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沈从文:凭着一种无挂无碍到处为生的感情,接近了自然的秘密
他是20世纪中国首屈一指的文学大家,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国际文学界将他与鲁迅并提,两度提名他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他写下了湘西的美丽、痛苦和哀愁,他着迷于生命的鲜活与坚韧,他笔下的边城、翠翠、萧萧、茶峒,构成几代人对田园牧歌与人性之美的最初想象。
他就是沈从文,比莫言早24年提名诺贝尔文学奖,诺奖评委马悦然说:“如果沈从文1988年5月没有去世,肯定能得奖。”
胡适称他是天才,是中国小说家里最有希望的。
巴金认为,沈从文不仅有很高的才华,还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黄永玉说,沈从文一生从不相信权力只相信智慧……
作为20世纪集大成的“文体作家”,沈从文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作家。汪曾祺、莫言、贾平凹、陈忠实、余华、阿来、王安忆等都对他推崇备至。
他的作品温和、诗意又充满悲悯;而面对自己的人生道路,他选择在艰困寂寞、痛苦挫败中,把生命支持下来,他遗留下的文学与精神财富,对处于当下这个时代的我们来说,愈发充满力量。
徐志摩说,沈从文的作品值得读者再读三读乃至四读五读。
适值沈从文诞辰120周年纪念,大方×楚尘文化出版了《沈从文别集》,这套书中的内容由沈从文生前亲自选定,共20册,250多万字,收录沈从文各个时期的代表作。
书名由汪曾祺拟定,有“最后的才女”之称的张充和题签,张兆和、沈虎雏作序,知名书籍设计师陆智昌设计。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套书都堪称“顶配”。
只有小学文凭的他
成为“中国最有希望的小说家”
出身湘西山城的沈从文,家境破落,14岁就当兵,从军流徙中见过了世间太多的残酷。
只有小学毕业文凭的他,毅然选择弃军从文,离开家乡追求“文学梦”。他决心通过知识和思想去拯救国家,他什么都没有,但有信仰。
在郁达夫《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里,你能看到沈从文北漂初期的处境:到北平的头两年,考大学屡次落榜的沈从文,被迫蜗居在北大附近一间逼仄的小客房里。他勤奋写作,投稿像雪片一样飞出去,却纷纷下落不明。
穷困与迷茫中,他拿起笔写信给郁达夫求助:“我希望在先生面前充一个仆欧。我只要生!我不管如何生活方式都满意!我愿意用我手与脑终日劳作来换每日低限度的生活费。我愿……我请先生为我寻一生活法。”
最难的时候,他也不曾放弃 “我倒要看看,我自己支配自己,比命运处置是更好还是糟糕?”凭着这份信仰,他从一个连标点符号都不懂的人,成为了“中国最有希望的小说家”。
不到20年的创作生涯,共结集出版作品高达80多部,其中包括除诗歌外的所有文学体裁,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散文和戏剧,一生著书文字多达500多万字。
在鲁迅、巴金、郁达夫、茅盾等文学大家云集的民国,他是作品最多的那一位。
在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的评比中,他的中篇小说《边城》位列第二,仅次于鲁迅的《呐喊》。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夏志清认为:“三十年代的中国作家,再没有别人能在相同的篇幅内,写出一篇如此有象征意味如此感情丰富的小说来。”
世人只看到他的成就,只有当你沉静下来,去品读他的日记、自传、书信,才会发现,这份成就背后,是鲜为人知的用心和坚守。
“知识同权力相比,我愿意得到智慧,放下权力。我明白人到社会中,应当有许多事情可做,应当为现在的别人去设想,为未来的人类去设想,应当如何去思索生活,且应当如何去为大多数人牺牲,为自己的一点点理想受苦,不能随便马虎地过日子,不能委屈过日子。” (摘自《沈从文别集·自传集》)
“我到这街上来来去去,看这些人如何生活,如何快乐如何忧愁,我也仿佛同样得到了一点生活意义。”(摘自《沈从文别集·自传集》)
他是不可救药的“美”的爱好者
沈从文的学生汪曾祺说,沈从文“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美’的爱好者,对于由于人的劳动而创造出来的一切美的东西具有一种宗教徒式的狂热。对于美,他永远不缺乏一个年轻的情人那样的惊喜与崇拜……”
