十月,它的枝头便会吐出金黄花朵 ➊ ,同时大量的糖分会富集到地下,生成造型各异的块茎 ❷。

● 洋姜块茎有点土腥味,但腌渍成咸菜却很可口:先将块茎洗净沥干;同时配置好盐度大于10 %的卤水(抑制腐败微生物的活性),卤水可添加八角、花椒,一定要煮沸晾凉后使用;把洋姜切片放入干燥洁净的器具里,倒上卤水没过洋姜,密封腌渍两周后就可食用了。

● 农夫逮住几根肉身成精的小胡萝卜!黏重的泥土、草根的挤占、小虫的啃食,都能粉碎胡萝卜一条根走到黑的美梦。当主根受困、下行不利时,侧根们便争相另辟蹊径,于是便有了这些大长腿、小胖手,甚至是八爪鱼、野山参一般的造型。

#04

饱满秋收

在知识农夫打理下的里山,雨水会被收集用于灌溉、动物饮水和日常清洁;经过沉淀处理程序后,生活灰水源源不断滋润了门前的人工湿地;割除的野草秸秆可化作护田“绿被”;柴木灰烬和人畜粪便则将变成极好的有机肥。

● 里山上下水分布示意图。(蚊滋滋/绘)

不是一味向土地索取,而是充分看见、维护这片山林间的能量流动,于是土地给予农夫的回馈也是纷繁丰盛的。伴随季节变换,这里的枝头田间总有接连不断的种植产出。单单果园便是“六月有杏李,八月有青梨,九月核桃枣栗子,十月山里红,入冬前有柿子与黑枣”()。

● 由夏至秋,收获小番茄的工作就一直没断过,如今被霜打落了一地的它们,红的搭配意面味道极好,青的可以送给鸡羊。年初经历了雹灾(导致大番茄团灭)的农夫表示颇感安慰。(kehui/摄)

● 从山东引进的靠谱老品种花生,这些年农夫一直自留种。花生出土后加水煮沸,给上少许盐,只要十五分钟,便是满满的鲜甜味道。花生壳拿来烧火或堆肥,物尽其用。(晨雾/摄)

● 长角羚在果园里自打、自捡、自剥、自挑的严选板栗。(蚊滋滋/摄)

● 棉蝗并非是在觊觎秋葵,只不过是农夫把它从阴冷角落里拎上窗台晒晒太阳。(蚊滋滋/摄)

● 又到了农夫想破头研究“100种南瓜吃法”的丰收季。粗算下今年园子里连冬瓜带南瓜共收了一百多个,都是赶在下霜前抢收下来。农夫将它们存放在温室内,慢慢与伙伴们分享。

● 大葱和大白菜是里山秋天最后一茬采收的露地栽培蔬菜,扛冻的个性让它们成为了往日北方冬季餐桌的不二担当。

● 胖胖的身面面的心,一对耐寒根用蔬菜——卞萝卜和红菜头。

● 秋季持续的干旱折磨着菜园里的大多数,却意外成就了红薯的丰产与甘甜,每日农夫必得借着烧炕余温烤上两枚,还买啥零食?

● 一米菜园里的油麦菜和小油菜。

● 不过,自给自足的道路上也不是没有磕磕绊绊,今年的旱稻便被旱到几乎颗粒无收。农夫决定:待来年重整土地,贯通沟渠,再种一茬看看!(自然之友/提供)

#05

好好吃饭

俩农夫曾回忆刚上山时的自己,“每天还是沿袭着城市的节奏,习惯把一天的日程塞得很满,经常是喂完羊喂鸡反倒没时间喂自己,经常下山觅食,凑合填饱肚子”。这种看上去很忙,实则贫乏的状态时间一长,终于让两人痛悟:“地里的活儿哪有个完?就算今天再怎么没日没夜玩命干,等明日太阳一升,新的工作又会悄然而至。生活在生机勃勃的自然之中,那种‘废寝忘食’的工作方式似乎与它的节律格格不入,是时候转转弯了。”从那以后,做饭变成了每日生活的重要且紧急,两人的生活一年比一年规律,“好好吃饭”让他们开始与里山的自然节律同频共振。

● 在露天厨房亲自掌勺的蚊大厨。天冷的日子尤其需要蒸腾的烟火气慰籍人心。

● 喷香午餐:爆炒青菜(大白菜小时候+胡萝卜片+豆皮)、葱烧大排、金银饭(小米+白米),荤素搭配干活不累。

● 有余暇和余力时,农夫也会启用以本地天然材料建造的大地烤窑,烤土豆烤披萨十足美味。(蚊滋滋/绘)

● 拥有超强吸油力的干燥麦麸是山上的“洗碗剂”,油油的碗盘用它搓一搓后再冲水,便能洁净如初,而裹了油的麦麸配上新鲜厨余,既省去化学洗涤剂,又让小鸡的加餐更肥美。

#06

上山下山

盖娅·沃思花园背倚海拔200米小山。沿着坡路而上,将依次经过开展自然教育的露营地、农夫的果园和鸡舍。愈往山林深处,人类的影响力便持续递减——那是由油松、栓皮栎、无数灌木,以及狍子、狗獾、豹猫、貉、果子狸、环颈雉们主导的更加野性的世界。抱着相伴共生、互不打扰的心态,农夫只会从那里带走一些美味蘑菇,留下一部辛勤工作的红外线监测相机。

