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瑜声·有戏|漫谈从“听戏”到“看戏”

2022-11-08 11:1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瑜音社 瑜音社

写在前面

文章金石交,为君一挥毫。瑜音社新专栏——《瑜声·有戏》从卷帙浩繁的京剧文献中,掇菁撷华,利用碎片化阅读时间,感受有温度的京剧知识,愿《瑜声·有戏》系列能陪伴你,向着明亮那方,好戏常随。

梅兰芳、王少亭演出《汾河湾》

“当梅兰芳还在十几岁时,便已陪伴“爷爷辈儿”的谭鑫培,多次演出《汾河湾》之类的‘对儿戏’,谭鑫培在合作中,支持了梅兰芳强化表演的艺术倾向。”

本期内容,我们将以瑜老板2022年11月19日上海天蟾逸夫舞台演出剧目《汾河湾》为引,将之放在京剧史中,看其所映刻的演员背后,京剧欣赏习惯之变化。

程长庚 饰 鲁肃

“19世纪的70年代,是京剧的开山祖师程长庚最活跃的时代。程一生的最大贡献,莫过于开创了一种“听戏”的审美风习。人们到茶园中喝茶聊天,顺便也“听”一阵儿舞台上的歌唱,并将之看成是最规范的欣赏方式。

京剧“谭派”老生创始人-谭鑫培

但是,等到梅兰芳在本世纪初走上京剧舞台,程长庚创立的“听戏”已然发生了渐变。发动渐变的旗帜性人物,便是程的义子、新一代的老生谭鑫培。他一方面继承了程所开创的“听戏”风气,下功夫琢磨唱腔,使得其中的人物个性大为加强,另一方面,谭又于表演、念白和武打诸多方面,做了全方位的革新,朦胧中企图用一种“看戏”的新风习,去取代原有的“听戏”。

梅兰芳与卓别林

梅兰芳在1915年4月到1916年9月,先后排演了四个大类的新戏,其中包括穿旧戏服装的新戏、时装新戏、古装新戏和绝迹舞台多年的昆曲折子戏。

他更多次去往上海,从海派戏剧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就这样,梅兰芳先后从京派京剧内部新旧两种文化观的冲突中,从东方戏剧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中,最终完成了对自身的塑造与艺术的升华。

正是这些有步骤的实际行动,使得梅兰芳以及他的同辈伶人,在本世纪20年代的中后期完成了“看戏”新风习。梅更在此后30多年中,持之以恒地从“看戏”的质量方面,给以了精心的锤炼。甚至在他逝世后的若干岁月,这种艺术上精雕细刻的风气依然未改,使得京剧艺术沿着“看戏”的风习继续延伸。”

瑜音社“社论”

遥想当年,梅兰芳位列“三大贤”,是京剧旦行的执牛耳者,然其自十几岁开始,转益多师,谦虚向学,同时格局超然,对彼时名不见经传的齐如山之来信重视并孜孜以求,徐城北老师文章亦是字斟句酌,观之回味,久萦于心。他写道,与梅兰芳亦师亦友的王瑶卿开创了“花衫”行当,然命途多舛的他在42岁时因“塌中”(突然失去嗓音)告别舞台,梅兰芳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仅完善了这个新行当,同时更进一步,把由谭鑫培通过“渐变”而逐步迫近的“看戏”新风习,给予了最后的完成。

京剧艺术,有其独特的审美需求,一代又一代的戏曲人以自身为基,锤炼其“才”,使之既符合今日“世”之需要,同时又推动“世”之前进。当梦想照进现实,我们所做的一切,包括但不止于京剧艺术当代化的传承与传播,正如火如荼。瑜音社的初心,亦是为共同构筑良好的戏曲生态,为了这个时代的舞台和观众,为了这个时代的演员获得更多关注与尊重,在不断努力着。

参考资料:

1.《才为世出——从“听戏”到“品戏”》223~226页,有调整。出自《第三只耳朵——徐城北随笔》徐城北著,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1月第1版。

文案 | 瑜小飞

编辑 | 瑜小胖

摄影 | 瑜 丸

原标题:《瑜声·有戏|漫谈从“听戏”到“看戏”》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