凭着这份对“美”的狂热,他建构了无与伦比的湘西世界。
1934年,沈从文在故乡拍摄的虹桥景象,
“这也是他唯一一张摄影作品”。
他写湘西的高山绝涧:
一道小河从高山绝涧中流出,汇集了万山细流,沿了两岸有杉树林的河沟奔驶而过,农民各就河边编缚竹子做成水车,引河中流水,灌溉高处的山田 。(《沈从文别集·自传集》)
也写湘西美好的人和故事: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条黄狗。
到了冬天,那个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扶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沈从文别集·边城集》)
沈从文手绘的湘西图景
而他笔下的湘西人,更是富有强盛的生命力、洒脱的生命形态和执着的生命追求,给人以无穷的力量。
在《沈从文别集·自传集》《沈从文别集·柏子集》等作品中,你会看到沈从文笔下不同性格的湘西人与他们各异的人生,但这些人都具有一种共性——拥有一种洒脱的人生态度。
预备兵技术班里的教官,是个杠杆技术极好的人,沈从文“不管作什么总去作,不太关心成败得失”的人生态度,就是在跟这位教官的训练中形成的;在怀化镇,拉风箱打铁的小工人是多么勇敢又快乐地工作着,不关心劳动的苦累;抑或在寒冷的十一月下溪里泅一阵水,不在乎严寒冻骨甚至个人生命。他们为快乐而活着,没有太多的利害考虑。
沈从文欣赏他们自然流露的人性美,赞叹他们,并且受他们的“辐射”,形成了“把钱花光后仍然有说有笑,躺在温暖软和的棉军服上面,说粗野的故事,喝寒冷的北风,让船儿慢慢拉去”的洒脱态度。“凭着一种无挂无碍到处为生的感情,接近了自然的秘密。”
在以痛斥黑暗、控诉不公为主流的20世纪文学浪潮中,沈从文是个不折不扣的“异类”。他通过笔下的山水和人物,给人一种由内而外的“相信”——相信人性中有真正的洁净、纯良,相信美好的情感是生而为人最应当珍重的东西。
在艰难困苦中,将生命支持下来
沈从文曾在给大哥的家书中说,要每年好好写一到两本小说。当时他大约四十岁,正值盛年的他,不曾料到重大转折即将到来。
1948年,沈从文被认为是“反动”作家,遭到郭沫若等人的严厉批判。一些学生也写横幅,对他进行侮辱。
沈从文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曾绝望地两度自杀。一次将手伸到电线插头上,一次吞煤油割腕自尽,但都被家人及时发现,救活过来。此后,沈从文公开宣布封笔,不再写任何小说了。
但他并未因此走向绝望和自弃,而是从另外一种路径觅到了人生意义的出口。他钻入冷门的古文物堆里,以沉默之美代替文字之美。没想到,这一沉默就是30年。
30年写作生命成了一片空白,但他的生命并没有白白过去。他写作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战国漆器》等学术著作。他历时15年完成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成为经典巨著,填补了中国物质文化史的空白。
从生命全部去看……万千人在历史中而动,或一时功名赫赫,或身边财富万千,存在的即俨然千载永保……但是,一通过时间,什么也不留下,过去了。
另外又或有那么二三人,也随同历史而动,永远是在不可堪忍的艰困寂寞,痛苦挫败生活中,把生命支持下来,不巧而巧,即因此教育,使生命对一切存在,反而特具热情。
沈从文在写给妻子张兆和的信上说的,正是他自己的写照,是一个在哪怕最坏的时代,也能把生活坚持下来的文人的风骨。
而这样一种信念,对深处变局中的我们来说,何其重要。
妻子张兆和说,直到整理编选沈从文遗稿时,她才“真正懂得沈从文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 看完这套《沈从文别集》,你将看到最真实的沈从文。
沈从文与张兆和
《沈从文别集》(全20册)
沈从文 著
大方×楚尘文化 2022年9月
《沈从文别集》(全20册)是沈从文生前亲自编定的一生最重要的作品。丛书由弟子汪曾祺命名,分册书名由妻妹张充和题写,夫人张兆和、次子沈虎雏作序。
《沈从文别集》(全20册)收录了小说、散文、传记、书信、文论等,这些作品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作家自己的生活记述也占据了重要篇幅,囊括了沈从文一生全部作品精粹,代表了先生文学创作的至高水平。
原标题:《沈从文:凭着一种无挂无碍到处为生的感情,接近了自然的秘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