● 后山植物的带头大哥:油松和栓皮栎。(蚊滋滋/绘)

● 山上的养鸡场现有30只母鸡。农夫有午餐,小鸡就有福利:厨余桶里的菜根菜叶、吸饱油的洗碗麦麸、精心调配的谷物主粮。

● 蚊滋滋的喜悦收蛋时间。待到11月中下旬,农夫便要启动杀鸡宰羊程序,准备下山猫冬了。

● 里山蛋与鸡。(蚊滋滋/绘)

● 在山上森林教室玩耍巡视的狗子。主人下山猫冬时,它们将和两只大鹅一起,去村中大叔家快活做伴。

● 插播一张农夫的朋友上山时拍摄的“鹅保安”。流水的鸡羊铁打的大鹅,一晃它们靠着颜值和战斗实力在里山安居6年了。(晨雾/摄)

● 农夫上下山的必经之道。褪去了植物绿衣的手作木阶,更显本质之美。弯曲的步道或许拉长了行走的距离,却更贴近使用者的感受和这块土地本来的起伏。木阶踏步由村子里翻新老房时拆出的檩条切割而成,木桩也是旧时脚手架腾出的废料,即便日后损坏,木头可用来烧火或在环境中慢慢降解,不会变成额外的负担。

● 数不清已有多少次,农夫从这段山路上上下下。

● 静寂的山上果园。杏树下冒出土生土长的野艾蒿丛。

● 本是实用主义的柴棚,却被注重条理的农夫打理出了几何之美。每年一次的冬季果树剪枝,可为农夫提供够用一年的薪柴,成为烧大地烤窑和烘制果木炭的优质材料。

● 核桃树上的两个老喜鹊窝,建在高处密布的枝丫间,球状封顶,侧向开口,风吹雨打几年下来,还是固若金汤。

● 里山常见留鸟集。(蚊滋滋/绘)

● 梯田区域用来护坡固土的手砌石墙,环保又美观。随着风雨侵蚀和植物攀附,一侧墙体上的竖缝已有变大迹象,过完冬天是时候整修一番。

#07

小小书房

虽然坐拥30亩小园(高峰时园子里最多有近300张嘴嗷嗷待哺,其中有200多只鸡,近30只羊,还有猫狗兔鹅),坚持“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的农夫,留给自己辗转腾挪的家居内部空间却一直有限。七年前初上山时,两人便安居于由厨房、杂物室、卧房兼书房组成的三小间,如今依然如故。

➊ 难以想象,身高超过180cm的两位大个农夫,就是在这间大约15平方米的小卧房内,就着一张约摸0.8平方米的二手书桌,挤出劳作之外的有限闲暇,边写边画缠斗近两年,捣鼓出了自己厚达360页的处女作。

❷ 洁净专业的厨具收纳区,暗示主人是专业吃货。桌台上有自种的香草枝、袋装蔬菜种子和自产的“洗刷小天才”——丝瓜瓤。

#08

猫冬预备

11月底就将是农夫断水断电、下山猫冬的日子。在此节点之前,长角羚和蚊滋滋还有长长一条需要面对的工作清单:拆蔬菜架,为蔬菜地拉秧;收纳室外物资,为香草地做保温覆盖;入冬前给果园浇冻水;剥花生压榨花生油;杀鸡宰羊;妥善托管安置山中猫、狗、鹅、兔等农场动物——以及没准儿,默默在心中酝酿一个春天的小目标?

● 经历了喧哗秋收后重归整齐默然的工具存放区。

● 疯跑归来的四只小怪物和若有所思的蚊滋滋。明年春天,大家里山再见!

相关推荐

长角羚、蚊滋滋著,蚊滋滋绘

活字文化 策划

世纪文景丨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

350张彩版手绘,11类半野生活技能,107种动植物观察

自然不只在远方,也在城郊近野;奢想桃花源,不如相信手敲手动

自然之友权威认证,吕植、杨东平诚挚推荐

《土里不土气:知识农夫的里山生活》记录了拥有生物学教育背景的“八〇后知识农夫”长角羚和蚊滋滋在北京东北浅山地带的7年农耕生活。在看似平平无奇的北京城郊近野、听起来干枯冷漠的北方山坡沟谷,隐藏着爆棚的野性机密与生命故事——只要你保有对自然的敏感与惊奇之心。全书分为“里山技”“里山食”“里山客”三部分,以350多张彩版手绘、180余张照片,分享11类半野生活技能、107种动植物观察,还穿插有“大鹅历”“大地菜桌”“里山食物历”等十一组视觉饱满的“野性通讯”。

《土里不土气:知识农夫的里山生活》

END

原标题:《猫冬预备!深吸一口蔬果草木鸟兽林石,在里山与自然同频共振》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