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姑苏、相城:从春秋携手走向盛世华年,悠悠流水见真情
苏州运河风光
到过苏州平江路的朋友都知道,在干将东路方向的入口,有一座碑刻,叫做《平江图》,是宋代平江府(今苏州市)的碑刻城市地图。
前不久,江苏省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市级非遗传承人袁中平,用苏派砖雕技艺,在一块块金砖上再现了《平江图》的风采,立于苏州古城姑苏区内供世人观瞻。
袁中平是相城人,此番《平江图》创作采用的金砖,同样出产自相城,其制作工艺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是姑苏区与相城区的一次文化交流,也是一场源于春秋的“兄弟情谊”的见证。
平江路风光
姑苏与相城互为毗邻,历史文化同根同源。
而促进两地经济、文化相连相通的,则离不开苏州城的起源,以及苏州段运河的开掘乃至整个江南水网的系统成形。
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命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修建新都城“阖闾大城”。
正如《平江图》所刻画的那样,2500余年来,这座吴国都城的城址几乎未动,沿用至今,为今天苏州老城区的格局。
新都城建好后,为了加强国都与外界的联系,吴王命伍子胥开凿人工河道,这条运河从姑苏经相城,由相城的望亭镇出无锡、常州,最终汇入长江,长约170余里。
运河凿通后,吴王经常沿这条水系前往相城的望亭,在现今的北太湖风景区潮汐池一带狩猎并演练水军精锐,后又在此建别苑,唤作长洲苑。
北宋书法家、画家米芾有诗为证:吴王故苑古长洲,潮汐池边一伫留。秀蕙芳兰无处所,乱莞丛苇满清流。
长洲苑风光
运河水系的通达,促进了姑苏城与相城的经济交流,相城地区的物资南下,姑苏城内的物流北上,都经由运河运输。
经贸的兴盛,使得原本以农桑为主的相城,一个个市镇沿运河两岸萌芽兴盛,如保存至今的湘城老街、黄埭老街、太平老街等,其布局也都借鉴姑苏城的形制,均为水陆双棋盘格局的建造风貌。
相城因坐拥阳澄湖、北太湖、春申湖、漕湖等众多湖泊,水产丰富,姑苏城内的官宦商贾人家时常遣人前往购买。
阳澄湖出产的大闸蟹由此成为城内食家的桌上新贵,并因与桂香、菊黄同季,更是成为文人墨客雅集聚会时,不可或缺的美味与诗文笔墨里的主角。
望亭运河公园
运河,不仅连接起了姑苏城与相城的经贸交流,更是促进了众多传世至今的制造工艺的发展。
苏绸、苏绣制作技艺从姑苏城内传至相城地区,手艺人又创新改革,产生了现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缂丝技艺;姑苏城内大户人家建造大宅(园林)需要,促进了相城地区砖雕、金砖制造等技艺的发展。
而在被皇家选为御用金砖之前,相城陆慕出产的粘土砖,因其质地坚细,敲之若金属般铿然有声,不仅成为大户人家建造宅院时铺地的首选,更是被文人墨客清供于书桌之上,或用于把玩,或用于练习书法,或将其中间掏空搁上古琴以为“功放”之效。
御窑金砖
市集的繁荣,带动了两地文艺的交流与发展。
解放以前,到姑苏城闯码头的说书人,要在相城的黄埭书场亮个相,只有在当地被人认可,方才敢去姑苏城里立脚;唱戏的想要去姑苏城内当个角,也必须先到有着戏剧之乡美誉的相城北桥拜码头,积攒了一定的“粉丝”后,才能在进城之后拥有“流量”。
而值得浓墨重书的是,这条运河不但促进了姑苏城与相城之间经贸、文化的交流,还诞生了一个中国书画史上重要的流派——吴门画派。
明代宣德年间,居于相城阳澄湖畔的吴门派开宗大师沈周,以简练浑厚、苍劲雄健的粗笔画开创新风,惊艳世人。
继起者文徵明、唐寅、仇英、张宏,同样在艺术上继承了宋元以来的优秀传统,并逐步形成各自的独特风格,取代院体和浙派而占据画坛主位,历时150多年。
画史将沈、文、唐、仇并称为吴门四家或明四家,为吴门派的代表画家。
而住在苏州城区桃花坞的唐伯虎、住在艺圃的文徵明,又都师承住在相城阳澄湖畔的沈周。
师生之间的交谊与成就,同样通过运河的联结,被后世所传诵与景仰,汤汤不绝沁润着苏州兴盛千年的绵绵文脉。
苏州运河风光
俱往矣!苏州运河连接起的两座城池,砥砺而来,拂开2500余年的历史风尘,在盛世华年犹如吐蕊绽放于诗性江南的两朵白莲,芳华正茂。
"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相其地,欲筑城于斯",姑苏区与相城区这一对握手于春秋的兄弟之城,在苏州市内全域一体化发展的新时代,袍泽与共、携手并进,用铿锵的脚步踏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赞歌。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